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当代

来源:华佗健康网


伤痕、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的一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归来作家群:也称“复出的诗人”,指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以1980年艾青《归来的歌》的发表为标志。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后,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成为八十年代重要的诗歌现象。

寻根文学: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 “文化寻根”热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先锋小说:80年代出现的一批作家,以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进行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构造,带给人们崭新的神美感受,展露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巨大的艺术能量,对人们艺术观念的革新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代表作家:残雪 马原 余华等。

新写实主义小说: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题材取向,叙述方式,情感表达不同,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的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故事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1987年方方的《风景》,池莉《烦恼人生》成为新写实开山之作。 女性文学:受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90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明显的他强调女性的性别差异,鼓励女作家书写女性独特的身心体验和他们在传统文学中遭到压抑的性体验.在文化角度,认为女性身份并不是生理决定的产物,而是与传统男性中心的社会的文化建构有关。代表作家:陈染 林白 海男。

朦胧诗:是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和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等。 文化散文:

20世纪90年代出现,这些散文的写作者多富有文人气息,如汪曾祺、余秋雨。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反对固步自封的私人化写作,要求作者站在一定高度的文化基点审视社会,反思历史。代表作品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周涛的《游牧长城》等。

1、 分析刘心武《班主任》中谢慧敏的人物形象。

谢慧敏是在中国左倾的文化政治浸染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谢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文革”的异常语境中,人们的思想都不可抗拒地被僵化,精神营养匮乏,思想方式简单,“忠诚”被导向盲从,“坚定”被扭曲为偏执,纯朴和荒谬糅合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学生身上,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状况。然而在“文革”之后,再来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就令人震惊了。作者通过张老师发出“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正好与当时解放思想的社会需要合拍,因而这篇小说也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文革”刚刚过去,精神上的伤痕并不容易即刻消逝。《班主任》从对她的描写来突破当时的创作模式,使人激起“强烈的痛惜与希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的确难能可贵。作者特别敏感地发现了谢惠敏,塑造出这个带有时代印痕的典型;而谢惠敏形象的意义又超出了作者的思想,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特殊性格的代名词。

2、 题解王蒙《蝴蝶》并分析张思远的人物形象。

一、中篇小说《蝴蝶》是王蒙80年代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题目《蝴蝶》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化的符号“。他是庄周,梦中化作一只蝴蝶吗?还是他干脆就是一只蝴蝶,只是由于做梦才把自己认作一个人,一个庄生呢?”在这里,庄生——蝴蝶——庄生不断转化,“我”是谁呢?“一个钻山沟的八路军干部,化成了一个赫赫威权的领导者、执政者、又化成了一个被革命群众扭过来、按过去的活靶子,又化成了一个孤独的囚犯”游走于八路军干部——领导者——执政者——活靶子——囚犯之中,表达者通过一系列称谓的变换,在话语中重建了“我”:高峰状态的“我”、沉沦状态的“我”,称谓符号的能指与现实生存本身的多变使“我”迷惑于“自我”——“他者”的置换之中。接受者的思维也随着话语重建的“我”而飞旋。蝴蝶》是由张思远在车上的思考引发的一篇倒叙,但是,其中对其过去的遭际,它大致依据时序的同时也运用了“心理时间”的观念。《蝴蝶》的主题,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政治命题:和平年代,执政党如何才能不脱离群众,把国家治理好。

二、小说成功塑造了张思远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个老干部回到曾落户的小山村找“魂儿的故事”,深刻地提出了革命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小说主人公张思远的形象意义在于“反思”。 张思远从世俗的观念出发,对自己当初的狂热而悔恨不已,继而产生了自身的分裂:“张副部长”和“老张头”两种身份,这两种身份的互相缠绕推动者整个文本的叙述节奏,进而表现出了革命的不同侧面和小说的“复调性”。

3、分析《绿化树》中章永璘的形象

<绿化树>这部作品,通过以第一人称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的青年诗人与劳动人民结合和追求真理的苦难历程,真实反映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道路,歌颂了底层人民淳朴、善良和正直,深刻地展示了我国一个重大历史行程的横断面.同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露了对知识分子实行\"左\"的政策,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害. 知识分子章永璘走出劳改队,来到偏僻的小农场。章永璘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一方面受到饥饿感的折磨和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灵魂的拷问和批判;章永璘将“筋肉劳动者”视为自我改造的目标,但根深蒂固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又阻止了这种文明的退化,在淳朴善良的劳动者们对章永璘的思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促使章永璘走出思想迷途。,作者描写了他在“食”方面的痛苦,从饮食、饥饿的角度揭示了人的生存的艰难和环境的尴尬。

但在饥饿中异化的章永璘,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不甘心自己的沉沦,在以马樱花为代表的荒原人民的同情帮助之下,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是当代文学中独特的人物。实行\"左\"的政策,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害. 知识分子章永璘走出劳改队,来到偏僻的小农场。章永璘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一方面受到饥饿感的折磨和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灵魂的拷问和批判;章永璘将“筋肉劳动者”视为自我改造的目标,但根深蒂固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又阻止了这种文明的退化,在淳朴善良的劳动者们对章永璘的思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促使章永璘走出思想迷途。,作者描写了他在“食”方面的痛苦,从饮食、饥饿的角度

揭示了人的生存的艰难和环境的尴尬。但在饥饿中异化的章永璘,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不甘心自己的沉沦,在以马樱花为代表的荒原人民的同情帮助之下,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是当代文学中独特的人物形象。

4、结合文体特色、语言特色、还有小说的表现文化底蕴,品析汪曾祺《受戒》

《受戒》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明丽淡雅的民俗风情画,以一种独特的笔调将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真浪漫的初恋故事娓娓道来。作者营造了一股轻松活泼、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感氛围,风格自然朴素,在古典美中不乏现代形绪。受戒通篇采用白描写法,在风情人情的详尽描绘中渗透着懵懂少年对于新奇世界的好奇心理,两者的紧密结合足可见作者身后的文化底蕴和精巧的文本构思。按理应以“受戒”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小说直接写“受戒”的文字不仅篇幅较少,而且,以侧写出现。自由,是“受戒”的反面,也正是这篇小说的主旨,像作者在结尾处表达的一样,是他的梦。因此,篇名《受戒》非常巧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线索与背景,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于对话描写

整篇小说中有四段小英子与明海的完整对话,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明海比较内向、被动,属于内秀型的,小英子活泼开朗主动,甚至有点任性与娇纵,属于外向型。无论外向的小英子,还是内秀的明海,他们都是纯情的,简单的而又诗意的。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仅仅通过他们的对话与动作,就把他们这种性格、气质非常精确地描写出来。而小说结尾,他们也正是坐在船上,进行着流水般的对话。

关于小说结尾

小说结尾这段文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有人说是描写明子与小英子之间的“性爱”。即使如此,少男少女之间的性,也是情的成份居多。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然而,这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梦。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受戒》与《边城》结尾翠翠与傩送二佬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5、分析韩少功《爸爸爸》中丙崽的形象意义。

《爸爸爸》:是韩少功的重要作品, 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丙崽的形象:《爸爸爸》中只会说“爸爸爸”和“X妈妈”的外形委琐、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白痴男孩,他的存在象征了人类文化畸形、丑陋、愚顽的一面。在丙崽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人类自身的缺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作家强烈的主体批判意识,具有明确的文化启蒙色彩。这部中篇小说通过塑造丙崽这个艺术形象,把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以批判的立场对整个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深省。不停留在表面的伤痕、而站在更高的层次对人性作无情的剖析,对迫害者和被迫害者都能够找出共通的心理黑暗,抓到人性共通的问题,发人深省。

6、分析阿城《棋王》中王一生的形象意义。

王一生的形象:性格具有呆、痴、淡的特征。小说主要写了王一生生活中的两件事:“吃”和“下棋”,从而寄寓着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政治态度。王一生对棋艺的追求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与弘扬,而王一生人品棋品的高尚亦正是歌颂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张力。是知青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

先锋小说

7、分析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语言简单纯粹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却富有节奏美充分表现出了

小说掩盖在真实下的虚无状态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又觉得合情合理。戏剧性地揭示了整个世界的荒诞无常和人处在这个世界当中的迷茫和失措。作者余华将小说中的“我”定格在十八岁这个敏感的年龄,并巧妙的运用了一些不符合正常规则和逻辑的 语言来剖析描绘外部世界和“我”的内心世界。与小说花费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叙述的“抢掠”和“流血”事件的风格迥异的是,在“我”讲叙与云朵(指代熟悉的人),回忆家、父亲、背包时,故事的光线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明媚温和,与之前公路上的干枯燥热截然不同,带有安详的回归意境。这些意境占据小说首尾,短暂飘忽。在这样的昙花一现中,我终于看到了这位在行文时连血管里都流着冰渣子的先锋小说作家有意或无意流露出的温情。

8、分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

作者在小说的景物描写及事件叙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及细节描写,小说的行文特点并非作者劲健的笔力而是细节的描摹与渲染,是作者敏锐、脆弱、透明的笔调。河堤的秋景、滞洪闸四周的景物使人历历在目;人物语言生动,无论是小石匠、小铁匠还是老铁匠皆刻画鲜活各具特色,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小说之所感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作家基于自己熟悉的乡村环境和刻骨铭心的童年经历进行创作所表现出的真实感。与此同时,作者又通过象征、变形、通感等手法为小说抹上了一层区别于单纯现实主义作品的现代色彩。小说本身就为我们 在平庸而残酷的世界外营造了一个透明纯净的世界,即自然的世界、孩子的世界。《透明的红萝卜》运用现代主义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纯美奇丽的自然之景,展现了处在悲惨的现实之境的黑孩脆弱、敏感的心灵以及他对幸福的幻想、渴盼。

新写实小说

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作家刘震云用现实的手法写现实的生活,貌似平淡无奇,实则有丰富的寓意。作者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些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作品以人生切片的形式,从几个层面展示了当代底层人灰色的原生态生活样貌。

方方 《风景》

当代新写实女作家方方的创作始终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代表作《风景》通过对社会底层窄的生存空间和传统理论崩溃的展示,绘制了一副艰难的生存图景。方方通过作品中人性、亲情的瓦解,呈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谬世界。本文主要从《风景》中人物的生存环境、个人的命运看人类的生存,具有强烈的写实意义。父亲:粗暴、勇敢、重义气;母亲:愚昧,天性风骚,好搬弄是非; 二哥:坚守内心的爱和纯洁,渴望像个有尊严的人一样活着 四哥:与世无争

女性文学: 张洁 《方舟》

《方舟》预示着张洁创作的转向,从痛苦浪漫的理想爱情,走入了女性严峻的生存现实,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这是一篇愤世之作,它通过三位离婚寡居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在生活中遭受的各种冷遇、侮辱与打击,沉痛地揭示了传统伦理观念对于离婚女性的或显或隐的迫害与歧视,有力的呼唤着女性尊严的重新树立与观念道德的进步。在《方舟》中张洁始终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始终以一种社会悲悯和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女性、人生的体验,既悲痛又充满希望,总之为了那反抗,为那自我价值实现的努力,为了女人,我们也值得干杯。这种女性意识的形成,女性写作的自觉,已驱使写作女性游离宏大叙事的男性话语场地,标志着女性文学发展进入第一个阶段。

王安忆《小城之恋》

王安忆小说《小城之恋》讲述了一个情爱故事,从外形上、对于欲望和性的态度以及对待生育的态度上,都表现了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无所畏惧的解构精神,从而也进一部形成了女性主义文本艺术上的审美特点。《小城之恋》是王安忆“三恋”中剖析女人在热烈情欲面前矛盾思考与痛苦挣扎最深刻的一部小说。小说以含蓄蕴藉的寓意,摒弃了传统男权话语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消解了男权的话语中心。以女性视角直面两性世界,大胆的对男性世界进行了解构,颠覆了男性权威,完满的展示了女性本真的生命状态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为女性找到了一条升华之路,是一种母性的皈依。《小城之恋》在愚昧中有着玩味的讽刺,在焦点中的回归是一个欢喜的永恒。当读者经惊讶于小说中疯狂的性关系的时候,作家的笔触已经比读者快而且宽容地表达了女性遭遇困境的本能处理方法。这使得小说有一个大气的收尾。

朦胧诗 北岛:《回答》

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以及“天空”“海洋”“陆地的上升”和“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等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的结构。这与同为朦胧诗人的舒婷诗作中对于“星星”、“风铃草”、“鸢尾花”等意象的选用和诗意表达上的婉转、抒情和感伤相比,显得冷峻、势不两立和剑拔弩张。

顾城《一代人》中的意象以及思想内涵:

一代人是指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人,

1 意象:以简洁的意象,表达这一代人的处境和心愿。

2 思想内涵:他们是“黑夜”中成长而且由黑夜赋予一双“黑色的眼睛”的一代人,尽管他们一切均与黑色相关,但并未因此在黑暗中泯灭和沉沦;处身苦难而并不放弃追求光明,体现了他们不无悲壮的奋斗精神。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

舒婷: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

1 意向分析:凌霄花:缺乏自立,靠橡树证明自己价值;

小鸟:作为橡树的点缀,没有自己的个性; 泉源:不求回报,一味付出,单方面奉献; 险峰:衬托、铺垫,默默支撑; 日光、春雨:永无止境的奉献。

作者否定了几种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观,有的是人身依附,有的是“夫贵妻荣”,有的是只知奉献、不知索取,有的是降低自身人格,丢弃自身追求,在这些爱情观中,女人都迷失了自己。

2 主题分析:作者赞同的是“橡树与木棉式”的爱情:各自有独立的人格,有完整的个性,双方默契而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同甘共苦;同时,女子又没有因为独立,而失去女性的阴柔之美;爱对方,不止要爱“他的伟岸的身躯”,也要爱他的事业、他的理想与追求,这又把爱情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

海子麦地诗

“麦地”意象是海子宣泄赤诚土地之恋的语言载体,也是海子深邃的精神世界外显的桥梁。“麦地”意象在海子笔下反复出现,意义重心或侧重于麦子,或侧重于土地,或侧重于 月光。首先,“麦地”象征着生存的希望。海子笔下的麦地一直包孕着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感恩之情。。在海子早期的诗里,麦子是丰收的,“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麦地》);村庄是富足的,“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村庄》);麦苗是弱小却满载希望的,“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雨》);麦地是健康、亲切而又和谐的,“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麦地》),所有的这些绘画艺术般的抒写,不觉间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城市喧嚣外的那种简单而又平淡的农耕田野,同时也激起了沉睡于我们心中那份对土地、对粮食的原始情怀。其次,“麦地”象征着苦难、包容的母性。在海子的麦地系列诗歌中,麦地在很多时候呈现出了贫瘠荒凉的特点。“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答复》);这种特质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对苦难的隐喻。而麦地的苦难在感动诗人的同时也恰以其包容的情怀显示了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母性之美。最后,“麦地”意象是人道主义情怀下的民族心理表达。生于斯、长于斯的海子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关怀本我生命为起点,创造出了“麦地”这一意象, “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诗行中朴素的民族精神关怀及生命意识自然溢出,这也是“麦地”意象给人震撼之深的原因所在。 散文:

巴金《怀念萧珊》

《怀念萧珊》是《随想录》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篇怀念已故六年的妻子萧珊的散文,通过对逝者的回忆来寄托生者的哀思。语言虽朴实无华,但真切感人,切实巴金生前感人至深的心倾诉,他曾经的悲伤,痛苦,深挚的爱,都流淌在这含泪的文字中。《怀念萧珊》充分发挥了散文记事写人抒情的特点,不写“景”境,而专造“情景”,作者把“真感情”凝注笔端,集中抒写了妻子在非常岁月里无辜受尽折磨,以致含恨离世的情景和作者永远失去亲人的孤独迷惘,悲痛欲绝的感情。他围绕对萧珊上前不幸的回忆,时而叙发对亡妻铭心的情思,时而表达对罪恶市里刻骨的憎恨,作者的自责是对那个时代人的灵魂的解剖,充满了振聋发聩的力量。

《小狗包弟》

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读《小狗包弟》一文有如在听巴金老人在用心灵说话。作者表达出了对自己舍弃小狍包弟而保全自己的做法的深深愧意。全文其实是巴金自我良心的剖析,以及坚持主张“说真话”,体现出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将“文革”期间人性、良知泯灭的惨剧暴露无遗。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闪光的思想之一。散文质朴、以情动人,作品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爱犬的眷恋与怀念之情。

余秋雨《道士塔》

《道士塔》讲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王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后,被斯坦因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所俘虏,后将经卷卖给斯坦因等故事。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对王道士的麻木和外国掠夺者的强烈谴责。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为儒雅深邃;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诅咒是因为它“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作者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是资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寄情废墟;第二部分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废墟,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第三部分从文化的角度谈到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废墟文化,它能给人以教训、思考和借鉴;最后一部分呼应开头,写留存废墟的价值。《废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考。

1、寻根小说的特点和作家的创作倾向。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

(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小说作家的创作倾向: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

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等。以阿城的《棋王》为例。《棋王》写了一个\"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的韧性。作品流露了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等。韩少功本来是要从民族文化教育中寻找美质的,他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曾经呼吁\"绚丽灿烂的楚文化哪里去了?\"然而他在《爸爸爸》中所寻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丙崽是一个白痴,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导致了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作者在这里批判了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津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却不堪一击。于是主人公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神鞭,投入了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手等等。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2、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关键词:消解、颠覆、解构

(一)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读者很难得到通常小说有关因果,本质的暗示和有关政治、道德、人性之类意义。它们对于内容,意义的解构,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流的关注,归根结蒂,不能与中国现实语境、与对于文革的暴力和精神创作的记忆无涉。

(二)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与传统小说竭力创造与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相反,马原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一种编造,“我就是那个叫

马原的汉人”是经常在小说中出现的句子。)

(三)在文体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他们关注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在讲故事时,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事世界的联系。

贡献: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挖掘。 不足:结构凌乱,不太适合读者阅读,形成主义的局限日趋明显,走向疲惫。 3、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 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新写实采用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却疏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论,消解了故事中的典型性格。《单位》、《一地鸡毛》中的主要人物像小林夫妇、老何、女小彭、老孙等,都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随便抓出来的。既没有加工改造,也没有赋予他们典型性格。

二是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显示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新写实主义的作品中环境是肮脏的、充满腐烂气息的。像《单位》中的厕所、老乔身上的狐臭。这些意象中的肮脏显然有别于《受戒》中金黄色的芦苇丛;《《一地鸡毛》中偷水的行为没有人会觉得美。

三是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如刘震云的小说《塔铺》《新兵连》都以不动声色的叙述显示出官本位对于农民子弟的影响。在他的小说《单位》《一地鸡毛》中,作者用平淡的语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叙述开来。既不着意歌颂什么,也不讽刺某人物的某种行为,表现出一种客观冷峻的风格。新写实小说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余秋雨散文特色:(一)记游体。在旅行当中记录所思所想。 (二)以大见大。表现对古代文化在现代的反观,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三)理性上升到感性。选取古代文化遗址、文化名人以及带有象征性的文物作为感性素材。(四)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在散文中运用联想、小说手法以及戏剧性场面。 5、刘心武小说的创作成就

刘心武是“伤痕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家。总体来说,对于生活的热情参与,对于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的执着关注,以及思想探索的不断深化,使他的创造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理性意义。

(一)单一的问题意识:主要指创作前期的启蒙主义立场,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代表作《班主任》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震动,成为了新的“问题小说”。

(二)复杂的忧患意识:主要指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后的人道主义立场,注重人物心灵深处的开掘,对人的关注和思考、人性。如《我爱每一片绿叶》中呼吁社会“能不能给性格,特别是比较特殊的个性,落实政策?”表现了对“人”执着关注和思考。

(三)深沉的文化感,历史感和“发散型”的艺术结构:把人们带进当代北京社会的普通居民中,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史的深邃奥秘。被批评界普遍地称为“京味都市文化小说”。这一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风过耳》等。其中,《钟鼓楼》曾经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被看作是刘心武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体现。 刘心武是一个自我不断蜕变的作家,从《班主任》到《钟鼓楼》,艺术上有了巨大进步,艺术的思考有了深刻拓展。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被称为“新时期文学的报春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