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在主题公园中的表达探析——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历史文化在主题公园中的表达探析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车晓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院历史文化是主题公园的源泉与灵魂。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园文化背景、主题定位与文化表达内容进行分
文化创新是主题公园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道。析,得出历史文化对主题公园主题确立与文化内涵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院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表达;清明上河园
1清明上河园营造的文化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生动记录
如:被然风貌。在皇家园林区域则选用具有丰富寓意的植物,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体现荣华富贵的玉兰、海棠等名贵树种,以充分体现宋代皇家园林的文化主题。
在清明上3.1.3铺装。铺装是对历史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河园中,继承了宋文化的传统特色,园内主要道路以青石板铺地,兼以碎石小路,木栈道等多种形式,形成返璞归真之或者汉字图形纹感。在铺装中融入宋代特有的图案和符号,
样,都充分的展现了宋文化的内涵。
3.1.4园林小品。以园林小品作为载体表达历史文化在主题公园中有着无以取代的作用。清明上河园中的浮雕景墙、园灯和座椅等等都融入了宋代元素,造壁画、雕塑、标示牌、型古朴典雅,展现出宋代繁盛时期的风采,对宋文化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2非物质文化的表达
3.2.1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出无数文化符号,成为不竭的民俗资源。在清明上河园内,设置了民俗街、东京食坊、勾栏瓦肆等体现北宋市井生活、民间风俗的场所,园内工作人员统一着宋裝,街巷中遍布着吹糖人、捏面人、糖画等手工摊点,酒肆茶楼、地摊卖艺、当铺商城、官瓷、斗鸡木版年画、茶道、各式小吃等不一而足。高跷、气功喷火、等民间娱乐项目再现,处处体现了宋代市井生活与民间风俗。
有面北临水3.2.2皇家文化。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余步,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于此。———《东京梦华录》。宋代皇家园林不如隋唐气魄,但胜在精致。在清园中以临水大殿为代表展现了北宋恢弘的皇家文化。临水大殿由宣和殿、宣德共计3层。其中二层主要展现北殿连理而成,造型巍峨庄重,宋宫廷娱乐文化,有编钟乐舞、皇家皮影表演。三层展示皇家帝王文化,复原北宋宫殿内部,金碧辉煌的皇宫、熠熠生辉的龙凤椅充分向游客展现了北宋皇家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博大开放。
参考文献
123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保继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宋代市井文化。清明上河园正为蓝本,以宋代文化为历史背景,是以《清明上河图》按照宋
《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兴建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主题公园,实现了历史地脉与城市文脉的统一,是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品。
2清明上河园的主题文化定位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
商品经济、史地位。文学艺术、城市生活等都得到空前发展。宋文化奠定了清明上河园发展的根基,使得清明上河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承载力。“丝柳欲拂面,鳞波映银帆。酒旗随风展,车轿绵如链。”清明上河园再现了北宋时期的人层次丰富,间百态,市井风物,构成了一幅北宋时代的社会生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活画卷。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无形
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园林景观,也是一幅物化和景观化的画卷。
3清明上河园中历史文化的规划表达
3.1.1建筑。宋代东京在城市布局上最重要的的特点是建
3.1物质文化的表达
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店肆面街而开,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城市中遍布着驿站、商店与娱乐场所勾栏瓦肆。清园中的建筑色彩上以灰、茶、赭为依照宋《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白、黄、主。青瓦、黄墙、赭红或茶色木结构建筑描绘了东京商铺林立,楼宇繁华的景象。园中主要建筑包括清图中的高潮部分标志性建筑上善门,是虹桥,一座横跨汴河两岸的无柱拱桥;
代表皇家帝王文化的宣德、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宣和两殿,四方院;代表宋代科技文化的拂云阁;代表宋代园林文化的水心榭、丹台宫等。这些建筑无一不展现出宋代建筑的特征,
纤巧秀丽,注重装饰,风格柔和。
3.1.2植物。植物是园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其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色彩构成不同地区的典型植物景观特色。据载,东京的城市街道绿化很出色,街道两旁一律种植行道树,多为柳、榆、槐等中原乡土树种,“连骑方轨,青槐夏荫”,“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在清明上河园中汴河两岸,主干道绿化参照《清明上河图》中的种植形式,种植柳树、杨树、桐以形成原清明上河图中的自树、榆树、楝树、中国槐等树种,
(责任编辑张芝)
作者简介:车晓璐(1989.9-),女,现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