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09年第7期 总第45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7,2009 Serial No.45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孙玉梅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 提高,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延续至今,是与中国 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多、人均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情密切相关的。从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来探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共产党;新型工业化 巾图分类号:FI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o9)07—0005—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巨大进展, 根据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单位能源产生的GDP, 二、三十年来党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 1980年中国大陆为0.8,高收入国家为2.2;而到2002年,中 践历程 国则达到4.6,仅比高收入国家低0.6个百分点【Il。随着改革 (一)20世纪8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转变 在拨乱反正时,中共中央就强调要扭转“文革”造成的企 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提高。 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1979年春召开的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即提出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提高经济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效益。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就担负起被严重阻碍了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十条方针,可以说是 100多年的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党从建国之日起就重视经济 重视和尝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开端。以后中央也多次提出 效益问题,只不过其表现方式是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 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社会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 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总结,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逐渐转变。 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随后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 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提出:“六五”计划要求,产 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品质量要不断改善,花色品种要适应社会需要,单位产品的 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和剩余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 物资消耗要有较多的降低。着重于提高经济效益,是“六五” 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 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即确立了以单一公有制和行政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 管理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20世纪5O和60年代每隔 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 两年就要进行一次的“增产节约”运动,反映出在这种经济体 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 制下,必然要强调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这也体现在1958年 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 毛泽东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上。 严明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健全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大力提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丁: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靠制度变革产 艺和设备,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 生的体制效益推动,二是政府继续大规模的投入;三是民间资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一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投入(农村的乡镇企业和城市的个体经济)和引进外资。上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 述动力共同推动了中国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归根结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 收稿日期:2008一l0一l6 作者简介:孙玉梅(1979一),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研究。 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20世纪9O年代提出两个“根本转变” 1990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又一次提出经济增长质量 问题: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 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的 统~,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放 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1992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中国掀起了新一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然而三十年来,特别是“十五”计划期 间,单位GDP能耗和资源消耗却不断上升,资源和环境的压 力也更突出。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十年来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究竟是什么?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中国共产党一直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分重视,看来应该从 客观上寻找阻碍转变的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阻碍因素分析 自建国以来,党都将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主要参数,这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人民加快经济发展的 强烈愿望。为了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人为地压低工业化所需要 的资源价格来加快工业的发展,如以国家控制土地和水、森 追求高速度发展的浪潮,在这个背景下,中共十四大提出,努 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5年9月,在加强宏观调控的背 景下,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专门讲到速度与效益的关 系: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 林、矿产等压低自然资源价格,以剪刀差压低农副产品价格, 以户籍制来限制劳动力价格。这种低价工业化在改革开放以 后被相当程度地延续下来,这些政策对于吸引外资、刺激私营 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也就成为中匡I经 济长期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这种低价的自然资 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筹集,一是必然导致大量的技术水平 低、规模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小型企业层出不穷;二 是导致利用中国劳动力价格低、自然资源价格低的外向型制 造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迅速发展;三是导致大型的企业,在 权衡得失后,也不会走以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的效益型道 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上述思想体现在当时 制订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上:从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重申要实 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江泽民在同年 l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上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三)新世纪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入本世纪以来,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 路,而是走资本、规模和人员扩张的外延发展道路。 地区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剧烈竞争,也阻碍 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大陆沿海与内地,以及东、中、西 各经济带内部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 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必然会导致各地之间在发展速度、基础设 施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的激烈竞争。例如“十一五”计划 之中,全国的GDP增长指标定位为7.5%,而25个省市自治区 中定位在8.5%的为1个,9%的为7个,10%的为10个,1l%的 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 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 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 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为3个,12%的为3个,13%的为1个,平均都在l0以上 。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路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有赖于深化改革,必须建立保 证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实施的长效机制。在未来一个相当长 2005年l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 为,国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 的时期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与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同 步进行的,是在巨大就业压力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 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尤其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政府 发展观念和经济职能的转变,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处, 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13益突出。进而提出,必须加快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2月22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 集体学习时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重要性和提出 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13I。2007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 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和总体规划。 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政治条件。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 用她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系统,深化制度和政策改 革,例如:适当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用价格杠杆 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降低消耗和污染。加大保护工人、特 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纠正劳动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的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与实现路径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和 参考文献: 认识误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资源型和特大型企业 的改革,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上 这些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世界银行.2001世界发展指槲c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005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8.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N1.人民日报,2006-02=23. 【4】房维中.“十一五”的宏观调控应从“十五”中吸取教训【N】.ee国经济时报,2006—01—12.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