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臧克家的新诗形式美学观

来源:华佗健康网


论臧克家的新诗形式美学观

N 第 o

l期西南师范大学'人社会科学~… 叫)V01.32 .

Nol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lo\"J

2006年1月 Jan.,2006

论臧克家的新诗形式美学观 潘颂德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市200235)

摘要:着名诗人臧克家是我国2o世纪重要的新诗理论批评家之一.他的新诗形式美学观经历了2o

世纪30,40年代的滥觞期,5O至70年代中期的发展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成熟期,先后提出了\"不赞成要 一

定的形式\诗要三严\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要三顺\"等新诗形式的主张.

关键词:臧克家;新诗形式美学观;滥觞期;发展期;成熟期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1—0030—04 着名诗人臧克家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 年7月,他在闻一多,王统照等资助下,自印出版了 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3月由开明书店再版.

他的新诗理论批评与新诗创作几乎同步.就在《烙 印》再版的下一个月,他的《论新诗》就对新诗创作 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从这里开始, 臧克家在新诗创作的同时,写下了大量新诗理论批 评文章,积极地从事新诗美学建设,系统,完整地论 述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建立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新诗 美学体系.

从他的第一篇诗论《论新诗》开始,臧克家的新 诗形式美学观一开始就建立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的基础之上.1955年,他更辩证地阐明了诗歌内 容与形式的关系,\"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能分离 的\"[[2,内容空虚而徒有美丽形式的诗篇,\"像一 朵纸扎的花.好看,却没有生命\".但是,\"由于形 式运用的不恰当或不完全恰当,诗的内容因而受到 损害或受到限制,内体和形式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 矛盾.~J3zs4.臧克家既重视诗篇真实地抒写社会现 实生活,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时重视诗人创造 完美的新诗形式更充分,更成功地抒写诗人的感受 与感情.

臧克家在许多文章中发表了他对新诗形式问 题的真知灼见,形成了完整的新诗形式美学观.他 的新诗形式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30,40年代是滥觞期,50年代至70年代中 期是发展期,粉碎\"四人帮\"以后是成熟期. 30

1934年发表的《论新诗》是他新诗形式美学观 滥觞期的一篇重要文章,他提出了新诗形式美学的 基本观点:\"我不赞成一定的形式\因为\"形式一固 定便成了一种限制\形式固定了,就像两道长堤

样限制了河流不能壮阔地奔放\".他从内容决定 形式的学理,中外诗歌史两个角度论证自己的这一 主张.前者,他指出,如果\"要用大的材料写长篇的 诗,那么形式也得随着扩大起来,而字句的多寡,行 列的排布又与内容气势有着莫大的关系\写革命 情绪的诗和写儿女缠绵的诗决不能用同一的形 式\".后者,他先以中外诗歌事实说明:\"中国的大 诗人李白,杜甫也曾创了新的格调\西洋的商籁 体,莎士比亚就不遵守,而在上面加入了自由\"_2J5. 接着从回顾新诗各流派诗歌形式的角度予以说明: 初期白话诗派的代表胡适《尝试集》中的诗,\"仍然 脱不掉旧诗词的气派\"『2;20年代中期现代格律诗 派的代表徐志摩\"从英国贩过一种形式来\但其诗 作\"装满了闲情——爱和风花雪月\现代格律诗另 一

代表人物闻一多,其格律主张\"自有他主张的理 由\因此,\"可以不必反对\而且诗作思想内容健 康,但他的现代格律诗\"工夫没做到成功的地步\"; 30年代初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派,臧克家批评 其\"只好表现一种轻淡迷离的情感和意象,于'的, 呀,吗,吧'中寻一种轻淡迷离的趣味\所以断定 \"它是没有前途的\";对20年代后期创造社某些诗 人将诗\"作为一种宣传思想的工具\臧克家认为: \"口号没有力量,满篇的鲜血和炸弹是不能叫人感 收稿日期:20051018

作者简介:潘颂德(194l一),男,上海市人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动的.,,E214

\"不赞成要一定的形式\并非不要形式.《论 新诗》提出\"新诗需要音调\"L2j5——音节和调子,认 为\"某种感情和思想适合于某种音节和调子是一定 的\".为此,要注重音调和词藻,主张\"句子要深刻, 但要深刻到家,深刻到简易的程度]6. 抗战时期,诗人们满怀爱国热情,走出书斋,投 身抗日洪流.抗战初期,诗人们感应时代的神经, 服从抗战的需要,不少诗篇的艺术性较差.1943 年,臧克家反思抗战初期新诗创作现状,认为\"抗战 初期的诗,粗糙,旷野,热情,它服务于政治的比服 务于艺术的更多,,Z3361.为了引领新诗人迈上新的 台阶,他认为诗人们需要思考\"宇宙观问题,形象化 问题,抒情与叙事问题,语言问题,韵律问题,遗产 的接受问题,朗诵与大众化问题\"等等,其中有许多 是新诗的形式问题.臧克家针对当时有的诗人向 民歌学习,有的诗人受了旧诗相当深的影响,有的 诗人学习甚至模仿外国诗歌的诗坛现状,提出要把 民歌,旧诗,西方诗歌\"这三种东西综合起来,吸收, 割弃,融合——锤炼成一个新诗型\"[3]6.这新诗 型是怎样的,不要说当时,就是今天都还在探索之 中.针对抗战初期多数诗作艺术上相当粗糙的现 状,臧克家提出\"新诗是需要严密的结构,严谨的形 式,严格的韵律的~,Z336z.这\"三严\"的新诗形式美 学观,比起1934年《论新诗》中提出的\"不赞成要一 定的形式\"来,探索深入多了,也比较具体. \"三严\"说有当时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的针对 性.在新诗形式美学方面,抗战时期,艾青的\"散文 美\"诗学主张曾经产生广泛的影响.艾青认为:\"散

文的自由,给文学的形式以表现的便利o,'0220世 纪80年代,艾青针对诗坛对他\"散文美\"主张的误 解,解释说:\"我说的诗的散文美,说的就是口语 美.',L但是,艾青40年代的新诗形式美学观也有 不足之处.他认为,假如是诗,无论是什么形式写 出来都是诗,无视诗的形式对创造诗美的反作用, 有失偏颇,他当时提倡散文美,但对脚韵与格律不 加分析地作为封建羁绊[6],这也缺乏科学性. 比较起来,臧克家新诗形式\"三严\"说更符合新 诗创作的内部规律.为了吸取,融会中外诗歌的艺 术长处,臧克家在《新诗,它在开花,结实》中提出, 要研究中国旧诗的传统,格调,长处,短处,西洋诗 的传统,格式,韵法,民歌的式样,韵调及值得学习 之处,从而创作具有严密的结构,严谨的形式,严格 的格律的新诗,并逐步形成新诗\"型\". 新中国成立后,臧克家不断总结自身新诗创作 的经验,并针对诗坛现状继续探索新诗形式美学. 1955年发表的《和工人同志谈谈新诗的形式》集中 表达了臧克家发展期的新诗形式美学观.一方面, 对他早期的新诗形式美学观有所坚持,仍认为新诗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形式都可以产生好 诗,也可能产生坏诗\"L1]2,并具体评说了格律诗与 自由诗这两种基本的新诗形式,对民歌与快板的格 律形式也作了分析.值得指出的是,臧克家对自由 诗的看法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自由诗 \"比格律诗限制少些\但它并非\"丝毫不受形式的 限制\它是有旋律的,虽不讲求音组的整齐,但是 要求音节的调和,,0~z86.他特别反对有些人错误地 理解自由诗,将新诗写成分行散文的做法.

1956年6月,在纪念闻一多遇难10周年时, 臧克家撰文肯定闻_多1926年5月在《诗镌》上发 表的《诗的格律》提倡现代格律诗所说的\"越是要戴 着脚镣跳舞,才跳的痛快,跳的好\"是\"新颖而独到 的议论\进而对闻一多诗集《死水》作了简要分析, 认为闻一多创作《死水》时,\"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了, 思想情感也比较深沉,把它们要放到一种比较谨严 的形式里去是合适的\肯定他\"这种为新诗多样化 的努力精神是可贵的\同时批评《死水》集中的诗 作\"行的齐整与对称,大都不是语句自然形成的,而 是人工刻意以求的结果**C7~3o7的缺点.过了3个 月,臧克家再次批评闻一多,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 \"形式本身僵硬板滞,不易为群众所接受\"ll8I3的不 足之处.这些地方,既反映了他的新诗形式美学 观,也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评论风格. 1958年,全国掀起了新民歌运动,新诗坛掀起 了一股向民歌学习的热潮,开展了新诗怎样向民歌 学习的讨论.1959年1月,臧克家认为\"诗人们应 当向民歌学习,学习它那种朴素,健康,清新的诗风 和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形式,以丰富新诗,增强新 诗的表现能力,建立新诗的民族形式,使新诗一步 步向广大群众相结合\"j4.在当时向民歌学习的 声音中,出现了贬低新诗的倾向,臧克家针对这种 现象,提出对\"五四\"以来的新诗,\"应当凭科学分 析,给它一个应有的受之无愧的评价.评得过高是 不对的,低估了它的价值也是不允许的.\"谈到新诗 的缺点,他认为,新诗在内容方面,比起现实斗争, 它反映得不足,在形式方面,\"不容易为人民大众所 接受\"l9j4,虽然\"五四\"以来新诗在形式方面有种

种试验,但\"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未 建立起来\"[o.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臧克家预 测新诗未来的形式说:\"目前或将来,格律诗是诗的 3】

主要形式(我把民歌也列入格律诗内),我看是没有 问题的.\"时间已过去40多年,臧克家的预言没有 成为现实.这是因为,一,新诗是在西方诗歌影响 下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由诗是世界诗歌 的主潮,从\"五四\"到50年代末,新诗已有了40多 年的历史,在广大诗人与群众中已有了相当深厚的 基础;二,随着现代社会与语言的发展,五,七言的 格律诗与民歌体,很难充分地抒写人们丰富多样的 感情.不过臧克家的观点是通达的,他指出:\"不能 因为强调民歌或民歌式的新诗就排斥或男眼看待 自由诗,这未免太狭隘了.自由诗有它的特点,运 用起来拘束性较小,朗诵起来效果较大.\"L9 1957年1月,毛泽东在与臧克家等涛人谈诗 时,提出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后来又提出 要在民歌与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毛泽东有 很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又能创作思想性,艺术性 结合较为完美的旧体诗词.但他对新诗的评价相 当低,多次说过自己是不看新诗的.

臧克家听取了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对照新诗的 创作实际,思考新诗的发展前途.1961年6月,他 认为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对于提高新诗质量,加强 新诗的艺术表现力,创造新诗的民族形式,都有着 重要意义\"l_l0_.他认为,不少新诗写得哕嗦,散 漫,而精炼就是使语言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恰到

好处.诗的整齐,关系到诗句音组的多少,节与节, 行与行的对称.他联系闻一多《诗的格律》提出的 \"建筑美\"主张,指出《死水》中的一小部分诗篇,\"不 只在音组上要求相等,在字数上也整齐翅『一\流弊 是\"有时不免弄得削足适履,阻碍诗的情意更舒畅 地表达\".新诗使用的是现代汉语,因此,\"想要求 像古典诗歌里格律诗那样严格,没有必要也很少可 能.所以说希望大体整齐\"l_l._.

臧克家强调诗行\"大体整齐\"中的\"体\"两字 十分重要.他认为,在行与行相互映衬的时候,音 组方面大致相等,也可以多少有一些出入.每行音 组固定为一定数目,有时难免机械一点.总之,\"只 要能够不妨碍思想情感的自然表现,在形式方面要 求大体整齐,运用现代口语,学习民歌和古典诗歌 在建行,对称,结构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这就符合 新诗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的精神\". 如果一味追求诗行的整齐,则\"可能造成一种形似 古典的新诗~[101468--469.但他为了追求新诗形式的 \"大体整齐\提出\"要叫文言字和词为新涛服务,使 新诗生色,使它在整齐与音节和谐方面起良好作 用\".虽然他在提出这一主张时,也注意到了\"不宜 32

于泥古\"的问题,但是,新诗原本是冲破旧体文言诗 词的格律束缚,运用现代口语而创建起来的,如果 为了诗行整齐与音节和谐而重新启用文言字,词, 难免导致新诗不像新诗,旧诗不像旧诗,对新诗的 生存和发展不利.臧克家分析了押韵的审美作用, 指出押韵可以加强节奏,\"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 感\".但他同时指出,\"能成诵与否不能作为评价新

诗的标准~E101469,因为一首诗的好坏\"不仅仅决定 于押韵~E101470.注重新诗向民歌与古典诗歌学习, 是必要的.但是,新诗学习民歌与古典诗歌,重要 的是学习其关注现实,关心民疾以及注重诗歌的美 感和认识,教育作用的诗歌精神,而不在于学习,继 承其形式.讨论新诗发展的基础,不能丢掉新诗诞 生几十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与艺术积累. 粉碎\"四人帮\"后,臧克家紧紧结合诗坛实际, 反思几十年的新诗史,进一步思考新诗的形式问 题,他的新诗形式美学观进入成熟期. 与50,60年代强调在民歌与古典诗歌的基础 上发展新诗不同,这一时期,臧克家在看待新诗以 及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 新诗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他说:\"新体诗,旧体诗,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彼此以长补短,两得其 利.\"_ll_1979年,他听了胡乔木在《诗刊》座谈会上 的报告,说\"新诗不能从零开始\他说:\"研究,弄清 楚新诗的来龙去脉,学习,体会几十年来有成就的 诗人们的作品,从中吸取营养,借鉴表现技巧,是大 有好处的.\"_l

这一时期,臧克家仍坚持滥殇期,发展期新诗 不能有固定形式的观点.1985年1月,他在《答问 十二题》中说:\"写诗用什么形式,凭个人喜欢,有个 人的自由.\"[.]

臧克家成熟期新诗形式美学观有一个发展过 程.粉碎\"四人帮\"不久,他继续坚持毛泽东在民歌 与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的理论主张.1978年 6月,他在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发 言说:\"我们把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联系起来看,新

诗的表现方法和形式问题,就有了可以遵循的路 子.这便是:运用现代语言,写出读起来顺口,听起 来悦耳,读起来顺眼的新体诗歌.这就是为广大人 民群众所喜见乐闻的民族形式.\"L1这里提出的 \"顺口\悦耳\顺眼\"的主张,臧克家不久稍做改 动,将\"悦耳\"改成\"顺耳\这就是臧克家新诗形式 美学观成熟期的核心主张\"三顺\"说——\"顺口\\"顺耳\顺眼\".

1980年l1月,他在《诗要三顺》中提出:\"诗以

联系群众,使读者看来顺眼,听来顺耳,读来顺心. 有此三顺,才能成为好诗.-[is]

大约半年后,臧克家在《我的偏爱》中对\"三顺\" 说继续有所申说:\"我爱听顺耳,节奏鲜明,朗诵起 来铿锵悦耳的诗.\"\"我爱看起来顺眼,大体整齐,对 称,有着建筑美的诗.\"\"我爱读起来顺心,和群众能 起共鸣的诗.\"从他这段话来看,臧克家成熟期的新 诗形式美学观,即是对上述2O年代中期闻一多创 建现代格律诗的《诗的格律》所提倡的\"音乐美\\"建筑美\"的借鉴与继承,也是对鲁迅3O年代前期 致窦隐夫信中所提出的新诗形式美学观的借鉴与 继承,也是对毛泽东5O,6O年代提倡的新诗形式要 \"大体整齐\"主张的借鉴与继承,同时又是对自己自 3O年代前期起几十年里逐步形成的新诗形式美学 探索的反思,总结与深化.

当然,臧克家新诗形式美学观成熟期的\"三顺\" 说内涵,并不仅仅是一个新诗形式问题.他在谈到 诗要\"三顺\"时就说:\"新诗,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要有时代精神.-[15]

粉碎\"四人帮\"后,臧克家探讨新诗形式问题时 视野更加开阔.1990年8月,他在谈到何其芳批 评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不现代化\"的缺点时指 出\"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应当是:使旧形式现代 化,与新诗融为一体\认为\"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 道路决非一途,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总的原 则应当是:诗人深入实际,表现时代生活;继承传 统,使旧形式现代化;汲取外国营养,让外来形式中 国化\"口引.这样的认识,比起发展期来,不但视野 开阔,而且表明臧克家这时已经确立了开放意识, 现代意识.

新诗诞生将近9O年了,但是新诗至今还没有 成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至今还没 有建立起来.人们呼唤着新诗的成熟,期待着完美 的新诗形式的建立.今天我们探讨新诗形式,学习 臧克家关于新诗形式的论述,无疑会得到不少有益 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臧克家.和工人同志谈谈新诗的形式[M]//臧克家全集:第9 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2]臧克家.论新诗[M]//臧克家全集:第9卷.长春:时代文艺 出版社,2002.

[3]臧克家.新诗,它在开花,结实——给关怀它的三种人[M]// 臧克家全集:第9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1-4]艾青.诗的散文美[M]//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 艺出版社,1999:64.

[5]艾青.与青年诗人谈诗[M]//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 山文艺出版社,1999:461.

[6]艾青.诗与时代[M]//诗论.桂林:三户图书社,I941.

[7]臧克家.闻一多的诗[M]//臧克家全集:第9卷.长春:时代 文艺出版社,2002.

[8]臧克家.鲁迅对诗歌的贡献[M]//臧克家全集:第9卷.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9]臧克家.民歌与新诗[M]//臧克家全集:第9卷.长春:时代 文艺出版社,2002.

[10]臧克家.精炼?大体整齐?押韵[M]//臧克家全集:第9卷.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u]臧克家.新旧体诗关系问题[M]//臧克家全集:第1o卷.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136.

[12]臧克家.听胡乔木同志谈诗有感一千字[M]//臧克家全集: 第1O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24.

[13]臧克家.答问十二题[M]//臧克家全集:第12卷.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2002:566.

1-141臧克家.在民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M]//臧克家全 集:第12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409.

[15]臧克家.诗要三顺[M]//臧克家全集:第1o卷.长春:时代 文艺出版社,2002:45.

[16]臧克家.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序[M]//臧 克家全集:第1o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531. 责任编辑韩云波

ZangKejia'SFormalAestheticsTheoriesofModernChinesePoetry PANSong—de

(InstituteofLiterature,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hai200235,China) Abstract:ZangKejiaisoneofthemostimportantcriticonModernChinesePoetryin20thcenturyChina.Heputforward

someopinionsaboutModernChinesePoetrysuchas,opposingfixedpoeticform,threestrictrulesofModernChinesePo—

etry.developingModernChinesePoetryonthebasisoftraditionalfolkandclassicpoemsandt

hreefittings(namely,fit—

tingeyes,fittingmouse,fittingears).Zang'stheoryissignificantinourprobeintotheperfectformofModernChinese Poetry.

Keywords:ZangKejia;formalaestheticstheoryofModernChinesePoetry;thebeginningperiod;thedevelopingperiod; thematureperiod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