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4#-g94 ̄考试周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岳溥庥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北京101149) 摘 要:文章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问题的 学院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身特 分析,提出适合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 色,适合走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应用技能的应用 求,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套适合我校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 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道路。 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 为核心,强调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对我校计算机科 式 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概括 为以下几点:(1)具有良好的工科基础,掌握数学、电路与模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知识。(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熟悉 量不断增大,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使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构建方法。了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 得该专业成为全国专业点数之首。教育部等五部委2004年联 控制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3)分析、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 合发布的报告称,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然而。2005 的能力,能够利用各种软硬件知识构建计算机应用系统;(4) 年全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幅度超过5个百 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从事计算机软 分点,就业形势明显不如上年。在这种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 件与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下面 的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概念、顺应计算 以我校该专业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一套适合我校的该专业的 机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改革现有的学科人 人才培养模式。 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 一、为何要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求.而且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需求。 调查发现,包括我校在内的同类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科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与技术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 1.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面出发,探索一套适合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社会需求,研究型人才相对应用 1.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型人才而言毕竟是少数。但几乎所有本科院校都在不自觉 根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 地提高人才培养规格,轻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 设置原则,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采用“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 课程教学体系中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 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自学能力,强 占较大比重,而一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内容更新快的课程 化“核心课程”。我校的课程体系涵盖以下五个层面:(1)公 却因为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多种原因难以全面落实教学计 共课模块。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 划,从而导致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 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为创新思维和创新 加,另一方面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 能力提供广阔空间。(2)学科基础课模块。是计算机科学与 盾,充分反映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 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为专业课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际问题。 (3)专业课模块。该模块叉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 2.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 个层面,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开设于该专业下的 专业教学过于追求学科的体系完美。教学计划和大纲一 各个方向:专业方向课可属于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 味照搬重点名校,却忽略自身学校的优势、发展定位和人才的 的不同而选择相适应的课程。(4)拓展课模块。该模块又分 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很难形成自己的 为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两个层面且都属于选修课,旨 专业特色。这就导致结构的不合理,因而缺乏竞争力,培养出 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消化能力。 来的学生每个学科都懂一点,但不精通。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 (5)实践环节。这一层次在该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涵盖从课 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培养目标不 程实践到专业实践的各个方面。这五个层次课程设置对学生 便于严密地组织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 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互 能力培养。 为促进的。 3.教学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课程管理相对集中.教学计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 划寻求稳定,所以每年的教学计划变化都不大。使得教学内容 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型实验多而创新 相对陈旧,所开设的课程与当前主流技术脱节;同时教学方法 型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 单一,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能 手段少的状况.探索一个由五个层次构成的综合实践教学体 力的手段。这些问题使得毕业生的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聘 系:(1)课内实验。这是为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 用标准,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解与掌握,而开设的课程辅助实验。(2)课程设计。为提高学生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以开 业的发展,导致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的就业困难。 设多门设计类课程。如计算机电子电路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结 因此,我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 构化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程设计、单 新定位并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探索出适合我 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3)实验课程。这是独立于课程而单独 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设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开设的,如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网络实验、CAD实验等。(4)开放式实验。把原来固定的实验时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等财经类院校。因此开设在我校信息 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 110 考试周刊2014-q- ̄9 试论中职计算机教学如何走出课堂和走向市场 杨 林 (徐州市钟吾卫生学校,江苏新沂221400) 摘要:中职教育面向的是社会,旨在为社会培养技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故障诊断与解决方法,而重点和难 应用型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教育应当与社会接轨,让教学 点是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理解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那 走出课堂.走向未来的人才市场。文章探讨了中职计算机教师 么,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时 应如何构建与社会接轨的课堂.旨在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具针 应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回顾旧知识.由 对性和有效性贡献力量。 生活人手,导人新课题;第二阶段,提取计算机故障的诊断方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 社会需求 法;第三阶段,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机故障的具体表现.同时 通过实验验证、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三个环节,展示计算机故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互联网时代 障的解决方案;第四阶段。回顾、分析并总结课堂。 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是高新技 二是组织学生学习。严格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 术人才。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中职计算机教育应从目标上进 识知识的过程,这就如同学生认识一个陌生人——首先通过 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则在于如何让中职计算机教学走出课 外表判断性格,其次通过言语沟通加深了解,最后通过交往完 堂.走向社会。面向当今人才市场,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对 全熟悉,而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 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制订三套方案:一是在课堂上大量 明确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此时.对于 引入社会实践的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二是更多地模 学生来说,《微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即是于一个“陌生人”;其次 拟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三是带领学生走出课 组织学生通过略读和细读判断知识的要点,确立学习方法:再 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切身体验人才市场、企业、行政机关等部 次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和学生与知识的互动加深对知识 门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以构建生活化、市场化的中职计算机课 的印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知识.对知识形成客观认识 堂。基于此,本文围绕三个层面展开探究。旨在为使计算机教 三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责任,同 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贡献力量。 时是组织课堂和实施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 1.构建生活化的中职计算机课堂 法不是固定的,而是永远充满变化的。在课堂上,学生是充满 中职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社会和工作。因此。中职计算机课 动态的人,他们的思维心态会受到环境影响.因此。对于教学 堂教学必须和生活、社会及学生的求职意向接轨,让课堂教学 方法的选择,也应当能够顺应学生的动态变化.满足学生在不 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教师可从三个方面组 同心境下的学习需求,而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织课堂,构建生活化课堂,以《微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一课为 2.与学生就业接轨。让中职计算机教育走向市场 例。 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企业工厂等与运营生产相关 一是组织课堂,《微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一课的教学目标 的部门和单位工作,这些单位都非常注重人才的网络应用与 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 效的方法,而不再是纸上谈兵。 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5)综合实训。为提高 5.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理论性和技术性的双 力,安排学生创新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重特性,因此对其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就不应该是单一 3.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 的,既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如何.又要考查学生应用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我校特点。可以实行以基本素质 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在考核 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 时,应以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刚性题目为主.试题形式 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培养模式。为此,我院在 应该与考核课程的教学要求在风格上相一致.而不应该让学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行探索.校内方面一是建立 生背概念、背理论。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考核时应采取实 较完善的供课程实践的多个专业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提供 验形式、课程设计与答辩的方式进行,而不再是一张试卷决 实验条件: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我校的大学生科研 定分数。 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科研项目的申请和 四、结语 执行。学术交流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人员就专 我校作为财经类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业技术领域问题给教师和学生作学术报告及进行技术交流。 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 校外方面,通过调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 性地调整合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模 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加强学校和企 式和特色。我们要改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中 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联系和合作。积极筹划建立校外实习 重理论和基础、轻实践和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低的 基地,作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和实践的场所。 问题,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和科学技能,把昨天的知识转化为创造明天的能力。更多更好 教学计划执行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 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 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队伍掌握和传授知识的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好基 [1]张小锋,黄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 础准备。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从实践中提高学 程体系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 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锻炼、提高学生动手 [2]仇汶,尹江明,陆映峰,沐士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能力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 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8). 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