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华佗健康网
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观察

摘要: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方式的一种,在许多古代书籍之中都有艾灸使用的方法、方式、艾灸应用及治疗疾病的相关记录。随着医疗系统、生活方式等改变,艾灸在疾病治疗的发展空间逐渐狭小,在现代多数人的观念中,艾灸变成了中医保健的方法、辅助治疗的工具,却忽视他在古代曾经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现代相关的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对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有明确的效果,艾灸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中可以作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艾灸具有不需要进入人体,无痛苦,治疗操作方法简单,治疗的工具取得极为容易等特点,病员接受度大。然而,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缺少系统的统计与相关文献的整合。

关键词:艾灸;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 前言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由于基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相当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口僻”或“口眼歪斜”等,属于“风邪中络”的范畴。本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麻木或瘫痪,不能做皱眉、露齿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进餐时常出现食物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口水自该侧流下的情况,还有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眉毛下垂等症状,但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中枢神经症状。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小可发病于婴儿,最大可至七、八十岁老人,全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其中以青壮年发病多见。与性别、职业无关,无明显的致病因素,但冬季发病居多。

1.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艾灸疗法对于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现归纳总结如下:

艾灸疗法可使患者机体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素、血清免疫抗体等指标显著增加,可以提高患者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艾灸疗法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功能,可使异常改变的血压恢复至正常的范围内。艾灸疗法具有有效改善、强化心脏功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的功能。艾灸疗法可以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机体呼吸功能,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加等;在病理情况下,能使呼吸系统气道阻力下降,有利于加快气体交换。艾灸疗法可以促进膀胱排尿,有效改善肾功能。艾灸疗法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兴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通过艾灸治疗可有效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异常状态恢复至正常的范围。艾灸疗法具有调控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作用,如在病理情况下,对胃肠消化腺、口腔唾液腺、以及副肾、睾丸、卵巢、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各种分泌腺的功能趋向正常范围。艾灸疗法还具有解热抗炎、抗癌、止痛等作用。

2.周围性面癍的艾灸治疗

火的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万年前的“北京人”或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古人在烧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艾灸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存最早文献载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多种可以用于施灸的材料,如桑树枝、中药饼、桃树枝、灯芯草等材料,但最后应用至今并且仍然广泛应用在临床的还是艾。艾成为了最佳的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的来源、制作和操作的优势外,最重要的是艾在施灸后具有明显的温通效果,这点正好与灸法的作用相合。《本草纲目》载:“释名冰台,艾嵩,叶气味芳,微湿,无毒,至灸百病。”艾灸就是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褽,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起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等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灸法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灵枢官能》篇中就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在一定穴位上进行施灸熏灼,其热力穿透皮肤达深层,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散寒、调理气血等功用,从而气血通畅,肌腠筋骨得到濡养。

施灸脸穴:古代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经络腧穴有足阳明胃经,地仓、颊车、足三里、四白、下关、承泣、冲阳、内庭、大迎;手阳明大肠经,迎香、合谷、手三里、二间、禾髎、偏历;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承光、通天;足少阳胆经,风池、阳白、完骨、阳陵泉、上关、听会;任脉,神、关元、承浆;督脉,百会、人中、强间;手太阳小肠经,觀髎、听宫、丝竹空、阳谷;手少阳三焦经,翳风;足厥阴肝经,太冲、行间;手太阴肺经,列缺、太渊;奇穴,牵正、太阳。

3.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手法和取穴

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多采用艾条灸中的回旋法、雀啄灸或隔姜灸等在患部面神经分布区域及肢体穴位施灸,来增加其血供,尽快地促进炎症吸收,使面神经的机能尽快恢复。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手法和取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医家学者的主张均存在不少的差异。例如王敏等在进行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研究中,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急性期:艾条灸患侧脸面部、远端取穴毫针刺,艾条灸患侧脸面部:取穴翳风穴、阳白穴、牵正穴、颧髎穴四穴,手法采用回旋灸,每穴数分钟。耳后如有疼痛者,翳风穴位灸后刺络拔耀,留罐分钟;远端取穴毫针刺:合谷穴(健侧)、太冲穴(双侧),手法施以提插法,足三里穴(双侧),手法施以转补法并温针灸,均留针分钟。静止期:多针浅刺患侧脸面部、经筋排刺、远端取穴针刺并温针灸。多针浅刺患侧脸面部:取穴攒竹穴、阳白穴、四白穴、丝竹空穴、太阳穴、颧髎穴、下关穴、迎香穴、牵正穴、风池穴毫针刺至寸,留针分钟;经筋排剌:选取地仓穴与频车穴之间阳明经筋,每隔寸针,刺入至寸;远端取穴:选对侧合谷穴,双侧足三里手法用捻转补法并温针灸,留针分钟。恢复期:少穴透刺于患侧脸面部、远端以温针灸取穴,透刺患侧面部:阳白穴四透,针尖以度角斜剌,分别针刺上星穴、头维穴、攒竹穴、丝竹空穴,进针寸;太阳穴透地仓穴:太阳穴向下穿颧弓透向地

仓穴,进针寸;地仓穴透颊车穴:进针寸,手法施以平补平泄,远端取穴:同静止期。

4.结语

本文通过整合古代与现代艾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进行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面瘫的认识与艾灸治疗的特点,对现代医学在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经络、穴位与治疗手法进行探讨。总结了现代医学在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经络、穴位与治疗手法等,在科学有效的统计下对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作一个有效的整合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王敏,张卫东针剌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痛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4):324-326.

2.

徐海燕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4):41-42.

3.

高洁,李家康针剌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7-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