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基础与原则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3年7月 河北学刊 Hebei Academic Joum ̄ Ju1.,2013 Vo1.33 No.4 第33卷第4期 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基础与原则 庄友刚 (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学术史是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理性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学术史研究的核心是学术问题衍化和学术观念变迁 的内在联系。学术史重写实质上是对学术观念的内在联系和学术问题衍化的逻辑关系的重释及重构。学术史重写有其 客观的历史动因与现实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重写问题的讨论须密切联系这种历史动因与现实基础。在此 基础上,尤须明确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重写所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具体的“重写”活动 中保持在正确、合理的轨道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重写;基础;原则 [作者简介]庄友刚(197l一),男,江苏省连云港市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 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肋一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3)04—0001—06 [收稿日期】2013—03—26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学术史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 界的一个热点,在当代思想观念大变动的宏观历史背 景下,重写学术史几乎成了所有学术分支领域的共同 诉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同样有研究者提出 了重写学术史的问题。事实上,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为知识和学问的汇总。“学术”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今 天与古代并不完全一样,主要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 发生作用的、学理性的甚至是技术性的知识。学术史 也就是学术研究的历史,即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理性知 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学术史在内容上涉及历史事实的把握、史料的甄 别考证、特定理论观念的评价、对学理衍化的深入追踪 等方面,但其核心是学术问题衍化和学术观念变迁的 内在联系。在专业领域研究中,是谁在研究?在什么 研究在时代语境中不可避免要解答的问题。不同学科 视野中的学术史重写,既有共同性、普遍性的基础和规 律,又有本学科特定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我们主要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来谈谈重写学术史的有关 问题,期待能引起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样的时代语境下进行研究?依据怎样的材料展开研 究?提出并研究了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又作 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者的回答具 谈到重写学术史,首先须明确“重写学术史”意指 什么,学术史在什么意义上才能够重写。如果基本的 有什么样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从这些问题又可以衍生 观念前提不清楚,只会在具体的重写活动中造成混乱, 这样的重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这一问题涉及两个 基本概念:“学术史”和“重写”。在中国古代,“学”与 “术”有别,前者侧重于指观念、思想,后者则侧重于指 和衍化出怎样的问题?后来者对这些问题又是怎样认 识和评价的?如此等等,都是学术史研究关注的一些 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问题 域,比如对事实、史料真伪的鉴别考证,对文献材料地 位和作用的价值评价等。尽管学术史研究所涉及的问 题众多,但其中心是以学术问题衍化方式来呈现的学 术观念的变迁,故而学术史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史。 之所以强调学术史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史,因为它 技能、方法。经、史、子、集等所讲的是“学”,数术、方技、 兵书等所涉及的是“术”。“学”与“术”合在一起,与中 国古代的图书或知识分类相关,如“类例既分,学术自 明” ‘n髓 ,“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 ]‘ ,可以理 涉及到“重写”的概念问题。重写学术史,其根本上是 本文受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和苏州大学“东吴学者计划”第三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资助。 河北学刊2013・4 展状况相适应的。换句话说,学术史上学术观念的内 在联系和学术问题衍化与衍生的逻辑关系是有其客观 基础的,故学术史的重写、重释和重构不能撇开这种客 指的重新梳理、理解和建构学术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构学术问题衍化中的逻辑关系。绝不是史实重写, 而是观念的重写。史实作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根本 无法重写的。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 观基础。其二,尽管学术史研究的重心不在于确定学 术事实,而在于研究、探索和建构学术问题之间、学术 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但学术史的建构首先须以学术 史实为前提和依据。学术史史实的客观性决定了重写 学术史的客观性原则。学术史重写不改变学术史史 实。从逻辑的方面来说,观念的发展一方面受到物质 生活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也就 历史中,列宁在1913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 年,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 是一种事实,它是无法改变的,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 “重写”的问题。问题在于,对于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后人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解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和传播中 的意义及价值等方面,则可能因时代条件不同和历史 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产生不 同的认知和判断,因而才有可能存在“重写”的问题。 学术史研究当然存在着一个事实考证与史料鉴别的问 题,但即使充分证明之前的某个所谓“事实”是“伪事 实”,某些史料是虚假材料,一方面这仍然是观念的重 写而非历史事实的重写:只能说此前的研究对于这一 所谓“事实”的理解和认知不正确、不全面,是错误或有 偏颇的观念。历史性的存在无法变更,历史的真相只 有一个。另一方面,学术史研究中对事实、史料的鉴别 考证,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其根本的指向是学术观念 及其演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伪事实”的证明,恰恰 是为了重构学术观念。 学术史本质上是观念史,故重写学术史实质上是 对学术观念的内在联系和学术问题衍化的逻辑关系进 行重释和重构。正因为如此,重写学术史不可避免地 会带有重写者个人主观色彩,其理论观念、知识结构、 眼界视野、理论立场、兴趣偏好等都会对重写的过程带 来一定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一门学科学术史的 理解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决不能在研究者个人主观 观念的角度来理解重写学术史。不同的研究者针对特 定的问题,会对学术史上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发展 进行梳理,并对相应的研究状况进行理论评价,但这并 不属于重写学术史的范围。如果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 重写学术史的话,学术史每时每刻都在重写,而且不同 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学术史”,这样就毫无必要讨论“重 写”问题了。 学术史尽管是观念的历史,但对于个体研究者而 言,又具有客观性和超越个体性。学术史的客观性植 根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就历史方面来说,其一,学 术史上任何学术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社会历 史背景下完成的,受到客观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制约。 尽管学术研究带有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色彩,但客观历 史进程在宏观上限定了学术研究的进度和水平。在这 样的意义上,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是与客观历史的发 2 是说,理论、观念有自身独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规律。 这种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学术史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各 个专业领域内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线索。理论 发展规律的客观f生要求学术史重写必须坚持客观性原 则,必须以理论发展的规律为前提,却不能将其变成为 重写者个人主观任意的建构。 在具体的重写方式上,重写学术史涉及互相密切 联系着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去伪存真,甄别清除学 术史上虚假的研究材料,清理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研 究方式和学术观念。如果某个所谓事实被证明为是 “伪事实”,是虚假的材料,那么以这个材料为主要依据 的所有研究都将失效,这样的研究历史就需要重写。 第二,修正在过去的研究中那些被误解、扭曲的内容。 也就是说,研究的材料真实、合法,但已有的研究存在 着重大的误读甚至根本性的扭曲,这时就需要学术史 的重释和重叙。第三,揭示、呈现过去的研究中没有得 到充分重视和研究甚至是被完全遮蔽的内容。重写学 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本任务就是归纳、梳理过去 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研究的学术现象及学术 问题,在新的研究平台和层次上对这些学术现象及学 术问题给予科学、合理、公充的学术史定位。第四,学 术史的延续和延伸。以往的学术史只写到某个特定的 时期,现在需要对此后的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给予学 理I生的整理,使之成为学术史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 需要指明的是,重写学术史当然可以包括对学术研究 新近发展状况的归纳整理,但当前关于重写学术史问 题的讨论,其重心似乎不在这个方面,而在于对以往学 术史的重述和学术观念的重构。 在简要说明学术史和重写学术史的基本内涵之 后,就本文讨论的主题而言,还需要了解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学术史。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就概念的内 涵展开全面的论述,而主要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学术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史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马克思主 义哲学史当然包含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研究的 ◆重写学术史◆ 历史发展状况这方面的内容,单就这方面而言,马克思 一个学科研究的进展不仅是该学科的新知识的形成, 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史具有重合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核心并不在这个方面,而在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首先是思想史,更注重的是对思想和思想家在历史 也表现为对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促进与提升。比如, 近代物理学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促进,物理学创新研究 的需要促进了数学研究的发展,而数学的创新发展又 反过来促进了物理学研究的进步。其二,一个学科的 研究方式、方法被引人到另外一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研 上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及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 史注重的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学理衍化 的深入追踪。在外延上,两者也不尽相同,hL ̄il西方 “马克思学”的研究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考察 究方式相互借鉴、相互交叉中形成新的学科。比如,物 理化学或化学物理等大量新型交叉学科的形成。在这 两种情形下,都要求对本专业领域以往的研究状况进 行重思,重构学术衍化的历史逻辑。 范围,但一般不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 象。之所以强调这一区别是为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 学学术史的重写绝不等同于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 重写。如果借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之名来否定 某一思想或思想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则将失之 毫厘,谬之千里。 前文已指出,重写学术史具有主观色彩,但学术发 展无疑是一个客观的进程。因此,重写学术史固然同 研究者个体相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现实本身 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重写学术史有其客观的历史 动因与现实基础,关于重写学术史问题的讨论必须密 切联系这种历史动因与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 术史的重写同样基于当代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是时 代发展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考察这种现实动因 与基础,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首先,一些重大的新史实、新材料、新论据的发现, 是对学术史进行质疑和反思、要求重写学术史的直接 动因。在学术研究史上,每当出现重大的新材料或新 证据,都会引发人们对以往学术史的反思。比如,郭店 楚简和上博楚简的发现,就引发了中国文史学界能否 用简帛古书改写中国学术史、或怎样用简帛古书改写 中国学术史的热烈讨论。关于新材料引发学术史反思 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考古学、考证学意义上 的新论据的发现。这些新论据或者直接肯定了某种理 论假设,或者直接否证了某种学术观念,要求对此前的 学术发展线索进行重新归纳整理,重构学术发展的逻 辑。第二,文献学意义上的新材料的发现、整理和出 版。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1932年马克思 《l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全文发表,引发了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再理解讨论的热潮,推动了西方 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其他学科或专 业研究领域新知识的形成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影响。这 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由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普遍 联系性,在相近或相关学科之间理论发展的相互促进。 其次,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代实践的重大变革是重 写学术史活动的客观基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社会实践是哲学前进最根本的推动力。“在从笛卡 JLN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 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 思想的力量。恰除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 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El益迅猛的进步。”l3 麟 在 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前提下,新 的历史实践会对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 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也必然会 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时代境遇 给予深层次的反思、对重大时代变革现象给予自己的 探索和回答。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 进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历史性 出场。从重写学术史的角度来说,第一,社会实践的发 展、社会历史状况的变革使得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已有的学术观念难以对 时代状况作出富有针对性的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遭遇困境。这时,人们会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学术研究和发展历史有所质疑或反思。对学术史 的质疑或反思,是重写学术史的第一步。第二,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时代实践所作的探索性反思和回答,不仅 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新的理论问题的形成, 同时也意味着学术观念的新变化、新发展。研究的新 进展和新观念的形成,使得重写学术史成为可能。马 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重写,也就是根据这些新问题 和新观念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发展的历程 进行重新梳理,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理衍化 逻辑。重写学术史是以学术研究方式的变迁和学术观 念的变革为前提,社会实践的发展则构成了学术研究 变迁的现实基础。尽管学术史研究注重的是学术问题 与学术观念演进的理论逻辑,但正如前文所说,物质生 产、生活的变迁构成了学术史上学术观念的内在联系 和学术问题衍化、衍生的逻辑关系的客观基础,完全撇 开时代发展的状况,片面强调从学理演进的角度来理 3 河北学刊2013・4 解和进行学术史的重写,是有失偏颇的。 求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史,呈现马克思主义 哲学学术发展的理论逻辑。 再者,学术发展的逻辑演进中研究范式的创新与 转换是重写学术史的根本动力。“范式”的概念源于托 马斯・库恩,原指提供典型问答方式的代表性的科学 成就,“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 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 答”l4l( 。在哲学上看,范式从根本上说是指一种思维 方式,它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哲学分析方法,而是指哲学 的总体陛的活动方式,通过研究的视角、视野、范畴、方 法诸方面展现出来。新研究范式的形成,既是对历史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重写的现实动因与客 观基础的考察,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重 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与前提并 不等于说学术史的“重写”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前 文已经指出,学术史研究在内容上涉及历史事实的把 握、史料的甄别考证、特定理论观念的评价、对学理衍 实践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反映了社会实践的特点 与水平,又是以往理论发展、学术逻辑演进的产物。从 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它更强调学术衍化的历史逻 辑在新研究范式形成中的作用。由于研究范式涉及学 术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及路数,研究范 式的转换与创新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 新,表现为研究视角、研究视野、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的 转换与创新。因此,在新的研究范式形成后必然要求 以新的视野、方法、角度和话语体系重新审理和构建学 术问题与学术观念的衍化逻辑。不同的研究范式必然 会对学术衍化的机理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而这就 是学术史的重写。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尽管不能说 学术史每时每刻都在重写或都需要重写,但学术史的 重写却是学术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中的常态现象。每 隔一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研究范式的创新和转换,都会 出现学术史的重写现象。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研 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构成了重写学术史的根本动力。 新材料的发现、重大社会现象的产生,首先促进了新研 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进而造就了学术史的重写现象。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当前学术史重写要 求的提出还有一个特殊的动因,即对以前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中非学术因素干扰和影响现象的反思及清 理。从原则上来说,学术研究最终要服务于现实生活, 但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经常会自觉不自 觉地产生出于狭隘政治实用主义的需要而不顾理论发 展的特点来进行研究的现象。现实需要被置于绝对中 心的地位,理论发展的学理逻辑则被忽视和遮蔽。由 此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混乱和失序。一个 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 术陛”和“政治陛”关系的讨论,实质上就是对这种狭隘 政治实用主义的批评。学术研究当然要考虑物质生 产、生活状况和现实发展的需求,但却不能由此遮蔽和 破坏学术衍化的内在逻辑。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量, 针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学理线索没有得到 充分彰显的状况,需要按照现在的学术规则和学术要 4 化的追踪等诸多方面,“重写”活动对于重写者的思想 高度、眼界视野、方法创新、知识结构、学术能力等都有 特定的要求。这里不打算就如何进行具体的“重写”展 开论述,而主要想从宏观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 史的重写所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只有明确并坚 持这些原则,在具体的“重写”活动中才不至于产生重 大偏离或失真。 首先,真正按照研究范式创新的标准与要求来思 考和讨论重写学术史的问题。学术史的“重写”,决不 是为了重写而重写,因而必须真正形成研究范式的创 新与转换。绝不可因为不同意、不认可学术史上的某 种学术观念,或是对学术史上的某个问题有了新的思 考和看法,就因此而要求重写学术史。学术史重写涉 及的是对学术观念发展整体逻辑的理解,是学术研究 总体路数的变化。按照研究范式创新的要求来思考重 写学术史问题,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研 究范式凸显当下学术史研究中主导范式的问题、不足 或缺陷,没有这些问题、不足与缺陷,哲学范式的转换 也就失去了意义,重写学术史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 重写学术史,首先要对当下的学术史观念有了深入的 理陛反思和批判,真正指明其问题所在、缺陷和不足。 缺少这样的前提,“重写”的学术史只能是肤浅的、粗糙 的、急功近利的。第二,学术史的重写,并非意味着要 对以往学术史观念作全盘否定,相反,而是在以往学术 研究成就和成果的基础上作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思 考,是对以往理论成果的升华与拓展。“重写”不能仅 仅理解为与以往的观念相隔离,不能否认以往学术 (史)研究的成就和意义,无论是正面的继承还是反面 的借鉴,都是在以往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是对以往理论成果的总结,新范式本身内在地蕴含了 以往的理论成就和理论进展。认为重写学术史就是要 完全否定过去的学术史观念,这是对重写学术史的重 大误解。第三,与此相联系,重写学术史本身是一个学 术史事件,在重构学术问题衍化逻辑时,自己的重写活 动与前人学术史建构活动之间也应遵循这样的衍化逻 ◆■写学术史◆ 辑。正如柯尔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时 所指出的那样,要“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运用 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历史”_5 J( ’。重写活动新建构起 把它固定为云霄中的一个独立王国。第三,重构与重 复的关系问题。正如我们已经强调的,学术史重写是 观念重写,而不是史实重写,因此,在历史事实方面,重 写的学术史与以往的学术史必然是重复的。重写的客 观陛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绝不能任意改变历史的 来的理论衍化逻辑,不仅可以合理地说明以往的学术 观念和学术活动,也应能够合理地说明自身。这也是 考察重写活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准则。第四,在学术 研究中,新研究范式开创、引领了新的研究领域、新的 研究视野,既表现为全新研究视野的开创,也表现为对 原有研究视野的深化与拓展;在理论行动中,则表现为 对新研究方向和新研究方式的开创与引领。重写学术 客观事实。但史实重复并不等于观念重复,重写学术 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真正在观念上突破以往学术史 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不能在理论观念上形成真正 意义上的突破,所谓的重写学术史仍然是在“重复”以 往的学术史而已。 史正是在这样的意义进行的,重思过去是为了未来的 发展,不能指明并引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重写学术 史也就失去了实质性意义。 其次,重写学术史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重写者 的主体I生与重写要求的客观l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前文 已经指出,作为观念活动,重写学术史不可避免地会受 到重写者主体性的影响,重写者的理论观念、知识结 构、眼界视野、理论立场、兴趣偏好等都会对重写的过 程带来一定影响。从特定的角度来说,重写学术史必 须充分发挥重写者的主体性,没有对学术史学理逻辑 的深入把握,是写不出一部好的学术史著作的。但绝 不能因此而忽视和遮蔽对重写活动的客观性要求。这 里应着重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观念逻辑的建 构与学术发展规律的关系。重写学术史是对学术观念 与学术问题的内在联系的重释和重构,这需要充分发 挥重写者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理逻辑的发展有 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重写者的主体意 志为转移的。因此,观念逻辑的建构实质上是对理论 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以全面、深入地呈现学理发展的规 律为中心,理论规律则是观念建构的坐标。第二,学术 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这里又涉及到两个层次 的问题:一是在研究者个体的意义上,学术史研究要遵 循学术规律去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应当作实现某种功 利的手段去追求学术以外的东西,即王国维所说的,是 “视学术为目的”,还是“视学术为手段”_6 J(嘲’。个体功 利主义的需要与学术史研究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二 是在社会发展的意义上,学术史的研究和重构需要考 虑现实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尤其是作为我们的指导 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是如此。但不可把现实 需求置于绝对中心的地位,更不能因此而遮蔽和破坏 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研 究中,存在着学术l生和现实性的双重诉求,片面地强调 某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中,我们反思和批判非学术因素干扰及影响学术研究 的现象,同样也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脱离尘世, 再者,重写学术史还必须把握好思想史与学术史 的关系,实现思想与学术的统一。思想史与学术史有 很多相通的地方,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它们在研究 目标、理论任务、外延范围、功能性质等方面都存在区 别,不能以思想史的研究取代学术史的研究,尤其是在 发掘、梳理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时,应当具有包容的心 态,不以重写者自身的理论立场为标准作取舍。这就 要求,一方面要具备客观的学术立场,以学术的方式审 理各种学术思想;另一方面还必须从古人的境界去理 解古人的思想,也就是陈寅恪所说的“对于古人之学 说,应具了解之同情”,“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 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 论” 儿 。强调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差异性,并不是要 把学术史与思想史对立起来,把学术与思想对立起来, 相反,在重写学术史时必须坚持学术与思想的统一。 没有学术作为基础,思想是无根基的东西,成为虚无飘 渺的空中楼阁;而没有思想的引导,学术则失去了方 向,成为没有灵魂的存在。前面所讨论的诸如重写学 术史要以范式的创新为前提的问题、学术史的“重写” 不能蜕变为“重复”等问题,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思想创 造在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学术史研究以过去的 思想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对象,而学术史的重写或 重构必然以新思想的创造为前提。在这样的意义上, 思想与学术是根本统一的。 最后,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这一具体对象来 说,学术史的重写还必须同时遵循一个带有马克思主 义哲学学科特殊性的原则,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 的重写必须限定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之内,学术史 重写不能改变或变相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性 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 特定的规定和学种l生质。学术史的重构不能改变马克 思主义哲学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些基本规定 性。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讨论马克思主 义哲学学术史的重写问题,主题范围限定于马克思主 5 河北学刊2013・4 义哲学,不能片面地扩大,更不能因此而湮没马克思主 符合、至少是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借用 柯尔施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唯物史观 义哲学的特殊规定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 考察,有时也会涉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学术观 本身。如前文所述,这是考察重写活动的合理性的一 念和学术活动,如马克思本人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个重要准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说,这也是 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状况、“后马克思思潮”等,但这 样的研究是为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服务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只具有从属的地 位和意义。这样的研究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 发展史的主流和主线,否则就很难再称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学术史了。第二,重写学术史以研究范式的创新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重写的基本要求。如果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指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原则根本上不一致,那么由此重写出来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学术史,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 术史,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为前提和动力。但范式创新是有层次性的,既有学科 层次上的范式创新,如逻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 为独立的学科,又有学科内部理论派别层次上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郑樵.校雠略[A].通志二十略Ez].北京:中华书局,1995. [2]章学诚.校雠通义[A].叶瑛.文史通义校注Ez].北京:中 华书局,1985. 创新,如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哲学的革命创立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还有理论派别内部学术思潮或学术派别层 次上的范式创新,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西方马克 思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5]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 社,1989. 重写同样以研究范式的创新为前提和动力,但仅限于 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范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 部,即范式创新不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成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那些原则规定和内涵。我们不反对在其他 层次上讨论范式创新问题,但不应该冠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名义。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重写要 [6]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A].王国维文集:第3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7]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A].金明馆丛 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Rewriting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Foundation and Principles ZHUANG You—gang (Department ofPhilosophy,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Abstract:The core of academic history is to research the academic derivation and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changes in academic concept.Why the academic history is rewritten comes from the historical reason and real foundation,on the basis of which some basic principles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rewriting the aca— demic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Only in this way can rewriting be kept on a correct and proper track.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rewriting the academic history; ̄undation;principle [责任编辑、校对:王维国]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