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特点及中国的对策分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 i对 策 :研 究 i 1 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特点及中国的对策分析 庞娟,孙金岭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认为日本对华投资已经从单纯重视生产成本的资源、劳动力密 集型转向生产与市场并重到研发机构的全方位投资时期。其次从规模、产业、区位、股权和战略等五个角度分析了日本 对华投资的特点。最后给出了合理利用日资的建议,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日资服务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 日本;对华投资;动机;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1)06一Ol19—02 日本对华投资起始于1979年,且对华投资在中国外资中 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截至2009年底,日本对华投资实际 到位资金已经超过700亿美元,居各国对华直接投资之首。因 此,合理地利用日资,将对我们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分析了13本对华投资的动机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日资 的对策建议。 一以后日本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程度比较高的机械类领域 投资,一定规模的纺织品、服装投资仅仅是为了适应国内落后 产业转移和国内市场加工进口的需要。从数据上看,日本对华 投资的重化工业制造业中一般机械器具、电气机械器具、运输 机械器具和精密机械器具这四项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金 额比例最高,2002--2009年这四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平均为 72% 、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分析 2O世纪9O年代末以前,日本在亚洲投资一直遵循小岛清 的“边际产业转移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投资应该从 本国即东道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因此,日本最初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以获 取廉价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为主要动机。 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面对 欧美和中国企业的竞争,日本在华投资动机发生了明显变化。 特别是我国人世以来,日本的对华投资开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方向发展,从单纯重视生产成本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转 向生产与市场并重到现地销售、R&D企业研发机构的全方位 投资时期。 表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状况 单位:亿日元 二、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分析 (一)规模较小的规模特点 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与欧美国家相比,项目平均规模偏小。 尽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的大中型项目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欧 美国家比起来,平均单项数额仍然偏小。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 日本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仅相当于对世界投资平均规模的 34%,而面向亚洲、北美洲、欧洲投资的平均规模分别相当于对 世界平均水平的46%、152%和118%,这说明日商对中国市场 尚存疑虑。 (二)集中于制造业的产业特点 首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13本对华投资的初期,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大体 上平分秋色。从1992年开始,制造业一直是Et本对华直接投资 的重点,且年均占据71.52%以上的比例。在具体产业方面, 1990年以前主要以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2000年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来 其次,金融流通等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日本对外非制造 业直接投资中,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是三大投资 热点。随着中国金融、流通等服务行业逐步对外开放,日本企业 也加大了对这些行业的投资。 (三)区域集聚化的区位特点 1991年以前,在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 日商仅对中国境内17个省进行了直接投资,所设的企业数目 也很少。2000年以后,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数目剧增,投资区域也 迅速扩大到了除了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外的29个省区市。 尽管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但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 5—26 【收稿日期1 2010—0【作者简介】庞娟(1979一),女,陕西咸阳人,兰州理S-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孙金岭(1978一),男,河南平顶山人,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119 地域集聚现象,绝大多数都集聚在我国东部沿海等大城市地 区。而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日本在华投资,又主要选择集聚 到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环渤海城市、华南地区及长三角的 上海等大城市。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占整个日本在华投 资的60%以上,成了日本在华投资的首选地区。其中,上海和江 苏是全国吸引日资企业投资最多的两个地区。于此同时,尽管 国家出台大量政策吸引外资到中西部投资,日资在中西部地区 的投资却近一步减少。2000---2009年西部新建日资企业仅为 2O世纪90年代所建的70%。 (四)独资化的股权特点 1991年以前,以独资方式进入的13资企业为少数,其所建 企业仅占在华企业总数的30%左右。然而,2000年以后,在华 建立的日资企业中,有70%为独资企业,即股权的独资化趋势 明显。日资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实现独资化:第一:对于新增的直 接投资,选择独资作为企业的经营方式;第二:通过增资控股或 者强行收购中方股权变合资企业为独资企业;第三:通过并购、 兼并的方式直接建立外商独资企业。目前,日企主要以新建方 式实现独资化,其它两种方式占比不大。 (五)“中国加一”的战略特点 日本对华投资中越来越重视“中国加一”(China plus one) 的战略概念,即日本企业为分散投资风险,在向中国投资的同 时,还要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主要是加强与东盟国家及印度 的合作以分散投资。例如,日本企业对印度的投资,2006年的时 候是636亿日元,到了2008年达到了8 089亿日元,这一数据 超过了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日本政府出于政 治因素考虑,有意识夸大中国投资风险,诱导日本民间企业减 少对华投资,促使日本企业在投资时采取更加谨慎的规划管 理。二是近年来中国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由于对外政策的调 整,最低工资水平和土地出让金的上调等因素,提高了外资在 中国的经营成本。相比之下,东盟国家的总体投资环境具有不 少优势。 三、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的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及特点,本文提 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日资服务中国经济发展。 (一)积极拉动内需。继续扩大国内市场 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飞快,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 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这也使得日本对华投资 更多地转向到面向中国市场的动机上来,而不再单纯地集中在 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及劳动力上。应对这种转变,我国应继续 贯彻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 (二)引导日资向符合中国产业结构方向调整 总体来看,13本企业对华投资仍主要集中在劳动技术含量 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中国目前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阶段,从现在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的阶段,中国虽然无法直接规定日本企业投资的领域 和行业,但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 制度来引导日资投向更高层次的领域。现阶段日本对华投资也 进入产业转移的升级换代时期,中国应把握这一契机,通过调 整产业政策,鼓励外资资金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 业中去。同时,应当引导日资更多地进入第三产业,促进第三产 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 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三)发挥地区的引资优势。加快大项目的引进 针对中国各个地区吸引日资发展情况不同的现状,应采取 不同政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提高利用日资的 质量从而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对长三角和华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和产业基 础,通过有选择的抬高外资进入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技术与环 保壁垒来提高引进日资的技术和项目水平,从而有利于推动区 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于环渤海来说,作为与日本最邻近的地区,要充分发挥 好地缘优势,同时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更灵活的调整,从而激 发日企的投资欲望。除此之外,北京更应该发挥其科研优势,吸 引更多的日资总部法人和科研机构。 对于中西部地区,应大力促成中西部一些具有优越的区位 和交易成本优势的地区尽快形成经济聚集区域,把那些拥有优 势产业和创新产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具有较强辐射力、 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中心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 采取明确的产业和地区倾斜政策,吸引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 的劳动力及资源指向的日资企业前去投资。 (四)转变投资观念,提高吸引外资的竞争力 同时,优化国内投资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 良好的外部环境。两国政府要通过高层往来、防务对话、人文交 流等方式,克服两国的信任缺失,增强双方的互信,改善两国政 治氛围,逐渐转变日本企业的投资观念。 日本企业对于中国,从当初追求低廉的劳力和原材料成 本,逐渐趋向重视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在 高附加值生产机能和研究开发机能等方面提升自己,增强与欧 盟国家相比的比较优势,引导更高层次的日资进入。 【参考文献】 [1]樊勇明.转型中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研究,2007(5). f2】刘祥霞,王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特征及趋势分析[J】.海 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吴明宇,刘向楠.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变化特征m吉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141牟岚.浅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变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5]钟淑云,盖翊中.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向分析 .广东财经职业学 院学报,2008(10). [6]魏琴.当前日本在华投资规模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贵州工业大 学学报,2008(5). [7]孙政,孙毅.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及其策略变化分析[J]_辽宁行政学 院学报,2009(8). 【责任编辑:L校对: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