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女性爱情的悲剧

来源:华佗健康网


女性爱情的悲剧

——浅析刘兰芝的形象特征

临汾一中 453班 张慧娴

指导教师:马朝霞

正文: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爱情悲剧。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主人公,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反抗妇女形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的觉醒女性形象,这个形象突破了个人与家庭的狭小圈子而具有了广泛的重大的社会典型意义。

刘兰芝是诗篇中的主人公,是本诗着重歌颂和重点描绘的对象,她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所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光辉完整的反封建的妇女形象之一。忠于爱情,追求幸福和自由,蔑视荣利,对封建礼教誓死不屈是她性格中最宝贵的部分和最重要的特征。她的这些可贵的反抗性格是在现实生活的教育下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诗中,作者利用主人公的口吻自我介绍,主要写出两个问题:一是自我介绍成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在未出嫁之前是一个勤劳聪明,能织素,能裁衣,还会演奏乐器,

- 1 -

甚至能诵读诗书的好女子,她具有广泛的知识,全面的才能,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这时,可以想象,她还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姑娘。二是嫁到焦家后的“心中常苦悲”。悲苦的原因是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一得息”地辛勤劳动,不但得不到婆婆的关心,反而受到挑剔刁难,在这种情况下她主动要求“及时相遣归”,这一要求,最能反映她性格的刚强。而房中话别一节,通过对话“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表现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感情。“严妆”一段,则是以她梳妆的一系列动作,很自然地描绘出她的“精妙世无双”的动人形象,在刘兰芝纯洁的心灵上,燃烧着真挚的爱情的火焰,在离开焦家前夕,压抑着自己内心难言的痛苦,温情安慰仲卿,并把自己的赔嫁箱帘衣物留下作为纪念,从这可以看出此时刘兰芝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俯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写出了兰芝回家的行动,细写两人低头耳语的誓言,表现了兰芝对爱情的专一,坚定,在这样既痛苦又矛盾的心情下(对焦母的憎恨和对仲卿的衷情)。为了维护和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与封建礼教妥协,也只得把爱情暂藏在心灵深处,将希望寄托于朦胧的未来。至于回到家中,母亲的指责,太守、阿兄的逼婚,刘兰芝根本不愿意,却仰头回答同意,仍是以一段对话来诠释她的反常行动,说明她应嫁的原因是那样的封建制度下,被夫家休回是最不光彩的事,有损娘家声誉,更是成了家庭中的负担,因此她根本不愿意却同意了,体现了她的聪明和果断,终于形成了她的反抗性格,“生当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写了两人的死前话别,作者以“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段对话写出兰芝的必死决心,使读者深表同情,潸然泪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写出了兰芝赴水南昌死这一重大行动,展示了她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表现她对恶势力的不屈斗争,作者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动作对话,塑造出了一个勤劳、善良、美丽、聪明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同时着重描绘了她的强烈的反抗精神,突出她性格的坚强。

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首先把这个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来描写,通过她与哥哥、母亲、仲卿、焦母等几位人物的复杂生活联系,形象的对话和行动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语言个性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她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一个正直、善良、纯洁、

- 2 -

聪明,蔑视荣利,爱情专一,对封建势力勇敢坚强,誓死不屈抗争的中国古代妇女的代表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其次,诗中作者的话虽然很少,但在关键的地方,作者有时也情不自禁而又不着痕迹地加入一些抒情性的穿插,如芝和仲卿最后诀别时,写道:“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这些旁白式的穿插语,充满着作者的同情,有助于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增强诗歌的抒情色彩,另外还运用了景物的描写作衬托,并成功地运用了铺张排比的手法,详写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严妆扮,铺排了太守迎亲的豪华气派和热闹场面,描绘了仲卿殉情时的悲凉气氛,都能从正面或反面成功地衬托出兰芝的品德与心境,加强了诗篇的悲剧气氛。

再次,诗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也结合得很巧妙,在人物的塑造 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诗的结尾以连理枝,鸳鸯鸟来象征兰芝夫妇爱情的生死不渝,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是浪漫主义,这是对判逆的歌颂,对反封建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而也使兰芝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栩栩如生。总的,本诗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行动的刻画,作者的旁白,抒情性的穿插,环境的陪衬,渲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结合,使本诗中的主人公刘兰芝这一形象活灵活现,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衷贞不渝的精神特征得到完美的体现,使刘兰芝这个人物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参考书目:

1.《孔雀东南飞》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现代文学》2008年07期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