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一直有“红薯抗癌”的传说,甚至有一个抗癌食物排行榜,红薯也能冲到榜首。
对此,我们曾有过这样一个调侃:
问:听说红薯能抗癌?
答:红薯确实能抗癌,因为没听说红薯有得癌的,人才会得癌。不过,吃红薯的人也是人,不是红薯,还是会得癌。
但近日似乎出现了“反转”,一份新近发表的研究,似乎给“红薯抗癌”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一时间,难道调侃“红薯抗癌”的人被打脸了吗?
1
最新的研究发现了啥?
这是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期刊上发表的研究[1]。研究人员使用红薯叶和茎的提取物培养癌细胞,发现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乳腺癌和肺癌细胞的生长。
研究者使用了两种红薯原料:紫薯叶提取物和红心薯的叶茎提取物,这两种提取物在细胞实验里都显示出了效果,对A549 和BT549两种肿瘤细胞都能有效抑制,但紫薯叶提取物对BT549的抑制效果更好一下,而红心薯叶茎提取物对A549效果更明显一些。
这篇论文虽然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但属于一个很早期的研究,就像其他许许多多的早期抗癌研究一样,存在着局限性。对此,豆包有具体评论如下:
- 研究模型局限:仅采用了两种体外癌细胞系(A549 和BT549)进行研究。体外细胞实验虽能初步探究提取物的作用,但与体内复杂的生理环境差异较大。癌细胞在体内会与免疫系统、其他组织细胞相互作用,且存在血管生成等过程,这些在体外实验中无法完全模拟。未来研究应增加动物模型实验,观察提取物在活体动物体内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以及对整体健康状况的作用,从而更全面评估甘薯提取物的抗癌效果。
- 作用机制研究不足:虽发现提取物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但对其具体作用机制仅进行了推测。文中提及可能与花青素、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有关,涉及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等机制,但缺乏直接实验证据。后续需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印迹法等,深入探究提取物影响癌细胞的具体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明确其作用机制。
- 提取物成分分析欠缺:没有详细分析提取物中各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具体含量和比例。不同成分的含量差异可能影响提取物的抗癌效果和安全性。应采用更精确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对提取物进行全面成分分析,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提取物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以及各成分间的协同或拮抗关系。
- 缺乏临床研究:目前研究仅停留在细胞实验阶段,未开展人体临床试验。从细胞实验到人体应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包括提取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合适的给药剂量和方式等。未来需开展临床研究,评估甘薯提取物在人体中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实际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
应该说豆包的评论还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对癌症有20多年研究经验的羰基生物,笔者也有必要简要点评一下这项研究。
2
体外实验的固有局限性:基础研究≠临床疗效
试管里的胜利不是最终的胜利(硬伤一):
该研究仅采用A549(肺癌)和BT549(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尽管癌细胞体外实验是药物筛选的必经常规手段,但从体外细胞实验到体内活体实验有着巨大的鸿沟。事实上,在体外显示抗癌活性的化合物,80%都无法通过动物模型实验的验证,更别说是人体试验了。
浓度陷阱(硬伤二):
在细胞试验中,紫薯叶提取物对BT549细胞的EC50为0.002 µg/µl,这个活性看着非常不错,但是如果仅吃红薯叶,相关的活性成分在体内能不能达到这个浓度?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论文里没有说每克红薯叶能收集多少提取物,一般来说,这个比例最多在1%左右,同时,植物提取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通常低于5%,因此,至少需要吃几斤红薯叶,才可能将活性物质的浓度在体内维持一定的作用时间。
3
方法学上的漏洞
毒性评估缺失(硬伤三):
论文里只是提供了提取物对两种癌细胞的杀伤数据,并未使用正常细胞评估提取物的安全性。不提安全性的抗癌研究都是耍流氓。由于红薯是一种食物,会给人一个“红薯提取物会很安全”的假象,正常吃红薯并不是生吃,即便是煮熟后的红薯,也不能过量食用,否则也有被撑死的风险。没有正常细胞作为阴性对照,我们怎么知道细胞是否被“撑死”,而非特异性杀死?
况且,研究使用的部位,是红薯的叶和茎,并非通常的食用部位,尤其是研究者使用甲醇来提取,提取物中除了红薯中的天然成分,还会有残留的农药,以及残留的溶剂。所以,提取物杀死癌细胞的效果,会不会是残留的农药和甲醇的效果?这还是一笔糊涂账。
对照药物使用不合理(硬伤四):
在癌细胞的培养实验中,研究者将他莫昔芬用来作阳性药物对照。但BT549属于ER/PR/HER2三阴性乳腺癌细胞,A549是肺癌细胞,而他莫昔芬并非是用来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也不是治疗肺癌的药物。虽然两种提取物在最高浓度的时候都达到了他莫昔芬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但是这个结果就像“打乒乓球赢了姚明”一样,没有真正的意义。
4
给吃瓜群众的忠告
人类期待战胜癌症,期望有抗癌的奇迹出现,这迫切的愿望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期待并不等于现实。
作为羰基生物的各国研究者已经对癌症宣战几十年了,目前也只是在一些局部战役中取得胜利。正因为没有绝对的胜利,目前对癌症机理和治疗的研究还有大量的科研投入,也会不断有研究论文的发表。
但是媒体上对这类研究结果的报道,都是“赢麻了”的爽文模式。这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模式,也是爽文的流量密码。
但是这类“赢麻了”的爽文最大的危害,是让癌症患者放弃正规治疗,是用一个虚假的希望鼓励他们去啃红薯叶。
所以,与其说是研究有问题,不如说是爽文有问题。
请记住三个死亡等式:
体外有效≠ 动物有效≠ 人体有效
细胞实验→ 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0.01%
耽误正规治疗= 失去癌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 = 死亡风险增加
5
给公众的科学建议
1.理性看待体外研究:
细胞实验仅是药物研发的起点。即便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成功率也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警惕替代疗法风险:癌症患者若因迷信"天然抗癌"而延误正规治疗,5年生存率更低,死亡风险增加一倍[2]。任何膳食补充剂、非规范的治疗方案,都需要与正规、有经验的肿瘤科医师评估,避免影响正规治疗。
2.关注循证医学证据:
体外实验并非循证医学的证据。即便是常规治疗无法控制的疾病,作为尝试,也应该选择有临床研究证据的方案进行尝试。目前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无任何红薯叶提取物的抗癌临床试验注册。
最后,再说一个关于红薯抗癌的段子:
问:红薯和西兰花哪个更防癌?
答:这取决于哪个菜市场更远一点。
(从来就没有什么神奇的防癌食物,饮食均衡就好。但是,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把买菜上升为一种运动,也会有助于抗癌)
参考文献:
[1]Nwosisi S, Nandwani D, and Myles E L. Antiproliferative potential of sweetpotato in breast (BT549) and lung (A549) cancer cell lines.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2025; 25: 79.
[2]Johnson S B, Park H S, Gross C P, et al. Complementary Medicine, Refusal of Conventional Cancer Therapy, and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Curable Cancers. JAMA Oncol 2018; 4: 1375-1381.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本文仅供参考,了解临床研究进展,不可作为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