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普及脾胃病防治与养生知识,解答民众健康疑惑,助力健康生活。
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宣布,将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群众既感到振奋又心存困惑——一方面为国家重视全民健康而欣慰,另一方面也为自身屡次减肥失败而苦恼。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健康管理难题,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特别分享了一些有关中医中药的健康减肥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减掉大肚腩。
1 肚腩为什么减不掉
很多朋友为什么减不掉肚腩?
简单地说,就是脾虚有湿,脾虚水湿运化失常,体内湿气聚集在腹部,所以就有了总也减不掉的肚腩。
湿能否运化出体外与脾有直接关系。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才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 的停滞,也就防止了湿、痰等邪物的产生。
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水液代谢会有障碍,多余的水液停滞于局部,也就产生了局部肥胖的症状。水液停滞于腹部,肚腩就大了;水液停于大腿两侧,大腿就变粗了……
由于很多水湿停聚的病变均为脾的功能失常而引起,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就是脾生湿、脾生痰和脾虚水肿的发生原理。
2 哪些行为会造成湿和痰
《张聿青医案·中风》记载,“体丰者多湿多痰,所以治痰为先”。
痰湿体质是指当人体脾脏功能失调,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成痰湿内蕴表现的体质。常表现有: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
胸闷,痰多;
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喜食肥甘醇酒;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痰湿体质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多发于生活富足、缺乏运动的人。这里的痰指水液代谢过程不畅通而产生的废弃物质,随着气血的运行流窜全身,位置不定,引起许多疾病。痰湿体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4个:
先天禀赋偏向痰湿体质,父母遗传;
饮食喜欢食油腻和味道厚重、偏咸的食物;
饮酒过度,身体过量摄入酒精,不能得到有效的新陈代谢;
缺乏运动,失去活动的动力。
3 如何瘦身、减掉小肚腩
湿气非常普遍,且因湿邪黏滞的特性,很难祛除。有的人吃了很久的祛湿药或汤,还是无法消除湿气,于是就放弃了祛湿。正确祛湿,找准方法很重要,方法对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善痰湿体质可从饮食和生活两个方面去进行:
01
生活方面:
避免潮湿环境是简单方法,尽量多晒太阳。
加强运动是有效方法。30~40分钟的慢跑是很有效的减脂运动,但运动过后,切忌暴饮暴食。
02
饮食方面:
饮食清淡,避免口味过重、暴饮暴食、吃甜点、生冷食品、喝冷饮。
妙用祛湿食材。日常生活中很多食材都具有祛湿的功效,例如姜、陈皮、砂仁、冬瓜皮、荷叶等等。
推荐药膳——炒米茶
材料:
炒米5克,炒薏米5克,熟普洱适量。(1人份)
做法:
①不用放油,冷锅倒入一碗大米,中小火翻炒,要不停地翻,防止炒煳。
②大米会慢慢释放出米香,炒到微微发黄,个别米粒变成小爆花状时,关火。利用锅的余温,让炒大米再热一会,继续翻炒,然后放凉。
③薏米也是放入锅中炒至微微发黄即可。
④取一小把炒大米、炒薏米,一小撮熟普洱,热水冲泡,稍焖一会儿,香香的炒米茶就做好了。
功效:
健脾祛湿,化痰消脂。
适用人群:
脾虚有湿之肥胖者,常见肥胖,头晕头胀,头重如裹,昏昏欲睡,口粘或甜,胸膈满闷,脘腹痞胀,肢体困重,动则更著,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腻。
炒米茶最被人追捧的就是它的健脾养胃、消食减肥的功效。米饭热量大,容易增肥是因为富含淀粉。而炒米茶在制作过程中,大米不断地被翻炒,其中的淀粉已经被破坏、分解,自然就无法摄入人体内了,也就无法造成肥胖。翻炒后的淀粉变成了一种活性炭,这种活性炭可以黏附在人体内,将内脏中的一些毒素以及脂肪等物质排到体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刮肠刮油。对于寒湿重者还可以在炒米茶中加入姜丝,以更好地祛除寒湿。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