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80”,送你
「2025最新口服降糖药优缺点对比表」
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血糖高,还要定期检查血脂?这不是浪费钱吗?这其中的道理可真不少,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为什么要查血脂
1.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约42%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在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中,知晓率68.7% ,而治疗率约为55.9%,仅一半接受调脂治疗[1]。
而且临床治疗难控,需要专科医师针对性调脂用药,甚至多种调脂药物联合应用,血脂下降后停药容易反复,所以治疗 达标者仅仅占 12%。
2. 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危害大
(1)对肝脏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易导致脂肪肝,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影响降糖药物疗效和使用。此外,高脂血症导致的内脏脂肪增加,甚至出现重度脂肪肝,这个阶段可以逆转,如果进一步发展肝脏纤维化,难以逆转。
AI生成,仅供参考
(2)影响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糖脂代谢紊乱,形成代谢记忆,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速胰岛β细胞的凋亡,影响血糖的控制,从而造成持续高血糖、高血脂状态,最终出现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3)对血管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容易导致动脉血管过早地硬化、老化,从而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血管狭窄,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
(4)对心脑的影响:高脂血症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影响最大,其血脂管理目标值设定得更为严格。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症状不典型,往往没有症状,或轻微不适症状,检查多提示多处钙化及狭窄,问题显示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冠心病、脑梗死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定期筛查血脂很重要!
筛查血脂注意些什么
指南建议[2],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空腹抽血化验1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I生成,仅供参考
对于初次检查,需要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次日空腹抽血完善血脂四项这项化验即可。
4个方法,应对血脂异常
很多糖尿病患者检查时往往发现自己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偏高,但觉得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控制油脂摄入即可,这是错误的认识!
其实这时候不仅仅是饮食的因素,还有自身代谢的因素,单靠饮食控制往往效果有限,以下4个控制血脂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知道。
1.明确自己的血脂谱特点
我们最常见的血脂化验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首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合并冠心病、脑梗塞,根据指南建议仍需要控制更加严格,远期获益更大。
其次,关注是哪一项或哪几项升高,尤其只有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可能提示平时油脂摄入过多,更需要严格控制油脂。如果仍不下降,则需要辅助药物治疗。
2.专业医师指导药物应用
(1)以胆固醇升高为主,选用他汀类降脂药物。
(2)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选用贝特类药物。
(3)混合型血脂升高为主,看哪项升高明显,则优先选用针对性的调脂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
注:需要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有些药物不能联合应用)。
3.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无论是合并哪种类型的血脂类型,健康均衡饮食均需贯穿生活方式干预始终。
(1)健康均衡的膳食
限制总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是防治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多采用地中海饮食或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饮食等饮食结构。
(2)适度活动
中等强度活动>150分钟/周,需减重者还应继续增加每周活动强度和时间,可适当增加抗阻运动。
(3)维持理想体重
建议通过控制总热量摄入以及增加运动量,将体重指数 (BMI)维持在<24千克/平方米。超重或肥胖者减重的初步目标为2-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4)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建议戒烟并限制饮酒。饮酒者,建议酒精摄入量男性25克/天,女性15克/天。饮酒是甘油三酯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甘油三酯升高者,更需要严格限制酒精的摄入。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建议戒烟。
(5)选用合理的降糖药物
目前,有一些降血糖药物对调节血脂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GLP-1RA是具有降糖、减重、降压、调脂效果的一类降糖药物,其中利拉鲁肽注射液、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减重、降压、调脂作用更为显著,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代谢改善、心肾保护。
4.定期复查是关键
(1)对于已发生高脂血症,且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在用药4-6周时复查血脂、肝酶、肌酸激酶等指标,以观察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
(2)如血脂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3-6月复查一次。
(3)如血脂不达标,及时调整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不同作用机制降脂药物,4-6周时复查。
作者: 孙文娟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院区内分泌糖尿病科
参考文献:
[1]肖扬,于碧莲.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4):322-341.
[2]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