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眼前突然蒙上了一层挥不散的灰雾,本应清晰可见的楼宇轮廓,此刻却像被水泡过的水墨画。
很多患者误将这种早期症状当作“老花眼加重”,没有及时就医。
其实很可能是眼底血管发生了阻塞、梗死。
让我们从视网膜上那根“堵死的静脉”说起。
认识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内层,是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是感光、感受外界图像的一个神经组织,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当图像落到视网膜上时,形成感光,传给大脑,我们就能看到东西了。
视网膜上布满了血管,有动脉和静脉,给视网膜提供营养物质。
视网膜静脉发生阻塞,俗称“眼梗”,主要和血液流动性、血液粘稠性和血液聚集性等有关。
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两种,一种是中央静脉阻塞,也就是主干堵了;还有一种是分支静脉阻塞,就是一个侧支阻塞了。
中央静脉阻塞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缺血型组织水肿、出血比较严重,视力下降明显,看东西模糊;非缺血型视力下降不是很明显,看东西有一点模糊。
分支静脉阻塞会出现视野缺损。正常情况下挡上一只眼睛后会有余光,某一个分支堵塞以后,在它管辖的范围内余光范围缩小了,看不清了。如果影响到了中心视力,也会出现视力下降。
总的来说,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的症状是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积极治疗可以保住视力,防止失明;延迟治疗会引起一些不可逆的并发症,导致永久失明。
主要并发症
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并发症。
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后组织缺氧,组织有修复的能力,它会长出一些新的血管来修复缺氧的组织,新生血管很脆弱,很容易破裂出血。当血出到玻璃体时,光线就打不进来了,感光细胞没法接收到图像,眼睛就看不见了。
视网膜静脉阻塞后因为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引起黄斑水肿。黄斑是视网膜上的一个感光部位,是感光最敏锐的区域,这个区域一旦发生水肿,就会导致视力下降。
视网膜静脉阻塞后,新生血管除了会在在视网膜上长,还会往前长,长到房角。如果新生血管把房水流出通道堵死了,眼压就会高,就会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高了还会压迫血管,引起视神经缺血,视神经一萎缩就失明了。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是会引起这三个并发症,尤其是中央静脉阻塞,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几率很大,黄斑水肿和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更高。
所以,当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时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尤其是以下这些人群。
高危人群
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率越来越高。一般50岁以后,血管弹性就开始变得不是很好了,尤其是缺乏运动的情况下,血液流动性差,容易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
三高人群,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硬化,血管弹性不好;高血脂导致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缓慢;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不光滑,血小板就会聚集,形成血栓。
吸烟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被破坏变得不光滑以后,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
大量水分流失。比如剧烈运动后,大量水分流失,没有及时补水,血液粘度升高,也会形成血栓。
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的目的就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待侧支循环形成,保住视力。因为视网膜静脉跟头发丝一样细,溶血栓的药是很难打到那儿的,现在医学上还没有办法去做溶栓治疗。目前主要用药物和激光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