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水都市重庆导游词

来源:华佗健康网

  各位朋友,这里就是南宋晚期合州军民修筑钓鱼城时所建的水军码头而且是国内仅存的宋代军港遗址。整座码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总长400余米,两侧以一字城墙作为屏障,后有一道均高20米的自然山崖为退守防线。码头的东部为自然港湾,供水军战船停泊。西部是前伸至江边的码头平台,以巨石垒砌而成,遗址残基为高出约4米,长约83米,均宽约60米,呈长方形,有五层平台,以供修造战船、给养囤积,以及水军驻扎和守城将领指挥作战之用。

  游客朋友们,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城门就是护国门了,它是钓鱼城里8座城门中气势最磅礴的一座。它位于城南的第二道防线上,是钓鱼城工程防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右倚峭壁,左临悬崖,是扼守城内外交通往来的的重要关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门为东西向,在门洞前面有近10米的一段,当年是没有路的。钓鱼城军民曾在峭壁上开凿石穴,架梁铺木,修以栈道出入。情况紧急之时,可迅速地将横梁上的木板抽掉,使其通道断绝,相当于我国北方古城的城门吊桥。如今,栈道石穴犹存。护国门现存双拱门洞曾在清代经过培修,门洞上题有“巴渝保障”四个字。其顶部城台上面是按其原有规模修复的二层歇山顶建筑的城楼,楼高地险,古榕交柯,蔚为壮观。游人到此,可以登楼揽胜,还可以欣赏城门道旁石壁上的名人题咏,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大家请看,这块突兀的巨石就是钓鱼台。钓鱼山原本是一座无名之山,相传在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灾民们纷纷逃到这座山上避难。由于天长日久,饥饿难熬,就在灾民们濒临死亡之际,突然一位巨人从天而降。站在这巨石上,手持长竿,从滔滔的江水中钓起无数的鲜鱼,并用拳头在山顶砸起九口大锅,将鱼熬成鱼汤分给灾民,从而使成千上万的民众获得了新生。后来,人们感念巨人神的救命之恩,于是将山顶的巨石称作了钓鱼台,这座山也就得名钓鱼山了。在你们面前的这两个凹坑,传说中巨人留下的足迹,后来,钓鱼城军民在上面安置了巨炮。后两处并排遗存的圆形和长方形的石穴,是用于架设捣去谷物皮壳的舂碓遗址。旁边,是圆形的石碾碾盘和轮碾的凹坑。这里就是钓鱼城军民的粮食加工场地。至今在钓鱼城上,与此类似的粮食加工场地在北城的月亮石上还有一处。

  三圣岩俗称“三佛岩”,在钓鱼城上天梯左侧距地表高3.5米的岩壁上。因石壁上刻有“西方三圣”的摩崖造像而得名。按照佛家的说法,“西方三圣”又称“弥陀三圣”,即指中间低的弥陀佛、左边的观世音和右边的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指引念佛之人光明、快乐的“西方净土”。

  护国寺坐落在钓鱼城中央之地的南端,为唐代合州名僧石头和尚创建。元大德二年被兵火焚毁,明清时期屡建屡毁,现存的建筑为清雍正年间重建的。护国寺合州四大名刹之一,坐北朝南,依山布局,总面积3500平方千米。忠义祠与护国寺一墙之隔。始建于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原名“王张祠”。弘治五年春,在朝中任职的合州人王玺,于回乡守孝期间,约同乡、贵州按察司副使陈揆等人同游钓鱼城,感念王坚、张珏二将的忠烈,不在唐代“安史之乱”中坚守雎阳城的名将张巡、许远之下,然而却没有列入祀典,实在是一件憾事。不久,王玺入朝,即将王、张事迹及为二人立祠的请求上奏孝宗皇帝,孝宗在四川按察使到钓鱼城实地考察核实之后,批准了王玺的奏本,祠得以建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建,完工后立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5人,并改祠名为“忠义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