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重要流派群体、重要作者作品)名词解释、简答概要
社团名称 | 时间 | 地点 | 主要成员 | 刊物 | 特点 | |
文学研究会 | 1921.1 | " 北京 |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 |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 | 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 |
" 创造社 | 前期 | 1921.6 | " 东京 |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穆木天、田汉 | 《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水》 | 启蒙、浪漫主义 |
后期 | 1925.5 | 革命文学 | ||||
" 新月社 | 前期 | 1923 | 北京 | 胡适、徐志摩、 陈源、闻一多 朱湘、饶孟凯 | 《晨报副刊·诗镌》 | 自由主义、 新格律诗 |
后期 | 1928 | 上海 | 《新月》 | |||
" 语丝社 | 1924 | 北京-上海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 | " 《语丝》 | 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语丝体” | |
莽原社 | 1925 | 高长虹 | 《莽原》 | “乡土小说”、 译介苏俄文学 | ||
未名社 | 台静农、尚钺 | 《未名》 | ||||
浅草社 | 1922 | " 上海 | 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 | 《浅草》、 《文艺旬刊》 | ||
沉钟社 | 1926 | 《沉钟》 | 介绍外国文学 | |||
湖畔诗社 | 1922 | 杭州 |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 诗集《湖畔》 | 爱情诗 |
流派 | 代表作家及作品 | 形成原因 | 主张及特点 | 意义评价 |
“问题小说” |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斯人独憔悴》、 王统照《沉思》《微笑》、 庐隐《灵魂可以卖么?》 | ①“五四”思想启蒙;②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影响;③作家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题材广泛,提出人们所关心的人生或社会问题 | |
乡土小说 | 鲁迅《故乡》、 王鲁彦《柚子》、 彭家煌《怂恿》、 台静农《地之子》、 许钦文《故乡》、 蹇先艾《朝雾》、 许杰《惨雾》 废名《竹林的故事》 | 现实主义 | ①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也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对现代小说确立有较大贡献;②总体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 | |
人生派写实小说 |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乡土小说作家群 | 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 ||
“自叙传”抒情小说 |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 ①强烈的主观抒情;②大胆的自我暴露;③结构散文化;④注重写景;⑤文笔优美,清新隽永 | ||
主观型叙述小说 |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春桃》、 庐隐《灵魂可以卖么》《海滨故人》、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 | ①抒情的对象对表现形式的要求;②作家气质 | ||
早期白话诗 | 胡适《鸽子》、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 康白情《草儿》、 周作人《小河》、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 ①明白平实、偏于说理;②散文化倾向;③基本不用韵,不顾平仄;④欧化语言 | ①突破;②语言平实、感情不足、想象不够,散文化倾向缺乏韵律感和节奏感。 | |
" 湖畔诗 | " 汪静之《伊底眼》、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 爱情诗;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 真正意义上“五四”产儿,时代精神与是人个性的统一。 | |
" 小诗 | " 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 | 即兴式短诗,寄寓人生哲思或美的情思 | 自由诗体句法和章法趋简约化,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过渡意义。 | |
新格律诗 | 闻一多《口供》《发现》、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 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②“和谐”“均齐”为最重要的审美特征;③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纠正了早期诗歌创作过于散漫自由的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 |
重要文章小说 | 作者 | 流派 | 时间 | 主要内容观点 | 意义评价 |
《文学改良刍议》 | 胡适 | 1917.1 | 从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须废文言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初步阐明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 此文的发表适逢其时,虽然比较温和持重,但是文学革命发难之作,有突出贡献。 | |
《文学革命论》 | 陈独秀 | 1917.2 |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 表明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 | |
" 《人的文学》 | " 周作人 | 1918.12 |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 | 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 |
" 《狂人日记》 | " 鲁迅 | 1918.5 | 具有反叛、象征意味的“狂人”在宗法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吃人”的精神统治下,“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新时代。 | |
《阿Q正传》 | 1921-1922 | 尽管阿Q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大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辩护和粉饰态度,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探讨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能性,表现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愚昧落后、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表达对启蒙主义的怀疑与反思。 | 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阿Q正传》是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 ||
《在酒楼上》 | 1924 | 表现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漂泊感,隐藏作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针对革命时期,转向知识者自己,灵魂的自我拷问与清算,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个体文化人格及其现实生存方式的批判。 | 收于小说集《彷徨》。《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 ||
《孤独者》 | 1925 | ||||
《两个家庭》 | " 冰心 | “问题小说” | 1919下 | 用对照的写法否定封建家庭培养的女子,而肯定受资产阶级教育成人的贤良女性,提出当时的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 " 冰心的第一篇小说 |
《斯人独憔悴》 | 提出了青年走出家庭参加社会运动受到父亲禁锢的父与子冲突的主题。 | 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 |||
《隔膜》 | " 叶圣陶 | " 人生派写实小说 | 1922 | 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精神隔绝却又相互敷衍的痛苦。 | |
《潘先生在难中》 | 1925 | 具有小市民性格典型的潘先生带着全家躲避战乱,因担心教育局长斥他临危失职而丢掉饭碗又即返回乡镇。不料战事还未直接威胁到这个乡镇就结束了,潘先生竟接受别人的推举,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 | 采取冷静批判的立场,揭示了小市民的精神病态,标志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的前期代表性作品之一。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渐趋成熟。 | ||
《沉沦》 | 郁达夫 | “自叙传”抒情小说 | 1921 | 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日本留学生他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忧郁症”患者。他不甘沉沦,担忧不可自拔地沉沦。小说强烈地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 小说集的出版,掀起了“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小说抒情为主、情节为次,偏重自我暴露,大胆袒露灵魂深处的隐秘,表现人生的苦闷和灵肉冲突,塑造了“零余者”的形象,流露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 |
" 《迟桂花》 | 1932 | 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情感,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和谐的美的意境。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换。 | 郁达夫后期抒情小说的高峰,展示了宁静、和谐、优美的抒情格调。 | ||
" 《命命鸟》 | " 许地山 | " 主观性叙述小说 | 1921 | 敏明在一次离奇的佛教式冥想中看到那些自称“命命鸟”者,大彻大悟,厌弃红尘,并以虔诚的祷告感化加陵,与其携手走进绿绮湖。 | 揭露封建家庭扼杀青年爱情的罪恶;将人世的“爱”寄托在宗教理想上。 |
重要诗集散文 | 作者 | 时间 | 代表篇目 | 特点 | 意义评价 |
《野草》 | 鲁迅 | 1924-1926 | 《死火》《过客》《希望》《死后》《雪》《影的告别》 | “独语体”;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象;瑰丽冷艳的色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 | 集中体现了鲁迅的一种悲壮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是时代苦闷与人生苦闷的结晶,具有超越时代和个人生活的普遍意义。 |
《朝花夕拾》 | 1926 |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二十四孝图》 | “闲话风”,寓浓情于平淡,感情真挚浓郁;生动风趣;浓郁的江南风俗画 | “闲话”语言主张的成功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复杂性,更好地“沟通心灵”,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 |
" 《尝试集》 | " 胡适 | " 1920 | 《关不住了》《一颗星儿》《“威权”》 | 半文半白、半新半旧;表现出散文化倾向;明白平实、偏于说理 | 我国第一部新诗集。艺术水平不高,但对新诗具有开创之功,在诗体大解放、诗的白话语、音韵节奏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
" 《女神》 | " 郭沫若 | " 1921 | 《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浪漫主义;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激情昂扬的自我形象;张扬粗砺的抒情方式;瑰丽飞腾的艺术想象;泛神论思想 | 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 |
《繁星》 | " 冰心 | " 1923 | “小诗体”;寄寓人生哲思或美的情思 | 自由诗体的句法和章法趋于简约化,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过渡意义。 | |
《春水》 | |||||
" 《红烛》 | 闻一多 | " 1923 | 《孤雁》《太阳吟》《忆菊》 | 唯美主义,重主观、重感觉、富于幻想;爱国思乡;自由体 | |
" 《死水》 | " 1926 | 《发现》《一句话》《祈祷》 | 新格律体;色彩美、绘画美、音乐美 | 闻一多的成熟之作。 | |
" 《志摩的诗》 | " 徐志摩 | 1922-1924 | 《雪花的快乐》《为要寻找一颗明星》 | 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 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 |
1.左翼作家联盟
Ⅰ概述:1930年成立于上海,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由此造成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嫩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
Ⅱ影响:①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②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
③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Ⅲ特色: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的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Ⅳ代表:ⅰ准备期: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
ⅱ“左联”五烈士: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面前》
ⅲ革命女作家: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ⅳ讽刺小说家: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ⅴ后期:叶紫《丰收》、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
ⅵ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
2.社会剖析小说
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的左翼小说,其特点是: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的。在创作时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撼人,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呈封闭型,是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小说体式。
3.东北作家群
Ⅰ概述:形成于30年代中期,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是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Ⅱ特点:①反映了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②表达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对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③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粗犷的地方风格。
Ⅲ代表: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鹚鹭湖的忧郁》、骆宾基《边陲线上》
4.京派文学
Ⅰ概述: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它的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Ⅱ代表:沈从文(“京派第一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干、朱光潜
Ⅲ主张:①关注人生;②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③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
Ⅳ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
②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追求人文理想,和谐生命;
③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Ⅴ贡献: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5.海派文学
Ⅰ概述: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年代的上海。最初的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操新文学体而向市民读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从接近市民这点来看,它们是接续着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再来突围,白话小说度过了它的先锋期,开始向通俗层面回落。
Ⅱ代表:张资平《最后的幸福》、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
Ⅲ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为“新感觉派”的登场做准备。
6.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借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包括由“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海剧艺社”在内的各种专业和业余的剧团,最多时达120个之多。这些剧团常组织联合演出,除了配合抗日的剧目,也上演较有艺术水平的翻译剧和历史剧。这时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碧血花》,李健吾《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的文学。
7.七月派
Ⅰ概述: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Ⅱ代表: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鲁藜《延安散歌》、阿垅《纤夫》、
冀汸《跃动的夜》、曾卓《铁栏与火》、牛汉《鄂尔多斯草原》
Ⅲ特点:①继承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②主张正视现实,强调发挥主观战斗精神;反对客观主义,“突入”生活发现,注入客观主义的主观精神、个性。
③表现坚韧强劲的民族生命力与乐观主义的民族自信力。
④抗日解放战争胜利后,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成为主流。
8.“中国新诗”派(九叶派)
Ⅰ概述: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创办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并以之为阵地从事诗歌创作的一批青年诗人,他们的诗风倾向于西方现代主义。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九个代表人物的合集《九叶集》,故称“九叶派”。又因其主要阵地是《中国新诗》杂志,故又称“中国新诗”派。
Ⅱ代表:穆旦《被围者》、辛笛《手掌集》、陈敬容《盈盈集》、杜运燮《追物价的人》、杭约赫《复活的土地》、郑敏《诗集》、唐祁《时间的旗》、唐湜《骚动的城》、袁可嘉《新诗现代化》
Ⅲ特点:①提倡“新诗现代化”。
②强调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追求意象与思想的凝合,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
③反叛性与异质性
9.政治抒情诗
Ⅰ渊源:早期革命诗歌,如蒋光慈、殷夫的诗歌创作。
Ⅱ特点:①题材:选取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场景,表达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歌颂、赞美之情,是联系着一个阶级或阶层,站在一个政治群体的立场上说话的。
②诗思政论有余而哲理不足,诗兴激扬过甚而缺乏调节,诗风偏于直泄而不够婉转曲折。
Ⅲ代表: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林区三唱》、贺敬之《放声歌唱》。
Ⅳ贡献:①郭小川和贺敬之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共同完成了“楼梯式”的“政治抒情诗”的“中国化”(民族化)。
②郭小川创造了一种被人称为之“新辞赋体”的“政治抒情诗”体。
Ⅴ结果:沾染较重理念成分,存在太多极端偏向,模式日益僵化,在“文革”中走向瓦解衰落。
10.朦胧诗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青年诗人群体诗歌创作的共名,其所指的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包括早期知青诗人如食指、芒克、多多、北岛等人的创作,也包括受其影响而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活跃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以及梁小斌、王小妮等人的作品。最有代表性诗人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五人。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后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多表现一代人的失落以及追求光明、重建自我的渴望。
11.白洋淀诗群
“文革”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聚集在这一群落的诗人既包括在白洋淀插队的知青,如芒克、多多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在北京、山西等地,与他们关系密切,交流诗艺与看法的知识青年,如食指、江河、严力等。
二.重要事件思潮
1.延座讲话
Ⅰ概述: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观点,系统总结了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尤其是作为主流的革命文学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看法,为中国新文学尤其是主流的革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了前进方向。
Ⅱ内容:①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②阐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服务与政治”;
③文艺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Ⅲ意义:①解决了战争环境中党领导文艺运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
②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理论发现,也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
Ⅳ影响: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则成了当代文学的理论纲领和指导方针。在40年代后期的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大批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当代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更是当代文学的直接源头。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Ⅰ概述: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Ⅱ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②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Ⅲ意义:①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②成立的全国性文艺组织标志着当代文学高度组织化的文艺体制的确立。
3.“双百”方针
Ⅰ内容:在文艺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
Ⅱ提出:毛泽东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7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Ⅲ影响:①鼓舞“五四”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②反对教条主义,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③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4.“新民歌”运动
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地用诗歌的形式歌唱自己的劳动,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出现了“新民歌”创作的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搜集、整理,加以提倡和推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既有人民群众真实心声的体现,也存在政治上冒进和经济上浮夸的影响。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周扬主持编选的“新民歌”的权威选本《红旗歌谣》。
5.“政治文学”思潮
1966年到1976年,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只是盗用文学的名义,实质上却是一种普遍泛滥的极左的政治潮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纪要》为代表的对既往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成就的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其二是以“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为代表的违反艺术规律的理论戒条。
(1)《纪要》:
Ⅰ全称:《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Ⅱ内容:①重复了在前此阶段的批判斗争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文艺所作的许多错误的估计和评价。
②变本加厉地炮制了一条“黑线专政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艺界是“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而这条文艺“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
③还将历次被错误地批判的文艺观点,用深文周纳、罗织编造的方法,拼凑成所谓“黑八论”,作为“文艺黑线”的代表论点。
Ⅲ影响:①一笔抹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艺成就;
②全盘否定了“五四”以后,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后革命文学的传统乃至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历史;
③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对文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扫荡,使当代作家人身受到极大伤害,当代文学造成“空白”和“断层”。
(2)“样板戏”:
Ⅰ概述:本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江青插手后不但按政治需要肆意改动戏剧情节,而且“钦定”表演程序乃至艺术细节,推广全国。
Ⅱ剧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Ⅲ理论:“三突出”,在所用人物中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Ⅰ概述:20世纪30年代,被前苏联文学界奉为理论圭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传入中国,其包含“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和“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文艺界开始普遍深入地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当代文学也以之为理论圭臬。
Ⅱ作用:①这一创作方法在引导作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转变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方面收到很大成效,改善作家队伍的结构,提高创作主体的素质。
②丰富现实主义宝库,助于文学基本原理的构建。
Ⅲ偏颇:①过分强调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决定作用,造成思想和艺术二元分裂的倾斜局面。
②其他创作方法受排斥,限制带文学的艺术视野,影响当代文学对世界各国艺术经验的借鉴吸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