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24分)
1.(10分)默写与运用。
(1)南朝四百八十寺, 。(杜牧《江南春》)
(2)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目前上海抗疫正如火如荼,语文老师用杜甫《望岳》中的名句来激励大家要对人生、对未来有雄心和抱负: , 。
2.(1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前寄臣以大 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 (人名),《出师表》的作者是 时期的诸葛亮。前者体裁是 ,后者则是表。
(2)请用自己的话解释【甲】的标题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下列对[甲][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5)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 哪一句?请简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3.(10分)阅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近年来,诸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左右。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已经占到了58%。
②健康管理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战略投入。2007年,我国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的重点专项行动,“三减三健”活动在全国开展,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③首先,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我国居民体重超标的趋势已经体现在儿童中。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中,30%患高血压,43%患血脂异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16%有脂肪肝。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
④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染上了熬夜、缺乏运动、经常吃快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
⑤再次,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有很多,如:社区营养不良的筛查、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评估、甚至糖尿病、血脂异常、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与管理等。
⑥最后,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等。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警示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有删改)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具体有哪几项实施步骤?
(3)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左右”可否去掉?为什么?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
(3)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某文学刊物共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三、综合运用。(14分)
5.(14分)阅读《儒林外史》,完成问题。
(1)请完成阅读笔记的空白处:(①到④)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 | |||
回目 | 人物 | ||
第1回 |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 ① | |
第2﹣54回 |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儒林士人 | 周进、范进、 ② 、③ …… |
第55﹣56回 |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 | ④ | 季遐年、王太、 盖宽、荆元 |
A.范进为了取得报考资格谎报年龄,这种瞒上欺下的虚伪卑劣行径表明了作者对其不屑。
B.范进闻讯后的喜极失态表明他一心只向往科考、并非真的爱读书。
C.胡屠户前后的对比,表明胡屠户一开始就知道范进肯定能科考高中。
D.范进吃大虾丸子的片段是居丧尽礼与食膳吃荤前后矛盾,对比鲜明。
(3)下哪位人物不能表现作者对理想人物的赞美:
A.杜少卿
B.王冕
C.虞博士
D.匡超人
(4)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
严监生 王玉辉
2021-2022学年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24分)
1.【解答】答案:
(1)多少楼台烟雨中
(2)念天地之悠悠(注意“悠”的书写)
(3)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注意“凌”的书写)
2.【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平时积累,《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辛弃疾。《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破阵子》的体裁是词;《出师表》的体裁是表。
(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为陈同甫写的一首豪壮的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本,本来;布衣,平民。句意为: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醉”字体现了诗人对未能实现抱负的无奈,挑灯看剑体现了不愿意就此没落,牵挂远方的战场,渴望能为国家出力和实现自己抱负的期望。所以这个字塑造了一个渴望为国家出力,却不受重用的人物形象。
B.有误,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进一步打动后主,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
C.正确。
D.有误,乙文中没有描写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根据文义应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人未老鬓先衰,梦想与现实总是相隔很远,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去追寻梦想、实现梦想﹣﹣即使一生不能如愿,但问心无愧也就行了。可以劝解对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可效仿诸葛亮,归隐田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答案:
(1)辛弃疾;三国;词
(2)为陈同甫写的一首豪壮的词
(3)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
(4)C
(5)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来劝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可效仿诸葛亮,归隐田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3.【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理解。本文介绍的是关于做好我国人民健康管理的事理。第①段指出我国人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第②段指出我国在健康管理工作中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第③到⑥段具体介绍了我国健康管理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所以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本文第③到⑥段介绍了我国健康管理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由第③段“首先,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等内容可知,中小学要设置健康教育课,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中小学抓起;由第④段“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等内容可知,有关部门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要个人要改善日常生活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由第⑤段“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等内容可知,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社区要全面做好健康防护工作,要向百姓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由第⑥段“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等”等内容可知,有关部门要防控各种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划线句中,“30%、43%、67%、16%”为数字,所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科学准确的数据说明“超重和肥胖儿童”患病率很高,从而具体准确的说明了需要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从中小学生做起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左右”表示估计、推测,说明生活方式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将近60%或稍大于60%,去掉后变成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太绝对,与实际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答案:
(1)逻辑顺序
(2)①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②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③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④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等。
(3)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科学准确的数字,具体说明体重超标儿童患病情况严重,有力地说明了把健康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
(4)不能。“左右”表示估测,说明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接近或稍高于60%,如去掉与事实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解答】(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分析。是插叙。“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结合“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再比如: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揭示了母亲严正警告众人,不准动她的木头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愧疚和关爱。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原文,梳理出关于母亲“能干”的四件事并概括出来即可。根据“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能腌制腊肉,咸火腿;根据“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善于侍弄菜园;根据“如今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会做满满一桌菜;根据“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一一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母亲自言自语”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写出了母亲为女儿做八大碗菜也不觉得累,表现了母亲因为女儿回来而高兴、喜悦的心理。
(4)本题考查选材和主题分析。解答时,明确文学刊物设有的栏目,然后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即可。做到以栏目为中心,材料为栏目的主题服务,如选“人间亲情”,可根据本文选取疫情期间一位母亲和女儿的事件,给我们展现的是生活中的细节,真实而又真情流露;主题上通过这些生活的细节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和牵挂,而子女也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告诉我们长大后要时刻记得家的温暖,时刻记得母亲的恩情的思路进行作答。要注意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语言通顺,言简意赅。
答案:
(1)插叙,写出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2)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3)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为女儿做八大碗菜也不觉得累,表现了母亲因为女儿回来而高兴、喜悦的心理。
(4)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洽的道理。
三、综合运用。(14分)
5.【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要解答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需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内容思想,还要分析三组人物的特点: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第2﹣54回,描写了周进、严监生、匡超人等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目的是反映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第55﹣56回将目光转向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自食其力的市井奇人。作者用饱含赞许的笔墨塑造了四位人格独立、不畏权贵、自由洒脱的市井奇人,与儒林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为文章注入了个性解放观念与民主思想倾向等进步思潮,与王冕形成呼应,表现了作者的思想。
(2)本题考查名著的掌握。
ABD.正确。
C.有误,胡屠户一开始就不相信能科考高中。胡屠户前后的对比,表明了胡屠户的市侩特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理解。
ABC.是。
D.不是,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入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思想开始蜕变。匡超人渐渐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有所成,习得一身暴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原著内容,请从备选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如:严监生,因为临死之前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一可笑情节,被视为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但是严监生,既吝啬且胆小,胆小更甚于吝啬,因为胆小常常遭人欺负,最常欺负他的竟是自己的亲哥哥和亲舅爷,心中的悲酸有苦说不出。王玉辉是《儒林外史》中塑造得很有艺术典型性的一个人物形象,其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困顿。“头戴方巾,身穿旧宝蓝直裰,面皮深黑,花白胡须,约有六十多岁光景。”他的人生遭际比周进、范进更凄惨。周、范二人苦熬几十年毕竟终于都考中了,而王玉辉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一生穷困潦倒。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①王冕 ②严监生 ③匡超人 ④市井奇人
(2)C
(3)D
(4)示例:严监生,因为临死之前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一可笑情节,被视为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但是严监生,既吝啬且胆小,胆小更甚于吝啬,因为胆小常常遭人欺负,最常欺负他的竟是自己的亲哥哥和亲舅爷,心中的悲酸有苦说不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