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定阅读考级制度,分等级评定同学们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根据每位同学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阅读课外书籍的数量确定阅读等级,并发给相应的等级证书。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针对青少年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诚实守信的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做人,做守信用的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内容
“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更是国际上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要不断变化。在学生现阶段主要使他明白,诚实守信是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
三、实施过程
(一)教育活动
1、举办“诚实守信学做人”主题班会。
由班主任、班干部精心准备,举办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加,对学生集中进行“诚信教育”。由此号召学生做诚信人,并宣布“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内容。
2、开展收集活动。
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收集方式,收集有关的故事,名人传记,名人名言,谚语,俗语。在收集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活动的主题,把活动的主题深刻地记在心中,为学生的活动建立目标,使以后的活动更集中、更深入。最后把收集到的`内容以展板、板报的形式公开宣传。
3、开展读书活动
把找到的资料通读一遍,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诚信在做事、做人上的作用、影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朋友多,做事有人帮助,能成就大事。而不讲诚信的人,没有朋友,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做事没有人帮,往往一事无成。
4、举行“诚信”主题故事会
在熟读的基础上把你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讲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对人物心理感情的体会,从而感受到做诚实的人,遵守信用的人是舒心的坦然的,生活轻松愉悦。相反,说谎、不守信用的人总是为了编造谎言而操心费神,为了怕被别人识破而担心吊胆,整日不得安宁。
5、举行“诚信”主题讨论会
经过过收集、读,讲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心中对诚信的概念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对诚信做人的意义会越来越深刻,同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行为,有很多想法。在这个时候,议一议说一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帮助理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6、召开家长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勾通,取得家长的支持。有了家长的支持才能使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更长期,更全面。
(二)实践活动
1、开展“争做诚信好少年”实践活动。
(1)说句悄悄话。有很多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说过谎,为此而心中有所遗憾,有的学生还会为此而担心,为此而后悔。通过写字条,或单独的一句悄悄话,向曾欺骗过的对象道谦。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与自己不诚信的过去告别,重新回到做诚信好少年的起跑线上,并且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体会到诚信人的快乐。
(2)号召开展诚信作业、诚信试卷活动。学生之所以出现说谎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学生成绩不好。提倡学生有不会的、不明白的要当面问,而不是抄袭。通过这一活动要让他们明白,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欺骗是没有作用的,反而会害了自己的。
2、与家长合作,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家的诚信表现。
学生在学校受到班级大环境的影响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而回到家后,离开学校的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会不自觉的放松,也就可能在获错误。这样的不一致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产生假象骗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的欺骗心理。所以在实践时一定要家校合作,行动统一。
3、及时合理的监督评价。
监督可以帮助学生保证行为的正确性,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使他们明白该与该。在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和缺少耐心时,及时合理的评价可以为他们增强信心,鼓舞他们越做越好。
四、时间安排
号召活动的主题班会:开学的第一周。
收集活动:第二周。
读书活动要进行的深入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安排在第三、四周。
在第四周中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对这次活动予以配合。
讲故事和讨论会活动可安排在第五周。
第六周向同学发布实践活动的号召及评价标准,实践活动开始,可利用这个学期的时间来进行,如果成果不稳定,还可以在下学期继续巩固。
一、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
二、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1月21日一一1月25日):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1月26日一一2月17日):活动开展;
第三阶段(2月18日一一2月xx日):总结表彰。
三、活动主题
阅读悦童年
四、活动目的
1.激发全体师生的阅读热情,培养爱读书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学习。
2.不断浓厚学校特有的“书香校园”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3.营造“书香家庭”氛围,让每个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阅读和成长。
五、活动要求
1.为了有利于开展年级读书评比活动,根据市教育局推荐阅读书目,各班语文老师为学生推荐1-2本共同书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书目进行阅读。(负责人:语文教师)
2.指导学生制订假期阅读计划,指导认真阅读,指导完成读书作业。围绕阅读篇目,学生要完成以下作业:读书卡(低年级),读书笔记(中高年级),读后感(中高年级),读书小报(备选)。(负责人:语文教师)
3.各班要做好以读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学后在教室墙壁上(或图书角等栏目)开辟“读书交流园地”,营造浓厚的校园书香氛围。(负责人:班主任)
4.班主任要向家长宣传读书的意义及作用,发动家长与孩子共阅读,做孩子读书的好伙伴,并协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读书作品。(负责人:班主任)
5.假期阅读中,坚持使用好阅读存折,家长及时记载,班主任可以请家长定期将存折记载情况、亲子阅读图片上传班级群交流。班主任精选截图提交。(负责人:班主任)
6.教师假期阅读教育专著,或与学生同读课外书目,做好读书笔记,不少于4篇。(负责人:校长室)
六、活动评比
1.各班级开学初收集学生读书成果,布置“读书交流园地”,营造开学初的阅读氛围(可以张贴家庭阅读图片、阅读存折图片、读书笔记图片、读书小报等)。学校组织“读书交流园地”的评比,并拍图留存。(负责人:)
2.各班开展读书卡(低年级)、读书笔记(中高年级)、读后感(中高年级)交流展示与评比。展评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安排,在此基础上,协同语文老师,向学校推荐读书卡、读书笔记、读后感各5份(拍成清晰图片提交语文组)参加校评比。(负责人:)
3.此项活动的组织情况,记入班级考评项目。(负责人:)
4.开展教师阅读笔记评比。(负责人:)
5.期初进行两本书目的阅读考级,诵读篇目的过关背诵。(负责人:语文组)
希望广大学生继续与好书相伴,努力成长为具有良好阅读品质的新一代。希各班级、各年级组织好本次读书活动,推进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希望全体家长能大力支持学生读书活动,推进书香家庭建设,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贡献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小说、儿歌、童谣和古诗等。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读书习惯,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结合我班课外阅读的现状,制定出五级三班课外阅读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们爱读书,读好书,,从读书中体会快乐。在知识更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培养孩子终身读书的好习惯,会使孩子一生受益。
2、创建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在校园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与书交友,师生间开展的广泛的交流学习,必将使师生共同受益,共同成长。
二、读书内容:
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拓宽课外读物的层面。除了每册教材中所配相应的课外阅读课本外,再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三、读书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四、测查方法及效果:
(一)测查方法:
1、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
2、交流评论。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或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二)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我适时的对一些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争抢热情,还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让学生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学会爱书,学会读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