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和反思
《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2.内容解析
《数据的收集》是“统计与概率”第三学段的第一课时,也是统计过程的第一步,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统计知识,但内容是零散的,初中阶段则按照统计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处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顺序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而本章则主要讨论和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这两个环节. 因此作为“统计与概率”的第一章,本章内容既将小学学过的零散的统计知识系统化,又将为整个初中学段统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统计知识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实际问题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开端,主要是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统计图,然后从事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该活动揭示统计的过程、环节及引出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这一节的学习中,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使学生充分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以上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简单的统计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如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真正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于统计过程的理解比较单一,对于统计知识的学习还不完整.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归纳概括统计的步骤,感悟统计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 7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 2、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归纳概括统计活动需要的过程.
3、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4、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 / 7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法设计: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因为本节课立足于让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完整的统计过程,同时也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学生身边的调查活动,基于本节课立足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悟统计的过程,所以本节课采用实习法和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指导:因为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来感悟统计的过程,由于统计活动并非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而在归纳概括统计的步骤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
3、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各小组的答题板能直接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真正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锻炼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思维敏捷能力,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查漏补缺.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教师垄断课堂信息源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体会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激起更浓厚的合作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出示一组带有统计图的视频及 图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问题情境:隔壁师生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到熟悉的数学知识,感受统计图的广泛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 1、选择调查 小组合作,概括统计的步骤.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 视频引入,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统计图的出现,让学生直观地回顾小学的统计知识,同时感受统计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具体问题,感受数据收集方法的多样性
李阿姨想在我们学校附近开一个小餐馆,因为面积条件有限,只能经营有限的几个品种,李阿姨不知如何取舍,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帮助她做决断? 以下李阿姨擅长的小吃种类: 麻辣烫、烤肉串、肉夹馍、 紫菜包饭、小笼包、米线. 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 3、制作调查问卷 4、收集整理数据 5、得出结论 . 通过经历统计 活动的过程, 发展数据的观 念. 学生思考并回 答 学生利用 已有的生活经 验与刚刚形成 的对统计的认 识,通过举例、 交流达到内 化、升华、巩学生总结本节固统计的意课的收获 义. 1、知识收获 2、数学思想 方法 培养归纳、概3、学习方法括、语言表达收获 等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养成敢于展示自我,敢说、自信的学习品质.
2、议一议:从事一个统计活动 要经历哪些过程 3、出示几个问题情境,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要了解一批树苗的高度, 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呢? (2)、鸟类专家要了解千岛湖鸟 岛上鸟的种类,应该如何获得这 些数据? (3)、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 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 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些数 据? (4)、要了解我国内陆水资源总 量,你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三、 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还能举出统计的其他实例吗? 四、课时小结,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
五、板书设计 力求突出本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节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1、数据的收集 忆、应用. 一、统计活动的过程 二、收集数据的方法 三、数学思想方法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体现了“生活数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学生喜爱的小吃”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话题而展开,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是在教研员王老师的指导下,同组老师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节展示课,在备课和试讲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思维的碰撞,从而也让我对于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反思如下:
一、材料选择环节
本节课教材设计的是“节约用水”的问题,我在设计的时候将其换成了“帮助李阿姨调查学生喜爱的小吃”的问题。在上课结束后,也有评委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会觉得完全没有涉及到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背离了教材,其实不然,首先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从而感悟统计的全过程,而教材在设计“节约用水”问题的同时,已经给出了一些统计图及调查问卷,这样一个“半成品”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导向,思维上必然受到限制,而我选择了一个不同于教材的问题,让学生无从借鉴,那么学生就必须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将整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是课堂活动的主人,而老师只是组织者。我们再现课堂的一些画面:在出现问题情境以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调查“对小吃的喜爱程度”,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李阿姨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选择她经营的小吃品种?那么此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顾客的喜爱、进货是否方便、成本的多少、盈利的情况等等,看似这些问题与本节课内容关系不大,但是恰恰是我们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然后我又问学生:如果我们要帮助李阿姨做调查,可以调查哪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到了要调查学生
“对小吃的喜爱程度”。 二、课堂活动环节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呢?显然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从力求让学生独立解决整个问题,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卷,课后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设计问卷是不是会有困难?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在生活中是接触过调查问卷的,所以他们对调查问卷并不是很陌生,事实证明:课堂上虽然设计调查问卷确实多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最后每个小组的问卷都能独立完成,而且他们还可以对自己的问卷与他人的问卷做以比较和评价和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展示是本节课的一个主要的课堂活动方式,整节课一共出现四次小组合作:1、设计调查问卷;2、调查收集数据;3、概况总结统计的步骤;4、提炼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参与,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并展示自我的能力。
三、概况总结环节
以往的小结我们只重视知识层面的收获,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收获,本节课在概况总结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总结知识,还总结了归纳概况数学思想方法和与人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如果我们始终如一的去做,学生一定能有收获。
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打磨,这节课结束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在于我准备的过程,与之相比似乎结果并不那么重要了,通过这节课,使我对于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我期待自己会有更大的突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