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未病先治学说初探
壮医未病先治学说初探 覃文波韦浩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530001 南宁市明秀东路234号 关键词传统医药学;壮医;未病先治 中图分类号:R291.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医药学历来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学观点,并具体体现在未病先 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壮医学是祖国传统医 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 的民族风格。本文对壮医未病先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壮医 未病先治学说思想内涵进行了探讨,对丰富祖国传统医 学内涵,促进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深远的意义。 1壮医未病先治学说的理论基础 1.1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著名壮 医罗家安在所著《痧症针方图解》书中,就列出以阴盛阳 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痧症进行分类。《广西通 志・卷十六》也有壮族民间“笃信阴阳”的记载。天地人三气 同步学说是老壮医覃保霖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中提出 的[1],其主要思想: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② 人的生长壮老已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 与天地气息息相通。③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 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日夜小 变化,四季大变化,是为正常变化;而地震、火山、台风、洪 水、陨石雨等则是异常变化,是为灾变。人作为万物之灵, 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主动适应能力,就可维持生存和健 康的“常度”,如不能适应,就会受到伤害并导致疾病的发 生。④人体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⑤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 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 境界。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是壮医未 病先治学说理论基础的概括。 1.2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及龙路火路的生理病 理观黄汉儒在《壮医理论体系概述》_2】文中总结了壮医 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的生理病理观。 这些生理病理观也就是壮医未病先治学说的特色和内 涵。壮医认为脏腑气血骨肉,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液(壮语称为“勒”)是营养全身骨肉脏腑、四肢百骸的 极为重要的物质。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气以运 行。气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三道畅 广西中医药2008年8月第3l卷第4期 文章编号:1003一o719(2008)04"0055—03 通,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 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 而疾病丛生。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故有些壮医 又称之为血脉、龙脉),其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 养。总之,只有做到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调节精神,起居 有常,劳逸结合,注意运动保健等,才能保持脏腑气血充 盈,谷道、水道、气道及龙路、火路顺畅协调,人体才能安 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1.3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论壮医认 ,所谓毒,是 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标志 的。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则缓慢起毒性作用;有的为有形 之毒,有的为无形之毒;有的损伤皮肉,有的则伤害脏腑 和体内重要通道。毒所以致病,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 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损伤正气,两 者争斗,正不胜邪,则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二是某些邪 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 病。邪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 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人体内正气的 强弱。故此,保养和促进正气旺盛才能够抗御外来邪气的 侵犯而免于致病,也是壮医在长期的养生防病实践中形 成的一套卓有成效的方法。 2壮医未病先治学说思想内涵 2.1未病先防思想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 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 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 病的发生。壮医未病先防思想主要包括有调节精神,避免 情志过激;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重视食补;崇 尚运动,增强抗病能力以及使用药物祛邪防病等。 2.1.1调节精神,避免情志过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只有脏腑气血充盈,三道两路顺畅才能健康。过激的 情志会引起人体三道两路气机郁结,重者会严重危害健 康。因此人体必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维持生理活动 的健康运行。精神乐观。胸怀豁达,三道两路和调,就能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强抗病能力,防J 疾病发生。壮族有尊老爱幼、和睦同 等处肌肉的锻炼更为明显,为研究壮医崇尚运动提供了 堂、清静谦让的传统美德。有长寿之乡美称的广西巴马 有力证据。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广泛利用舞蹈、导 县,经长寿专家的长期考察探索,认为巴马人长寿的一 引、按矫、气功的方法防病治病。壮族民间的体育活动丰 个主要因素是:他们虽然居住在封闭的山弄之中,生活 富多样,有板鞋竞技、抢花炮、武术、游泳、棋类、踢毽、打 十分艰难困苦,但他们以苦为乐,性格豪爽,乐观大方, 陀螺、打尺子、顶杠、母鸡护窝、跳绳、舞狮、舞龙、摔跤等 形成了其乐融融的意境,造就了长寿基因的氛 。壮族 传统体育项目。 每年的三月三歌圩,不仅是传播壮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 2.1.5使用药物祛邪防病壮族地区药物资源丰富。壮 形式,同时也是壮民们交流思想感情,保持乐观、开朗、 医先民在实践中不但逐步认识了某种疾病具有传染性,豁达和良好心情的一种方式。 而且还在使用药物预防传染和蔓延中,积累和总结了一 2.1.2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壮医有“人不得逆天地”、 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每逢端午节或疫情流行 “人必须顺天地”之说。也就是人体要顺应自然界一年春 时,壮民们习惯于用雄黄酒喷洒潮湿的地方及居室周 夏秋冬四时变化的规律而生活起居,增减衣被,顺时调 摄,防止毒邪侵害。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历来潮湿多 雨,气候炎热,江河纵横,丘陵起伏,高山密林之中,毒蛇 猛兽极多,加之败草腐叶,霉毒之气蕴热,极易引起疾病 流行。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所载李待《制瘴疟论》有 “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 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而二者相薄, 此寒热之疾所由以作也”记载。干栏建筑正是壮族先民 为适应南方自然环境而采用的一种卫生保健手段。《旧 唐书》也载:“南平僚者,……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 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干栏建筑其 结构特点,有利于克服南方多雨潮湿,山岚雾露,毒蛇猛 兽的环境,而且改善了通风、采光、日照及居住等功能条 件 ]。另外壮民族有长期早睡早起,日出而作,Et落而息, 循之规律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顺应四时,起居有常的 思想对未病先防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1.3饮食有节,重视食补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精 微物质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能补益人体精气,使脏腑气 血旺盛;反之长期饮食过饥过饱,过食肥甘厚腻、辛辣醇 酒,饮食偏嗜,或食用霉变有毒之物都会成为致病的因 素。壮族是一个典型的稻作民族,由于得天我独厚的自 然环境,农作物品种丰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丰富多样 的饮食品种保障了人体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壮族饮食 喜食素淡,主食以稻米、玉米,辅之红薯、豆类、木薯等杂 粮 。壮族还喜欢吃糯米,认为其有补虚功效,可制成粽 子、五色糯米饭、糍粑、汤圆等食谱,也可制成甜酒,既能 补虚强健,还可通畅人体三道两路,祛邪排毒,防病健 身。 2.1.4崇尚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在身 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量运动,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 康。壮医认为加强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 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花山岩璧画是战国时 期壮族先民在左江和明江两岸绘制的巨型璧画 ,学者 认为,从其所描绘的人像之形态来看,其中蕴藏着不可 忽视的直接效果——强身健体,特别是对腰、膝、肩、肘 围,同时焚烧苍术、白芷、艾叶、柚子皮、硫磺等,或吃大 蒜、涂抹雄黄酒,或于门上悬挂石菖蒲,利用其芳香之味 开窍化湿辟秽,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壮民有常于 三月三采香枫叶、黄姜汁蒸糯米饭,以行气健胃,顺气润 肺。田间或野外耕作时,若不慎被暴雨淋湿,回家后多以 姜汤沐浴、姜糖汤热服,以发汗解毒,驱散寒湿。年老体 弱,常以辟秽解毒或活血化瘀通三道两路之品垫席而 睡。壮医还常选用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 的特殊气味,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如佩挂勾办、红蓼、 桐花、琼楠、婆罗门皂荚、古柯,有散寒、祛湿或清热、镇痛 之效。慢性病、小儿体弱多病,选用馥郁透窜性药,以丝 线串系,佩挂于颈项或戴于手腕。陈秀珍等报道用含芳 香解表、健脾开胃、清肺解毒之壮药研制成壮医花山药 佩以预防小儿感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2既病防变思想既病防变是指有病早治,防止病 变。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 2.2.1防交当先诊既病,诊既病注重壮医目诊法壮语 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 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 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 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壮医目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 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 化,来诊断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 全息诊法。通过目诊,可以早诊断、早治疗。如巩膜上的 脉络着色深(绛红色、深红色)提示为久病;脉络着色浅 (鲜红色、粉红色)提示为新病;脉络弯曲频率密集提示 为重病、急病;脉络弯曲频率缓提示病情较轻缓。壮医目 诊法可概括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 混浊有湿气,脉络散乱多为风,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 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等等。壮医目诊临床应用广泛, 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近年研究表明[9],其 临床应用已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儿科、皮肤科 等领域疾病,尤其对诊断子宫肌瘤、消化性溃疡、痔疮、 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均有较高的符合率。除了目 广西中医药2008年8月第31卷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诊外,壮医的问诊、望诊、脉诊、腹诊、甲诊、指诊、耳诊也 耳针疗法、刺血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火功疗法、灯 常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多种诊法合参以求准确地判断 花灸疗法、艾灸疗法、壮医刮疗法、药刮疗法、药物熏蒸 疾病,从而提高疗效,做到既病防变。 疗法、药物熏洗疗法、佩药疗法、药锤疗法、敷贴疗法、点 2.2.2 防变当治既病,治既病注重专病专方,内服多配血 穴疗法、骨弓刮法、药物竹罐疗法、角疗疗法、药枕疗法、 肉有情之品 内服药物是壮医认识既病防变的主要思 热熨疗法、滚蛋疗法等。壮医认为,各种外治方法的作 想之一。壮医认为,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通过龙路、 用,归纳起来一是调气,二是祛毒。在临床中可根据需 火路网络输布而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在遣方用药 要,灵活掌握,或单独运用,或多法并用,或与内服同用, 上,以辨病论治和对因治疗为主,也讲究辨证和辨症论 尽快治愈疾病,以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 治,作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 2.3病后防复思想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脏 此时应谨防疾病反复。预防之法,壮医 青蒿、槟榔、薏苡仁等药物;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 腑气血尚未复原,花、板蓝根、三叉苦、山芝麻、黄皮果等药物;对瘀病,选用 认为当着重防风、适动、谨食、养志、忌房。防风:初愈之 三七、桃仁、赤芍、苏木等药物;x,J-疮肿,选用大青叶、蒲公 英、地丁、七叶莲、两面针;胃病用山自虎胆、一枝箭、过江 龙、金不换;痨病用不出林、铁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吹 风;红自痢用凤尾草、地桃花、金银花藤;骨折用天青地 红、小叶榕、七叶莲、泽兰、接骨草、铁板栏、两面针等,不 胜枚举。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的 药物, ̄nJ'b感热毒痧症,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鱼腥草、 穿心莲、玉叶金花之类;咳甚加瓜萎根、十大功劳、百部、 穿破石之类。由于壮医强调辨病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大 量使用专病专方。从历史上著名的陈家白药、甘家白药, 至现代广泛应用的百年乐、大力神、三金片、鸡骨草丸等 成药,都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壮医还认 为,凡是虫类的药都能祛风止痛;鱼鳞之品可化瘀通络, 软坚消块;介甲之属能滋阴潜阳,安心神而定魂魄;飞禽 和走兽能温养或滋养气血、调理阴阳。例如蛤蚧,岭南俚 人的使用经验为“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 使”;山瑞,“煮食羹味极浓厚,性温补”;大鲵“质粘甚厚, 滋阴降火”,山羊“其心血可治扑跌损伤及诸血症,以一 分许酒调,饮之神效”,山獭“中箭者,研其骨少许转立 消”,山獭阴茎主治“阴虚阳痿,精寒而清者,磨酒少许服。 獠人以为补助要药”;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利其 血饮,以解诸药毒”,壮医补虚,也主张多用动物药。如妇 女花肠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 豆互相配合作饮食治疗;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 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气交之变而加剧者,多进各种 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 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 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的特 点之--[ 。 2.2.3治既病,壮医灵活多变的外治法外治法是通过 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壮医外治法其内涵广 泛,方法丰富,疗效显著,在我国传统治疗方法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壮医常见的外治方法就有数十种之多[划。如 火针疗法、针挑疗法、挑痔疗法、挑痧疗法、挑疳疗法、陶 针疗法、麝香针法、颅针疗法、跖针疗法、旋乾转坤针法、 广西中医药2008年8月第31卷第4期 人,正气不足,常易因感邪而引起疾病复发,故要注意保 暖,不宜外出当风。适动:疾病初愈,气血虚弱,过劳易复, 应量力而行,小劳不倦,劳逸结合。谨食:病愈之体,胃气 薄弱,若饮食不当,也可致疾病复发。当注意食品清洁卫 生,易于消化,逐渐加量,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无 所顾忌,急于进食辛辣厚味。养志:瘥后病人多有急燥、 疑虑等情绪,积久不解,则可致病情又起。预防当调节心 理情绪,以防情志原因再次伤及脏腑气血及三道两路气 机。忌房:病后脏腑气血本亏,如房劳必令其更虚,故壮 医认为病后暂禁房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覃保霖.壮医学术体系综论[J].内蒙古中医药,1985,(3): 15. [2]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2(6):3. [3]覃文波,庞声航.壮医毒论学说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22(5):4. [4]周益.巴马人长寿率何以居世界之冠[J].长寿,2005,(1): 12. [5]闭清艳.“干栏”建筑与壮族卫生保健[J].民族医药研究:内 部资料,1987,(1):111. [6]王柏灿.壮医药的壮族传统文化特征[J].中国民族医药杂 志,2007,(4):3. [7]覃保霖,覃自容.花山崖画与壮医气功[J].内蒙古中医药, 1985,(2):29. [8]陈秀珍,曾振东,韦金育,等.壮医花山药佩防治感冒的临床 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6):16. [9]钟鸣,牙廷艺.壮医目诊研究近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3):68. [10]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64—65. (2008-01—10收稿/编辑林江/杨继峰) (总243)・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