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
(22)迥(jiǒng窘)泽:广阔的湖水。迥,远。散游目:纵目远望,随意观赏。缅然:沉思的样子。睇(dì弟):流盼。曾丘:即曾城。
(23)微:无;不如。九重:指昆仑山的曾城九重。秀:秀丽。顾:即前顾后,放眼四周。匹:匹敌,同类。
(24)壶:指酒壶。接:接待。引满:斟酒满杯。更:更替,轮番。献酬:互相劝酒。
(25)从今去:从今以后。不:同“否”。
(26)中觞(shāng商):饮酒至半。纵遥情:放开超然世外的情怀。千载忧:指生死之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7)极:指尽情。 译文
正月初五辛酉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望曾城山。夕阳中,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新岁匆匆又过五日,我的生命终将止休。 想到这些胸中激荡,趁此良辰携友春游。 天气和暖碧空如洗,依次列坐偎傍溪流。 缓缓流水鱼儿驰游,静静空谷高翔鸣。 湖泽广阔纵目远,凝视曾城沉思良久。 秀美不及曾城九重,目极四周无与匹涛。
提起酒壶款待游伴,斟满酒杯相互劝酬。 尚且不知自今以后,能否如此欢乐依旧 酒至半酣放开豪情,全然忘却千载忧愁。 今朝欢乐姑且尽兴,明日如何非我所求。 作品鉴赏
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岁次甲寅(诗序的“辛酉”,据逯钦立考证,应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斜川,其地不详,当在诗人所居南村附近。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开岁,指岁首。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
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读者正应感谢这曾丘,因为它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
鲁迅的遗墨中,有书赠“广平吾友”的这首诗的手迹(见《鲁迅诗稿》“附录”),虽没署写时日,但应和他发表有关评陶的若干名论的时间相去不远。是20世纪30年代初所写的。从鲁迅对此诗的喜爱、肯定态度这一端,亦足以窥见此诗对后世人们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