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语文版初中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读起来很美,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就不明显了。
那么,怎么让散文教学最有效呢?我结合自己十五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精美的课堂导语能够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上作文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石榴》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仔细听喽。黄瓷瓶,口儿小, 瓶里装满了玛瑙; 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学生猜出“石榴”这个答案之后,就可以顺势引入要学习的《石榴》。这样,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导语来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奏出和谐的乐曲。 二、重视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一篇精美的散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学习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我们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楚,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教给方法: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让学生读,肯定是没
有多大效果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读,而且还要让他们会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把握散文的“神”。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初读文章后,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蕴含于“形”中的“神”。因为这个“神”是理解、感悟、鉴赏散文的前提,是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因此,阅读散文的第一步便是找准“神”。如:教学《背影》这一课,读完文章后,让其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再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从文字和图画中,读懂了什么?这里的“什么”便是文章的“神”,掌握了这个“神”,无论是理解重点词语、段落,还是赏析语言,感悟人生等就都有“神”可依。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即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叫文章的思路。它使分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清楚楚了。线索可以是景,如朱自清的《春》以春天的景色为线索;可以是物,如郭沫若的《石榴》以石榴为线索;也可以是人,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是全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攀台买橘时的背影为线索。由于有线索贯穿,所以散文散得开也收得拢。如果教和学散文时只会孤立地抓字、词、句、段,而没有从文章思路线索上加以考虑,则犹如是拣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而没有形成一串串璀璨夺目的项链,以至收效甚微。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点。
散文用优美的语言营造一种意境,为读者描绘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们强烈的诗情画意之感。从整体上讲,“品味语言”是教每一篇散文都要做的事。在散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就要教给学生赏析美点的方法。首先,要明白从哪些角度去赏析,如,遣词造句、句式特点、语言特点、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等几方面去赏析。再带领学生整理各自的内容:如评价语言特色。常用语有:准确
严密、凝炼含蓄、清新淡雅、委婉含蓄、富有感染力等。再如:修辞表现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象征、联想、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名志、卒章显示等。还有,使用这些修辞、表现手法的好处,如,比喻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等。另外,还得考虑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因此,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化赏析,不能泛泛地说说美不美。教学时不妨要求学生归纳出赏析语言的格式:如: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采用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地写出___________的特征,表达了__________的情感。”
(四)、鼓励质疑,拓展主旨。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了解学生的疑问、困惑、发现、评判,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呈开放型结构。教学生学会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效有比较明显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来个总结性的发言,讲出对本篇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想。最后,再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比如,在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感人的散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来质疑,“这是一个......的故事”、“我认为......,因为......”“我喜欢......因为......”。这样学生一定会去积极思考的。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通读顺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我告诉孩子们,你看到一篇散文,自己先想一想: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也就是学习审题。如果让你来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鼓励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提笔在手,做好批注笔记的好习惯。这样琢磨咀嚼,当会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
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将老师对课文中“春雨图”的评析、品味写成文字印发下去,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去对照文字资料逐句品味这“妙不可言的春雨图”,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来品析文本,感受“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气氛”。有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引导之后,再要求学生学习老师的做法去评析、品味那春草、春花、春风图,并且形成文字加以交流。同学们写出来“勃勃生机的春草图”,“万花竞艳的春花图”以及“轻柔的春风图”,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困惑,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散文阅读教学,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散文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的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