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题。(共18分)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

。时偏将屡为.

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

.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

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

.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

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

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

.出

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始,慨然思之。

.人,自以为不如也。

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

字充军。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战安远,被.创甚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C.揖曙起,按.以败亡状D.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

.知名

3分)被:遭受益:更加按:按照一:全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偏将屡为.贼败B.青以.指使见

C.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D.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3分)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溃于.昆仑关

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

3分)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韩琦、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

B.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C.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D.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把失利原因都推给孙沔,后退到自己仿佛不在意结果一样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C.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10.本文中写了狄青这一人物的哪些过人之处?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

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从这几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看法。(7分)答:

谈谈你的认识或

二、(25分)6.(3分)C 710.(6分)答案要点:

①善于骑射,屡经战阵,所向披靡。②虚心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③奋斗不懈,出身低微,终成栋梁。④治军严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⑤率先垂范,同劳同苦,深得人心。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1.(7分)

第一问:(3分)礼、德、安贫乐道、学习方法、谦虚好学、学以致用。

评分标准:一点

1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6分。意思对即可。

.(3分)B 8

.(3分)D 9

.(3分)B

第二问:(4分)围绕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

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评分说明: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皇帝下诏挑选卫士参加戍边军队,

(后来)任命狄青担任延州指挥使。

当时戍边的将领多次被贼军打败,

士兵们大都畏惧胆怯,

曾经

,有简要分析。

狄青出战经常自己做先锋。一共四年,前后经历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八次被流箭射中。在安远有一场战斗,狄青身体遭受很重的创伤,

但是一听说敌人来犯,

马上起身上马奔赴战

场。他在贼兵中出入,贼兵都纷纷溃散没有人敢阻拦他。

尹洙担任经略判官,

狄青凭借延州指挥使身份进见。

尹洙和他谈论军事,认为他非常擅

长,就向韩琦、范仲淹推荐说:“这是良将之才。”韩琦、范仲淹一见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

“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

对他非常看重。范仲淹拿《左氏春秋》送给他说:

匹夫之勇的人罢了。”从此狄青改变平日志向去读书,全面透彻地了解了秦、汉以来将帅的用兵策略,他也因此而更加知名。

狄青从行伍中奋斗起家,

十多年就显贵了,这时脸上刺的墨字还在。

皇帝曾颁布文书准

许狄青敷药除去字迹,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

“陛下凭借我的功劳来提拔我,不责求我的出

我希望留着它们用以

只是因为这刺下的墨字的不断激励罢了,

鼓励军中其他的将士。”不久狄青凭借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管理延州,后又被提拔担任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谋反,岭南局势动乱。狄青奏上表章请求前去平定。狄青告诫将领们不要胡乱同贼兵作战,

要听从自己的排兵布阵计划。

广西的陈曙趁狄青还没到任,

就带领

八千步兵向贼兵发起攻击,结果在昆仑关溃败。狄青说:“命令不加整饬,是军队失败的原

因。”早晨在堂上会合诸将领,将陈曙等人集中起来,审查失败逃亡的罪状,将他们赶出军门处斩。接着指示放下铠甲,命令军中休整十天。廷军队没有马上进发的动向。

敌方窥探的人回去报告,

贼兵方面认为朝

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

兵失掉险要关隘之后,全都出来迎战。狄青手执白旗指挥骑兵,直冲贼军左右翼,意料,大败贼兵,追逃奔袭溃败的贼兵达五十里之远。回到京城,皇帝嘉奖了狄青的战功。

狄青为人谨慎缜密很少言语,

谋划事情一定看清机会以后才去施行。

出乎贼兵

调度军队时先整顿

队伍,明确赏罚,常常同士兵一起忍受饥寒劳苦,一名兵士愿意落后于前面的人。

(因此)即使敌人突然侵犯他们,也没有

狄青尤其爱把功劳推给偏副

因此狄青出战时大多会有战绩。

将领。当初,他和孙沔打败了贼人,计谋完全出自狄青,贼人被平定后,狄青把归劳都推给孙沔,自己仿佛是没出过什么主意的人一样。的为人,自认为比不上狄青。

熙宁元年,宋神宗考核排列之前各时代的将帅,

认为狄青起于行伍之间却能够声名震动

孙沔起初赞叹他的勇敢,

这件事之后又佩服他

中原和边疆各地,为人深沉又有智谋,能够凭敬畏谨慎保全终始,感慨之下非常追念他。延庆一模

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随园四记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于止知其所止

【1】

?

”,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

【2】

之勿虞,若

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3】

?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

,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后虽有作者,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可

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

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2】蕴隆宛暍:覆

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A.高楼障.西B.不能止.吾足C.后虽有作者..D.宜为文纪.成功

-项是(3分)

障:遮挡

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纪:记载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尽天地之.藏B.黄鸟且然.C.园悦目者.也D.奥如环如

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3分)

对之时倜然.以远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竹万竿如绿海

(3分)

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

C.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而来的。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10.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2分)

(6分)(1)随园的妙处在于和。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6分)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C(修造随园的人)

7.(3分)C(代词,……的地方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样子D.……的样子;好像……一样)8.(3分)B(既,已经)9.(3分)B(王维,不是孟浩然)

10.(6分)答案要点:①“悦目”“藏身”评分细则:一个要点可。答案要点:②适合行走则:一个要点

适合静坐

适合四季居住

1分,共2分。意思对即适合风雨之时游玩评分细B.代词,这样;……的

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

是为政的根本原则。

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

(统治者若实施德政,老

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百姓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拥戴。2.实施德政的基本方法,

惠民爱民。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

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3.实施德政的原因,强调以德化民,以礼育人。

(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

用道德来教化他们,

用礼法来约束他

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

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孔子的根本主张分。每个要点

2.实施“德政”的方法

)评分要点:1.“德政”是

6

3.实施“德政”的原因,以礼育人。评分参考:

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直接翻译原文,可酌情扣分。

附:文言文译文

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

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事物,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

\"艮\"授予它。\"艮\"就是停

!

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看东西这一能力赋予眼睛,也一定会把止。\"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季分不开的是园子,

\",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

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

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

给人晶莹剔透的感

间房子看完,一间房子又接着出现,

觉,往来其间,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书本累积有几十层,面对着这些,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

清流回旋湍急,万竿翠竹犹如绿海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盛

透明的玻璃装在窗上,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

夏酷暑。这种情况是适合夏季居住的。

感觉不到寒风,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十余丛桂花,月光入射,花影分明,微风吹过,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止我行走。这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基本满足人的需求,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

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

?

二十年来,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年高近衰,?后代即使有修

应该

抛弃了一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放弃仕途从事生产,在园中弹琴,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这也不能够停止吧

造随园的人,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写文章记载随园的建成,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仿照)王维“辋川别业”而来的。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平谷一模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4题。

(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

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

,

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嚣嚣:百姓苦苦哀叫。②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虚囹圄而免刑戮.

B. 更节修行,各慎其身.C. 而主不收恤.D. 是以牧民之道.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C.刑戮相望于道.D.下虽有逆行之臣.

虚:使……空

更:改变恤:顾虑牧:统治

吾尝终日而思矣.

宁伪睡以觇之.儿童相见不相识.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9.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B.而暴乱之奸弭矣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D.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②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巩固政权借鉴。

B.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败亡。C.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显作者的政见。

D.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呵成。1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13—14题。(6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13.《论语》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与《过秦论》中“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都提到了“仁”。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语境,谈谈二者的区别。(4分) 1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规范的一项是(2分)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⑤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A.①⑤B.②③C.④⑥D.②④

7.(3分)C【解析】(应为“救济”)

8.(2分)C【解析】(C项前者“相”,相互;后者“相”偏指“我”且”B项“以”连词,可译为“为了”

D项“虽”,即使)

。A项“而”表修饰,“而

9.(3分)A【解析】(“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错)10.(4分)【解析】

①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译出“利”给

1分,句意通顺

1分)

(2分)

②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2分)(译出“与”后省略的成份

1分,句意通顺

1分)

11.(3分)【答案】B(“直接”错,文中为“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12.(3分)【参考答案】(每点1分,三点3分) ①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②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③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13.(4分)

【参考答案】《论语》中此处的“仁”,指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每个人的个人道德修养。要结合语境分析。

《过秦论》中的“仁”,是以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的基本内涵发展而来的“仁政”门对治国理政者提出的治国理念。要结合语境分析。【区别2分,分析2分】14.(2分)A

,是专

【参考译文】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门头沟一模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26分。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心鸟迹之中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

,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

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

《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

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

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

.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

.泛咏皋壤。心缠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

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言

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

.藻,使文

,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注:①鞟(kuò):革,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③织辞:组④诸子:指辞赋

织文字,指写作;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家。⑤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

若乃:至于信:相信

乎:介词,译为“在”

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淫:过分。

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翳:遮蔽⑧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 A.①⑦ B

.②⑥ C

.③⑤ D

.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

“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

现形式;

二者关系为

“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

;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

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 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

,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

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3分)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10.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

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二)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

11题。(共8分)

(《论语·雍也》)

11.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

(《论语·颜渊》)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采》)

(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

“质”各指什么?(

2分)

(刘勰《文心雕龙·情

(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6分)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26分。

⑥而:表转折,译为“却”

6. B ②“信”,真实

7. D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应译为本知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

8. C 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

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文而造情”。9.翻译: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

产生出来。(关键词:“铅黛”

10.答案提示:①例证法:

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依附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

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

“所以”

“盼倩”,意思对即可)

作的根本原则。

②比喻论证:第三段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人

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

真正打动

的外容,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

人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与辞采的结合,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

③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正反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

④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证

了两人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

(评分标准:选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合适、分析得当即可。论证方法例1分,分析1分;两种方法共

11.答案提示:

①《论语》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

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2分)

6分。)

1分,结合文本举

论述了文学

②相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

君子;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

(2分)

不同:《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君子应该既讲究文

采等外在修饰,又有内在的仁德,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附:译文

(2分)

“采”,用来阐释文学作(2分)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像水有虚柔的

所以开出鲜艳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

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的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

那它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

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写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文采繁茂的原故啊!

《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

”但他自己写的《道

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

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

这是讲辞采的修饰。

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

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

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

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

采了。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来。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

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

所以思想内容

所以

但是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

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

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

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

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

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

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

为了表达情感而

就往往

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

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

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

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

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

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

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

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

“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

凭借着果实;何况人

这种作

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

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

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采泛滥,文辞诡异,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

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

反而钓不到鱼。庄子

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要是能够规范体裁来安顿思想,拟定格调来抒发感情,

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

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辞藻铺陈开

要使赤、青等正

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没作者的感情,

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