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流失原因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
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长期以来,韩国人很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也非常注意利用传统文化凝聚自己国民的自信心.但让韩国人如鲠在喉的心病是:韩国文化始终被在前面冠以“中华文化圈”的亚文化地位(这在东亚各国是
天然公认的)。韩国人一直致力于摆脱这种阴影……经过几十年来的小动作,他们终于发现一个摆脱文化阴影的好办法——剽窃并烙上“韩国创造”的文化认知烙印。因此就有了“端午节韩国渊源说\"、“《大长今》里一再强调针灸是韩国人发明”、“酱菜(泡菜)方式最早出现于韩国”、“毛笔疑似韩国创造”等等不一而足……韩国人在他们的书籍、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杂志上竭尽全力宣扬、鼓吹自己的文化特质、甚至于不惜在历史剧内大肆造假、扯谎。为了达到文化剽窃、占有、确认的目的,韩国人不遗余力、时刻对外灌输!!!
而与此同时,中国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都在干什么:为引进韩剧大开绿灯;为经济利益大肆迎合韩国文化交流的宣传导向;对韩国历史剧内明目张胆违背史实、文化造假的章节不加纠正、修改(这个时候中国的文化审查部门却表现出了无比的温驯、乖巧),任由韩剧错误引导中国孩子,以至出现中国孩子在历史课上为四大发明韩国造而“据理力争”的怪现象;国内媒体、商家热炒韩流,什么传统工艺都冠上“韩国传统\"的名义,为这股剽窃歪风推波助澜;中国言语规范管理部门甚至屈从于韩方无理要求,强令国内将汉城中文改成“首尔”……
如果仅仅是放任自流、清浊自辩倒也罢了(我们至少还能利用自己的课堂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历史文化传统观),但更令人悲愤到发指的是:中国的文化、教育、宣传、文化研究等部门甚至要借助这股潮流加快“去中国化\"的步伐,好早日实现“与世界文化接轨”的目的!
春节燃放烟火成了“丑陋风俗\";清明踏青祭祖成了“污染环境”、端午祭拜屈原成了“迷信活动”、元宵外出赏灯成了“不安全隐患\"、中秋回家团聚成了“旷工偷懒”……总之,中国的宣传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仿佛集体患上了“杀父之仇病”,怎么看都不顺眼,极力污蔑、贬低、把负面影响竭力扩大(春节放两天烟火难道比得上平时火灾和工厂排放污染物危害更大吗),然后不惜成本的宣扬“过新春节不串门、不压岁、不放鞭”、“清明提倡网上祭祖\"、“端午喝雄黄酒防病没有科学根据”、“元宵夜大街清爽,警察安心,环卫工人省心”、“中秋坚持工作不扎堆回家”等等“新观念”……
当然,中国媒体也不是对任何节日都虎视眈眈,咬死方休.它们对待泊来洋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和迫不及待,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在它们的妙笔生花下成了宣扬博爱、温情脉脉、家人和睦的理想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里对这些元素的凝集它们就视而不见、塞耳不闻的要赶尽杀绝!真是典型的“文化洋奴双重标准\"的极致体现(如果这样大肆以贬低污蔑自己传统来抬高外国文化的鸡者和编辑在韩国的话,早就成为千夫所唾、万民所指的龌磋文痞,无处藏身了)。
在中国,“去中华文化”的歪风愈演愈烈,刚公布的北京奥运会五个吉祥物中竟然没有一条中国龙的容身之处,而“专家学者”对此的解释居然是“龙在西方人的眼里通常是邪恶的象征,为了不让外国游客可能产
生的不舒服感觉,因此把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龙排除在外了”-—仅凭如此荒唐的理由,就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图腾给踢出局,而且还敢堂而皇之的说出来。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宣传部门对中华文化的自卑观、排斥感是多么的强烈和言之嫌臭!——基于这个理由,今后我们是不是要自称“鱼的传人”、“熊猫的传人”、“火的传人”、“燕子的传人”、“藏羚羊的传人”而耻于称“龙的传人”了?
再反观韩国,他们也知道给参加APEC峰会领导人穿上传统朝鲜大褂,在这样滴水成冰的季节里是极不合时令的,但为了能利用一切机会向世界展示朝鲜传统文化印象,他们仍然坚持要各国领导人在隆冬穿上这件盛夏的服装,丝毫也不会顾忌个国领导人会不会“产生的不舒服感觉”(而各国领导人当然也只能穿上,因为这里是韩国—-一个视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家)。
中国文化、教育等部门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依然漠然置之。岂不知其危害延绵甚大,当年内地小厂将宣纸技术拱手送给“日本友人”,今天日本已牢牢占据宣纸国际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且世界上提起宣纸制造和发明,只知日本,不闻中国。
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保护 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
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 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从建国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大部分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西化的东西不断传入国内,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的遗失. 看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成了半个西方人了,对中国本有的文化了解太少.中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想黄河水一样,快要枯竭。 我们的青少年急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十年、二十年过后,我们固有的文化还有多少?!很让人担忧! 我国目前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威胁,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做法确实令国人感到愤慨,韩国声称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孔子是其自己的祖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些韩国人肆意发帖子,宣扬韩国文化,鄙视中国文化,令网友十分气愤,这种意淫中国文化的人大有人在,其中崔程秀就是一个典型. 前不久传出有关造纸术之争,埃及和韩国都声称造纸术创造应归属自己本国。 现在的韩剧让不少国人觉得哭笑不得,尤其是一些历史剧,仅一部大长今就笑话百出,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韩国导演到底懂不懂历史?! 众所周知,追述到西周时期,现在的朝鲜韩国是西周灭商后的一个箕氏侯国,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个县郡,被称为高据丽。 唐代是中国的鼎盛时期,是当时时界超级大国,中国的文化不断被传入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医学、佛学、茶道、服装、公艺、技术……等。不断传入周边国家。 不得不说近几年韩国惊醒文化侵略确实令人悲愤。汉城改“首尔”的闹剧刚刚过去,韩国议员又始张罗把“汉江\"改为“韩江”,“中医\"被改名成“韩医”,并被作为高丽医学而拼命向世界宣传推广 公元前14世纪,
商朝就有了甲骨文的记载,篆体字从秦朝的李斯创建以来,一直被沿用,在国内研究古代文学,古汉字的专家也有不少,而最后真正让世人了解中国汉字历史的却是日本人,日本出版中国古代汉字历史一书把汉字的历史介绍的非常详细,是很多设计师的工具书。作为国内的专业研究人士,对汉字的文化比这些出版书的日本人知识丰富得多,但最终没有让大众了解。我们的研究人员除了自己研究以外是不是应该做些事情,让人民群众也能了解,跳出死研究的套子,把这些研究的成果进行传播呢?! 除了悲愤与不满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 我们是否应该爱惜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周边国家对我国文化如此侵略,除了愤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部门和我们自己也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不经意见看到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自己前两天在一个论坛里发的帖子,忽然觉得虽然没说错什么,只是把问题看得太小了。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体的学习与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与保护。如果这点太遗憾了,就像看着记录敦煌的宝藏被一次又一次的偷走的文字一样,后来的我们除了眼泪与失落,还会留下什么?
2007年暑假,我找到一份暑期工作,在一家书画院中当下手,也就是打杂。主要是整理文案,收发传真、电话,清点存货和有学徒来时准备工具等等。在这期间,听院长讲述了许多中国画的知识和故事,对这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的家乡,金陵画派是一个比较古老和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画派,起源于明末清初,由于当时明朝覆灭,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聚集了一些擅长书画的名流之士和骚客文人,互相交流思想,切磋画艺。后来有了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八大名家,
称为“金陵八家”或金陵画派。 由于这些老一辈创始人的隐没,没有传承,金陵画派也几乎消散.到今天,有了新金陵画派的崛起。这个新画派的历史不长,但是却大放异彩.新金陵画派产生于建国初期——大战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当时在南京有一部分美术界的精英,如傅抱石、胡小石、陈之佛,年轻一辈如张文俊等,负责竞速美术工作的张文俊响应当时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中国画院的形势,在省委省政府支持、文化局领导下,主持成立了“江苏省中国画院筹备委\"。他们一手抓生活一手抓创作,大量反映生活、自然的新作品在美术界引起极大震撼,他们创作的中国画被称为新中国画,而这些艺术家被称为江苏画派,又称为新金陵画派。也有一说“新金陵八家”:傅抱石、钱松岩、陈之佛、张文俊、宋文治、魏紫熙、亚明、陈大羽。
津津有味的听着这些事,想到中国的现状,反而令我感到一阵悲哀。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随着别国的文化普及,在中国国民的忽视中悄悄的,大量的,不可挽回的流失了。就拿中国的国画艺术来说吧,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写意和工笔的区别,说到中国画,就想到山水和花鸟,其实这是另一种分类方式下产生的门类.甚至有些人,将工笔画当成外国传入中国的画种,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知道,傅抱石等老一辈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呢?堪称国宝之一的名画——江山如此多娇,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多年,却没有多少人记得它那逝去的作者们,用了怎样的心血绘制而成,更有甚者,连这幅名画也未曾听闻,这是怎样一件惋惜和愤慨的事啊!
再举一些例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24节气和很多传统节日,每逢这样的日子,就会有很多庆祝活动。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节日时分应该做的活动了。比如端午节,本来是为了纪念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衍生出来的,用棕叶包着米划船投入江水是为了不让鱼虾吃这位伟人的尸身,后来演变成端午时节家家都吃粽子,沿海沿湖的地方赛龙舟的习俗。但是,吃粽子的习俗虽然保留下来,却也不是因为纪念意义了.只要愿意,每时每天都可以吃,而保留龙舟竞技的省市更是少之又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这项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活动竟然成为韩国所有,不能不说是中国的遗憾和伤痛,国民对祖先传承下的有意义的东西不知珍惜和继承,反而让珍贵的传统遗产流落外乡的事实,是我们这些新一代中国人应该感到悲哀和忏悔并引以为鉴的。
又比如重阳,登高,插茱萸等活动,没什么人知道,只有重阳糕保留下来,成为我们饭桌上的一道点心.至于茱萸,我想,即使是60年代的人也已经不知道它的长相了。七夕,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这一天,女人们要炸制巧果请织女品尝,“倒照水月”和穿针的活动也已经失传许久。现在的人,都说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于是这一天无数情侣们浪漫约会,倒是符合传说的意境。但是,这一天是妇女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品德,请求织女保佑自己的爱情美满幸福的本意却完全失去了。人们并不知道七夕成为一个节日的意义所在了。 刺绣是中国的特色艺术遗产,就如画作一般将所绣之物描绘而出,栩栩如生,令人神往不已。前一阵子在看新闻时,了解到有一位83岁的老太太,深谙此道。只要有邻居相求,不论是鞋子,衣袜等都会绣出美丽的图案。但是,她说现在在她的家乡泰州,除了她和她三个女儿之外,几乎没有人会这门手艺了,连她的孙女们也不肯学习这门技术。她担心在她百年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将这门将这门艺术发展延续下去了。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担心的,中国的刺绣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到如今难道真的就此香消玉陨?更有许多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辞世就此失传,真的是我们巨大的损失。
多年来,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政治上却又不肯承认错误,还篡改教科书,想对子孙后代隐瞒这段不堪的历史。在中国人心中,日本真的不是一个光彩的名词。但是,有一点日本做的比中国好很多,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从女儿家初潮开始,接着每一年生日都要吃红豆饭的小地方,到祭典时抬神轿等大场面,每逢节日时的小活动,到新年时的拜拜,有的和外国传入的文化相结合了,但是基本上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我想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传承的真挚态度.
我们身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很应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倡大家对自己国家的悠久历史有所了解,对传统文化除了了解更应该接受,并传承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