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探讨
引言
混凝土是我国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种施工用料,主要由水泥、骨料、水及其他混合材料所组成,是一种非均质的脆性材料。利用混凝土进行施工时,由于其本身所带有的特性,往往会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一系列约束、裂缝与材料变形的问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差
大体积的混凝土在实际施工期间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加热温度控制,在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气温相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外界气温的变化程度对混凝土的实际使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泥水化后所发出的热量,与多种温度因素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例如,结构的散热温度、水泥的水化热、建筑温度及外界气温,这些因素在变化过程中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产生相应变化[1]。如果外界的温度发生快速的上升或者下降,其中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就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湿度产生变化,从而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缝,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
1.2楼板的力学形变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可以明确的了解到,楼板的弹性形变往往会导致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同时,支座处的负筋下沉现象也会导致混凝土在施工中出现裂缝。导致楼板出现弹性形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在混凝土施工中材料未能达到相关标准、楼板的建設与拆除过程中过早拆模、混凝土为大道凝结时间就开始安装荷载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混凝土楼板在建造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弹性形变,致使混凝土在早期凝型过程中无法提供足够的承受强度,在多重应力的作用下出现裂缝。
1.3水泥的水化生热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其热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水泥的水化生热,水化生热指的是水泥在浇筑过程中遇水后所发出的热量,良好的水化生热现状可以保证混凝土在凝型后拥有良好的应用结构,更好保证混凝土的使用质量。通常,混凝土
在浇筑时,由于大量的水化热聚集在混凝土内部,在热量集中的过程中,致使混凝土中心温度高,而外表面的温度低,导致混凝土在成型阶段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导致混凝土内外出现较大的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在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2.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养护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情况,在进行相应的改善与控制过程中,通过加强施工养护工作,为施工质量与混凝土等材料的应用提供必要的保障[2]。
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极大地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自约束应力,有效降低块状混凝土的降温速度,为混凝土提供充分的温度保障。适当提高混凝土成型环境的内外温度差,也是有效缓解混凝土内外拉应力的正确措施,通过提高养护环境内的温度,可以极大地减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避免混凝土在成型阶段,因表面干裂而产生塑性变形。同时,在混凝土樱花的过程中,应经常浇水养护,以此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降低了混凝土在收缩过程中产生了约束应力,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情况。
2.2合理控制混凝土原料的配比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在进行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问题控制时,因合理化的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比与选择,在源头上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提供质量保障。
在进行混凝土的原料选择与配比过程中,如果选用吸收率较大的原材料,往往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在实际施工中造成诸多问题。因此,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上,应更加合理化的选择骨料粒径较大。配比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此减少混凝土中水泥浆的使用量,降低混凝土自身的体积收缩程度。同时还可以在混凝土中掺加高效减水剂,这样就可以使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泵性、抗渗性与和易性,减少混凝土泌水现象的发生,为混凝土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设计人员在进行混凝土原料选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正确的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对现场的石料、砂料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失效或者出现问题的材料被实际应用于混凝土加工。在选用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时,应科学
合理的选用安全、高效的新型材料,例如,低碱水泥与无碱外加剂。设计与施工人员更需要积极采用合适的混凝土掺和料与外加剂,为建筑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混凝土提供质量保障。
2.3加强浇筑施工工艺
通过对我国传统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筑工艺进行探究与分析,可以明确了解到这些浇筑施工工艺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在进行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控制与改善过程中,应切实有效的加强实际施工中的浇筑施工工艺,通过对这些工艺内容进行改善,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有效保障[3]。
在进行楼层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在浇筑完毕后减少吊卸等大面积施工,避免大宗材料在搬运与安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振动,为混凝土的成型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在浇筑完成24小时以后,采用分批次的方式,进行小型材料的安装、搬运,在工作中做到轻放、轻卸,避免冲击振动影响到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结构。在浇筑完成的第三天后才能进行正常支模施工。同时,在吊卸材料的支撑架部位,需要预先采用密立杆与横杆进行支撑,为材料结构提供有效的刚度支撑措施,同时还需要在该区域的新浇筑混凝土表面铺设旧木跳板,为混凝土结构提供扩散应力的保护措施。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是我国社会基础建设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稳定保障。在今后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更好实现对混凝土材料结构的控制与养护,创造绿色、安全的建筑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进出.建筑工程材料管理在混凝土问题控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23-24.
[2]杨剑锋.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改革与推进[J].西北科技大学院报,2012,23(07):23-25.
[3]李华. 混凝土材料结构的安全性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地位[J].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12,13(07):23-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