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铜文化简介

来源:华佗健康网


青铜:文明的起源

[文档副标题]

王艺博

5140519043

摘要

[日期]

[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

在人类历史上,几个主要的文明古国都经历了青铜时代。青铜,一种在纯铜或

者红铜中按照一定比例添加铅或锡而成的合金,因出土后显青灰色而得名。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人类文明的起源有着非凡的意义。据考证,中国青铜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在公元前三世纪仍有大量使用,持续时间达1500年以上。这个时间正对应夏商周“上三代”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奇伟瑰丽的青铜遗产。 青铜器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金属器具,一直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1]。抛开它的使用价值不谈,在人类思想及精神塑造上,青铜器有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它是如何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起源的?本文将针对青铜文化对人们精神层面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入手,浅谈青铜文化与人类文明起源的关系,解析青铜器中隐藏的文化讯息。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直以来对青铜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青铜的冶铸技艺、青铜造型与纹饰等实物方面的研究,却少有对青铜文化与人类思想文明进步关系的探寻。作为人类文明起源之一,难道青铜的作用仅仅是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材料,使人们能够制造出更多更有力的工具?很显然单纯的技术或者视觉方面的研究无法给于我们更多的帮助,因此有必要对青铜做深一步的理解。 青铜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为人类提供了先进的材料用具,它背后的文化信息更值得我们去关注,通过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更有助于帮我们理解上古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我选择青铜文化作为突破点,在本文中从礼乐祭祀和战争工具、青铜造型与先民创新精神、青铜乐器及金文中的艺术与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来解释青铜文化对人类思想带来的冲击与改变。 1.2 论文结构

本文第一章为引言,介绍选题意义;第二章主要探讨礼乐制度中的青铜元素,解析青铜在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作 用;第三章从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演变来表现先民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第四章揭示青铜在上古音乐书法中的作用,展现先民高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1 从祭祀看青铜

青铜器诞生伊始便和祭祀联系在一起。祭祀仪式的祭祀核心礼器是方鼎、

圆鼎、高、爵、翠, 辅助以瓤、尊、篡、盘[2],祭祀文化催生了众多的青铜器。夏商时期人们虽已不再处于“万物有灵”的时代,祭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却有增无减,是政治、宗教结合的产物,而青铜器也随之具有了崇高的地位,那些置于庙堂之上的青铜器,那充满神秘气息的饕餮纹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作为沟通上天与鬼神的器具,它蕴含的是“王权神授”的思想,正是通过这种思想,统治者把当时的人民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有力保证了王权的绝对权威和国家集权的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类社会也从此向更加集中、更加有序的方向前进。

作为祭祀礼器的青铜器还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昔夏之方有德也,远

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3] 禹铸九鼎象九州,从此九鼎便成为权力的象征,便有了“问鼎中原”“定鼎天下”之说。由此可见,青铜器在政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代

表的社会等级制度和血缘宗亲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内容,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础。在任何时代,社会制度的先进是文明发展的基石,而在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散乱走向集中的过程中,青铜器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后世也就有了“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的千古传唱。 2.2、从战争看青铜

青铜兵器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大突破。在任何时候武器装备的先进总

是战争胜利的保障。传说中“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矛、铠、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4]。蚩尤之所以成为黄帝劲敌,与其青铜兵器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在商周时期青铜兵器被大量铸造,典型的如戈、矛、戟、剑、钺、箭镞等,虽然因为铁质兵器的出现青铜兵器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作用仍不可小觑。 抛开当时的高超的铸造工艺不谈,单是青铜兵器对战争的推动作用已足矣

展现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却又在无形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背后的资源整合、科技进步、思想进化都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青铜兵器是远古战争的主角,它使得战争更加惨烈,也是人类社会整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这个层面上说,战争是野蛮的,但它也是文明的母亲。 2.3 小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在祭祀和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人类社

会制度进步的推动力,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点上看,青铜是文明起源的说法毫不夸张。 第三章:艺术与创造的奇迹 3.1.青铜器造型的艺术性

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经历了从实用到艺术性的转变。初期的青铜器,带有原

始器物的质朴之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配合其神化的功能,造型相应的也具有威严感,强调形体的体积感、量感和力度,造型雄厚、刚劲、凝重。而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造型,体现一种秩序化、系列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给人一种整齐的、条理的、统一的美感。[5]例如早期的夏代青铜爵图a,流部狭而短平,尾短、无柱,造型简单实用。[6]商朝的青铜器则有质和量的飞跃,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图(b),四足双耳,纹饰粗犷,造型浑厚大气,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反映出了有容乃大、势壮为美的特点;虎食人卤则以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造型打动人心:虎的利爪抓缚一人,张开血盆大口欲将人吞噬,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就被固定在这个器物上图(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就更加超乎想象,青铜面具粗眉大眼睛部突出,高鼻阔嘴嘴角微翘,大耳面带微笑,略带神秘感,完全超越了地球人的形象图(d)。

(a) (b) (c) (d)

青铜器的造型演变反映出了先民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和

创造力在塑造人的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张道一先生说“工艺美术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史中,有错综复杂的作用。它美化生活,充实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它的艺术作用无需说教,然而也在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情操和精神。”[7]器以载道,青铜器承载了先民的思想与精神,可以说在青铜设计铸造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创新精神和铸造技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这种创新精神,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人创造了青铜器,同时青铜器也成就了人类。 3.2 青铜纹饰的发展

青铜器纹饰与其功用息息相关,以抽象为主。日常用具,如爵、尊、盘

等的装饰以兽面纹和夔纹为主,也有鸟纹、蚕纹、象纹等等,丰富多彩,使青铜器的外观更有艺术性。而祭祀礼器的纹饰以饕餮纹、云雷纹为主。饕餮纹双目狰狞大嘴獠牙,极尽神秘威严(图e)。山东益都出土的亚醜钺,钺身透雕人面纹,阴森恐怖。很多器物的纹饰粗犷而狰狞,毫无美的感受(图f)。

(e) (f)

“上三代”时人们虽走出了“万物有灵”的阶段,但是对鬼神的崇敬仍

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青铜礼器上粗野狰狞的纹饰极力塑造凝重庄严的气氛,为王权罩上了一层神权的外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8]整个社会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在那个封建王权并不是十分强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主导社会关系的时代,

这种宗教氛围、尊鬼敬神的传统无疑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3.3 小结: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发展体现了先民卓越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

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因为这种创造和想象得到了锻炼。 第四章 金石乐章 4.1 天籁之音

为了巩固王朝政权,西周制定了一系列规定统治阶级等级和社会秩序的

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青铜乐器由此大放异彩。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整套编钟共有32件,分八组,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音[9],宫商角徵羽的变化演奏出动人的天籁。青铜乐器如编钟编磬都是成组的出现,随着周朝的衰落、礼崩乐坏,原来用于敬神敬鬼的乐舞成了贵族们竭力追求的享乐活动,它所承载的社会职责也随之崩塌。、

礼乐制度是与当时的分封制相联系的,离开了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担

负着维系社会秩序、保障权威的乐器逐渐没落,但是它曾经起到的作用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它对封建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4.2 金石永流传

据考古资料表明,青铜器的铭文最早出现在商代,以后经历了千年的变

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模式。商代晚期出现了长铭文,金文书法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笔势雄健为后世书法演变奠定了基础。西周是铭文长足发展的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尚待铭文的书法风格,且有大的进步。至于秦汉延及后世,青铜器逐渐从主流市场退出,但金文却在书法领域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

青铜铭文大多用来歌功颂德、刻记功烈,如《礼记·祭统》所说,“夫鼎

有铭,铭者自名也。自明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在称颂功德的同时,这些铭文也起到了记录重要事件的作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金文书法以其遒劲的笔力、雄健的笔势为后世人所追捧。

4.3 小结:青铜器是文化的载体,且不论它在政治、军事、日用方面的作用,作

为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它的文化气息令人折服。尤其是青铜乐器以及金文书法,当黄钟大吕响起,宫商角徵羽的音符在耳际飘荡,古老的金文穿越历史长河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这是一种怎样令人陶醉的审美享受? 第五章 结语

作为人类文明三大起源之一的青铜器,以其奇伟瑰丽的造型、别出心裁的

设计、巧夺天工的工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今日,虽然它当初的承载的各项职责已经逐渐失落在历史的烟尘当中,那来自远古的呼唤,却始终未曾停止。青铜塑造了人类社会,青铜造就了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 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2] 付建:中原地区商代中期祭祀礼器的研究,中国知网 [3] 《左传·宣公三年》 [4] 《管子·地数》

[5] 朱志娟:青铜文化考,中国知网 [6] 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7] 丁涛、郭廉夫编《论工艺美》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1 .10 [8] 《礼记·表记》

[9] 牛世山:《神秘瑰丽: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