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诊”学生考场作文
莫让灰尘掩住名著之光
绵阳考生
日前,有学校撰文称四大名著有太多负面影响,因此不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讨论。
诚然,四大名著中确实有负面的内容:毕竟《水浒》中有血腥场景,毕竟《西游记》单调乏味,毕竟《三国演义》有阴谋诡计,毕竟《红楼梦》悲剧收场。
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缺点”,是一些灰尘罢了。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被灰尘迷住双眼,而是“拂其尘,彰其光”,看到四大名著的美。
因为,从《水浒》我们学到了忠义,从《三国演义》我们学到了胆识与谋略,从《西游记》我们学到了坚韧,从《红楼梦》我们学到了世事无常。
儿童是一张不谙世事的白纸,用纯洁无瑕的白色映射着世界的斑斓。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永远呵护这一片白色,而应当拿起画笔,小心翼翼地勾线、上色,直到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美丽画作。因此,处于成长初期,懵懂无知的儿童,正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需要价值理念和文化素养的建立和积累。
为此,“四大名著”不失为一个最佳选项。但我们不能一味要求阅读而忽视了指导。因为儿童全凭兴趣阅读,难免会“跑偏”,受到负面内容的误导。这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便凸显了出来。“拂其臣,彰其光”,教育者们此时便应充当“向导”的角色,使儿童们避开负面内容的险沟,绕开“封建思想”的暗石,同时,看到“忠义智勇”的光芒,学到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积累起传统文化的因子,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不拘泥于微小缺点,大胆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意真正会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因素。我们是否应当积极地节能减排,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是否应当坚守规章制度,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我们是否应当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为儿童创造更好的道德环境?我想,答案显而易见吧。
所以,与其纠结于四大名著上的一丝微尘,倒不如多关心社会时事引导社会价值观;与其夸夸其谈博人眼球,倒不如潜心多做几个学问;与其过于强调四大名著中的缺点,不如“拂其臣,彰其光”,把里面的精华带给全社会,也多少算是贡献良好的环境。
所以,不要让灰尘掩住了名著之光!
过度保护终成患
绵阳考生
一些学者大喊禁止儿童阅读四大名著,给出的理由却让人啼笑皆非。《三国》多诡计,《水浒》暴力,《西游记》虚无,《红楼》色情。他们看到的是书中最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却忽略了四大名著的真正价值。
即使是四大名著中的一些少量片段就让孩子拒绝中华文化的瑰宝,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这是对儿童的过度的不必要的保护。
现在的社会存在太多的这样的问题,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而家长也恨不得能用一己之力将外面的负面信息蔽屏,只想让孩子做他们心中最单纯的那个人。但
1
现实是,无论你们怎样保护,孩子终将要面对社会。就连四大名著中“不纯洁”想情节都受不了的孩子面对社会也只能因无法接受而逃离。
就如最近发生的多起电信诈骗案来说,一边我们虽然在指责嫌犯,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思考,受害者们大多为大学生,但为什么却会被小条小小的短信而被骗,有人甚至丧命。这就是家人过度保护而种下的恶果。他们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希望,努力让自己能够让他们免遭伤害。现实却恰恰相反,对社会阴暗片什么都不懂恶他们心灵脆弱,只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四大名著是中国的文化国宝,他们形成于文化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故然就会反映到社会的劣根性或一些平民的生活。他们不是四书五经,满篇即是伦理道德这样的书的确“干净”但对于现代生活中的儿童又会有多大的作用呢?
之前有段时间盛行读经,学生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学堂读经,现在有的孩子已经十八九岁,但他们所表达的只有后悔。读经少年李明武说:“我可以倒背如流四书五经,但我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新闻,社会上我也无法立足。”这完全可以印证过度保护后的危害。让儿童从小接触这个社会以后才懂得如何适应它。
四大名著并没有错,重点在于一部分学者和家长的那颗对孩子的玻璃心。反观之,孔明的智慧,宋江的义气,林黛玉的才学,更多的好的方面能够让孩子学到,这样何乐而不为呢?不要让你的过度保护成为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