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健康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

来源:华佗健康网


《君主论》读书笔记

作者通过对诸多历史典籍和其所生活年代所发生的事件,讨论了新君主国的建立及君主的统治方法、君主国的获取、统治和维持等。全书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了君主国的相关问题,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讨论了关于军队、军事的问题,第十五章到第二十三章讨论了君主具体应该怎样做的一些建议,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章则阐述了作者献上此书的意义和目的。

一、君主国的相关问题(第一章至第十一章)

在这一部分里,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国进行了分类,他把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和全新君主国。他认为在世袭君主国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君主后裔统治下生活的世袭国里保持政权,相对于全新的君主国困难小得多。因此在随后的第三章到第九章中,依据全新君主国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获取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在第三章中,作者着重讨论了如何在语言、习惯和各种制度上同征服国不同的情况下如何使君主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认为一是君主亲自驻节在那里,二是在征服国的要害之地派遣殖民。而在殖民过程中,他认为最为重要的则是“设法削弱被占领国中较强大的势力,同时注意不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那里”,并从罗马与法国路易十二的事实对比中,马基雅维利从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即“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由于他用尽心机否则就是使用武力促成的”。这句话在随后的历史中似乎也得到了事实的印证,如盛极一时的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因与各国作战所消耗的大量金银以及举债最终成就了荷兰的崛起;二战时期采取孤立主义的美国在战争中从欧洲尤其是英国大获其利,最终取代英国获得世界霸权。在随后的第四章中作为特例作者提出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大流士王国为何容易统治的原因,指出了君主国统

治的两种不同方法,即君臣统治与君(诸)侯统治,前者由于中央集权则占领难统治易,而后者由于分权则占领易统治难。而在第五章中,作者则建议对于习惯于自由生活的国家占领后应彻底毁灭掉,否则后患无穷。以上是作者依据占领的君主国不同的类型所进行的讨论,随后的六到十章中,作者则分别从四种不同的获取新君主国的方式进行了讨论。第六、七章分别讨论了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与依靠他人和幸运获得的新君主国,作者显然倾向于前者,认为“最不倚靠幸运的人却是保持自己的地位最稳固的人”,而对于后者则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开头的时候没有奠定基础,事后可以运用巨大的能力去打基础,虽然这对于建筑师说来是很困难的,而且对于建筑物是很危险的”。随后的第八、九章作者讨论两种特殊的获取方式,一个是以邪恶之道,另一个是市民的君主国(即通过本国市民的赞助获得)。其中关于邪恶之道的运用,作者认为“由于妥善地使用或者恶劣地使用残暴手段使然”,妥善地使用即“可以偶尔使用暴力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再使用”对于君主的地位会获得某种利益,而后者却不能自保。关于市民的君主国,马基雅维利则认为获得人民的赞助比获得贵族的赞助更有利于巩固君主的地位,且认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考虑一个办法,使他们的市民在无论哪一个时期对于国家和他个人都有所需求,他们就会永远对他效忠了”。

本部分为《君主论》接下来的论述做了铺垫,也初步展现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他的权术思想:“对人们应该要么爱抚,要么铲除,因为人们会对所受的轻微侵犯进行报复,而对所受的重创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人们对他人的侵害应该是那种不用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谁促使他人强大,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他用尽心机否则就是诉诸武力促成的,而强大了的人们都会对这两者心怀猜忌”“人们不应为了逃避一场战争而听任混乱滋长延续,因为战争是无法逃避的,延续只会使自己陷于困境”。他崇尚武力:“赤手空拳者会被毁灭殆尽”“当人们不再相信的时候,就诉诸武力逼其就范”但又十分注重谋略,“掩饰自己的意图,与对手和解,极尽献媚取悦对手后最终将其拿下”“使用残暴,分为恶用还是善用,善用指统治者出于自身的安全,需要时可以偶尔为之”“损害行为应该一次干完,人

民便会少受一些损害,怨恨就会少些;而恩惠应该循序渐进地施予,这样人民才能更好地品尝到滋味”。这些主张,无不体现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给君主提供了直接且有效的治国之道。

二、军队、军事的问题(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

马基雅维利把军队分为雇佣军,外国援军,两者的混合军和本国军队,并详细论述了雇佣军的由来,强烈抨击了雇佣军的不可靠,认为“意大利当前的衰败,就是长期依靠雇佣军的缘故”。外国援军也是有害无益的军队。作者主张君主要依靠自己建立的军队,“一位君主,除了战争、战略和军事训练外,不应该有其他任何目标、念头,不应以他事为业,这是身为统帅之人应当从事的唯一职业”。同时认为“一切国家,无论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者混合国,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同时如果那里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这些军事思想虽然在现在看来有些片面,或者单纯强调武力有些极端,没有考虑到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当时整个欧洲的局势表明,谁能在战争中胜利不完全决定于军队的实力,而在于谁国内的经济能使自己耗的更久,最就会笑的最后。但他的军事思想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一个总是喜欢依靠外国援军的国家——来说还是正确的,而且在马基雅维利14年的政治生涯中,也用其辉煌的军事业绩证明了这一点。其间他撰写了题为《论佛罗伦萨国民军队组织化》的军事改革方案,并负责监督新国民军进攻皮萨,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三、君主具体应该怎样做的一些建议(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三章)

他从历史的经验和意大利的现实出发,论证了政治的目的就是统治。因此,其政治思想的主题就是研究“国家兴衰的原因和政治家维持统治的手段”。他认为,人们实际上怎

样生活同人民应该怎样生活是两码事,这对君主来说尤其如此。无可否认,君主应该具有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美德,诸如诚实、慷慨、守信、仁慈等,当然是值得赞扬的,但由于人类天性恶从而不允许这样,因此,“一个君主如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但是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和福祉。” 例如,在谈到慷慨和吝啬时,马基雅维利说,“被人们称为慷慨可能是好的,可是,如果慷慨在做法上使你不获称誉,它就损害你了,因为如果你有道德地并且正当地慷慨行事而不见知于人,你就逃避不了与此相反的恶名。”君主只有在慷他人之慨时,象带军出征,靠掠夺、勒索、敲诈来补给时,慷慨才是必要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君主为了保有慷慨的名声,势必耗尽财力,横征暴敛,额外增加人民的负担,使人民仇恨他。而“一个君主头一件事就是,必须提防被人轻视和憎恨,而慷慨则会带来这两者。”君主如果英明的话,就不要介意吝啬之名。因为当人们看到君主由于节约的缘故而收入丰盈,能够抵御对他发动进攻的任何人,能够建功立业而不加重人民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流转,人们将会认为这位君主是越来越慷慨的。“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看见的只有那些曾经被称为吝啬的人才做出了伟大的事业,至于别的人全都失败了” 再如残酷和仁慈这一对品质。马基雅维里认为,“每一个君主都是一定希望被人认为仁慈而不是被人认为残酷的。可是他必须提防不要滥用这种仁慈。”为了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的残酷比起那些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的过分仁慈其实是仁慈地多了。君主也许想受人爱戴和令人畏惧二者兼备,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如果必须在二者间作出取舍,则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因为人们都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人属于你的。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决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更少顾忌。”在分析君主应当怎样守信的问题上,不得不提到他著名的“狐狸与狮子

论”,这也是这一部分所主张的权术的代表:“君主必须熟练为兽和为人的作战之道”“君主既然要懂得善用兽性,就应当取法于狐狸和狮子,狮子不知道防备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御豺狼”“因此君主需要成为一只狐狸以识别陷阱,又需要是一头狮子以震慑豺狼”,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是狮子和豺狼的结合体,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猾。这个观点常常被人引用,作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最好诠释。他也因此受人褒贬不一,成为历史上争论不休的人物。马基雅维利指出,笃守信义是值得赞许的,但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并不重视遵守诺言,而且最懂得运用阴谋诡计,并且最终征服了那些盲目守信的,他列举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除了欺骗人们之外,既不曾做过任何其他事情,也从来不曾梦想过任何其他事情,但他总是能找到上当受骗的货色”在遵守信义于己不利的时候,君主决不应该遵守信义,但他务必要装出遵守信义的样子,至于其他的品质,马基雅维里指出,像慈悲、忠实、仁爱、公正、笃信这些品质,“对于一位君主说来,事实上没有必要具备我在上面列举的全部品质,但是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他甚至主张,一个聪明的君主一定要用策略造成一些反叛自己的仇敌,然后再用强力把仇敌削平,这样才能使自己名声大振。总之,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在政治上只应该考虑有利还是有害,不必考虑正当还是不正当,为了达到巩固君权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说:“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君主必须精于掩饰兽性,成为一名卓越的伪装者和假好人”君主具备那些好品质并且持守不懈,那将有害,但如果显得具备那些品质,却是有益的”。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马基雅维利,他的谋略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看似绝对矛盾的两种品质能在君主身上完美结合(前提是君主按他说的去做),这应该和他深刻的洞察能力,把人性的弱点牢牢把握分不开,只有这样,才能玩弄人们于股掌之中。对待大臣,马基雅维利认为,应该起用那些为国事殚精竭虑的人,“应多关心,让他保持良臣本色;应赐给他荣誉财富,让对方感恩戴德;也要委以重任,和他一块分享荣耀”;而对待小人,“除了广开言路外,君主应采取第三种方法——在国内选拔智囊团”

本部分为《君主论》的核心,集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所崇尚的权术与谋略。正是由于马基雅维里的这些有关“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手段可以超越正常的道德规范约束的观点,使他在16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遭到排斥,名声极为不佳,人们称之为“政治恶魔”、“罪恶的导师”、“邪恶的教唆犯”、“极其玩世不恭的人”、“吹捧暴君的无耻之徒”。批驳者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在实践中是有负面作用,他容易导致道德的沦丧,易于被那些战争极端分子歪曲和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这种思想的恶劣的影响,他把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单方面寄托在君主身上,对人民有一定程度的轻视,不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映其狭隘的英雄史观的局限性。但是,分析和看待历史人物切忌脱离其具体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更不能以偏概全,而应正确、客观地给予公正的评判。因其大胆提出的创新的政治理论方面,被指斥为“政治恶魔”、“罪恶的导师”,从侧面更凸显出其理论的伟大之处。也正是这些理论把政治、法律从伦理和神学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而指斥其理论对二战中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造成恶劣影响的人不过是说持刀杀人者有罪,则刀亦有罪。我们必须看到马基雅维利作为一名爱国者,倾其毕生之力探索治国兴邦之道,渴望祖国统一和强大。可以肯定地说他无悔于近代资产阶级奠基人的称号的,无悔于文艺复兴伟大巨人的称号。

四、作者献上此书的意义和目的(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

在本书的最后,马基雅维利总结了意大利君主失败的原因:“吃了军队的亏,有些人遭到国人敌视,不知道如何防范贵族以保全自己,缺少危机意识”等等。他主张积极改变命运,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并果敢坚决地行事。最后,马基雅维利献上此书的目的则在于,把希望寄托在梅迪奇殿下,希望其能够“组织一支既能抵御骑兵,又不惧怕步兵的新军”来完成统一意大利的大业。

纵观全书,作者讨论了君主带领人民奠定国家的必由之路,他的展开论证的时候逻辑

严密,具有科学的公开性。根据自己大量的现实和历史经验,构造了一个趋于完美的君主。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