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 王 玺 (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大学教学缺少创新动力。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创新特质是多方面的,人才市场数据调查结果表明企 业对很多创新特质有广泛需求,因此,创新教育可以促进职业发展。为了发展创新教育需要拓展学生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职业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先进的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 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目前高等教育对 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就业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十分杂乱,一方 面导致创新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造成制度设计 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一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动力,一部分致力于 考证。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创新教育的成分很少。学生学习 缺少创新动力,只有少数精英参加一些诸如创新创业竞赛、数 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创新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 上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性。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各自内涵、相 互关系与实践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不利于创业教育 的设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是相互关联的概 念,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 般来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 的。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 果。熊彼特提出了五种创新形式,现在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企业家来说,技术创新部分工作是进行 基础性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更重要的创新工作是指将已发明 的事物发展作为社会可以接受并具商业价值的活动。换句话 说,企业家主要关注创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知识。一般认为,大 学生创新是科技制作或理论创新,实际上,我们应该对创新概 念的理解和使用宽泛化,本文所指创新泛指一切打破常规的 行为。 现行教学理念缺少创新动力 现行的大学教育理念仍然有很多应试成分,一部分学生 一新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教育思想、培养模 式、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创新课程、实验实训、测评奖励等方 面都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创新教育应该使所有学生 受益,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学生。创新教育的精英化是创新教 育的误区。精英化教育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创新动力。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就是生活。” 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人生 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提出疑问:“我们学习的课程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能 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给学生以学习动力。从多个角度 可以看出,离开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情境,教育就失去 动力。创新教育尤其需要适应社会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紧 迫且广泛的需求是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 要不断创新。 一、创新教育就是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 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的创 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 一(一)“回归原著”,重视信仰教育的灵活性、效用性。 在传统理论教材基础上,结合课程理论学习,增加马克思 主义原著章节导读,紧贴大学生日常生活.克服只关注知识技 能教育的片面教育观进行学习。侧重方法论教育.增强实践 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师 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和巩固,必须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着手。 (二)构筑以兴趣为基点的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力求全面客观.贴近现实生 活,教育内容与方法途径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转 变思维方式、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互联网+”时代强调平等、互 动、联通的理念,在信仰教育中我们可以搭建良好沟通平台. 如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在学习马 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浓厚学习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增进师生感情;又如通过新媒体的视听工具让学生对信仰产 生更为直观的体验,从而引发深入思考,并经由讨论升华其信 仰理念层次。 (三)增强社会联动性,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效应。 中,通过亲人的魅力指引,使大学生产生自然信仰,因而,在当 今信仰教育中应注重开发“亲子”活动,以提高时效性;此外社 会组织的榜样力量和自组织的有效结构能够从社会实际时代 性特征出发,给大学生以切身体验,将其带入适当信仰情境 中,发挥情境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如通过公益组织的榜样示 范及公益行动提升大学生为人类服务的信仰精神。或通过革 命博物馆的参观了解为革命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信仰等。 通过家庭、民办高校、社会乃至国家间的联动。加强马克思主 义信仰的正面强化作用.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 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陈岳贵,肖菲.基于心理学视野的当代大学生信仰问 信仰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信仰形成过程并不完全在学 校教育中成型,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影响,具有显著 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因而信仰教育要合社会之力,首先国家宣 传应结合时代效应接地气地采用各种互联网平台,从内容上 增强贴切实际的亲和理念,以达到大学生思想状态的最近发 展区;家庭教育作为强大的后盾,需要家长和亲朋参与到其 题现状及对策探索[J].卷宗,2016(2). [2]陈丽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J].辽宁教育 研究,2005(12). [3]蓝星华.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根源探析 [J].教育界,2012(9). [4]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2011(2). 本文是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客 工坊的生态视角(2016SJD710047)阶段性成果 135 ■匪 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 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学习、 三、创新教育与职业能力提高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思维结构。 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创新能力的特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特点 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创新型人才通常会表现 出多种特质.主要表现为多元的知识结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联想。只有多样灵活的思维方式才能 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创造性不是通过课程直接 教出来的,而是具备一定条件,在合适的环境下激发出来的。 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每个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在 日常教学中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鼓励学生多样化思 维,为学生创造开放性思考的机会,拓展实践的机会。 洞察与机会把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多元知识结构是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这种 知识结构被称为T型结构。这种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增强 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一个 人的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 潜在动力,也是一个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洞察力主要作 用于创新的准备阶段。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将观察到的事物与 一般来说,大学教学计划中会列入职业规划课程.但职业 能力的提高需要多种途径培养,只靠职业规划课程不足以提 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元知识结构 和能力结构的支持。创新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 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大学教学 计划以知识传授为主.知识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在于通过学 习新的知识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将会表 一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 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善于把握时机是与洞察相关的能 力,指一个人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点,从而将洞察 发现的联系演变成创新成果。任何成功创新都需要在不断创 造条件和有效地把握时机后实现,这要求创新人才不仅善于 洞察与把握时机。而且要善于沟通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是指 个人善于与环境进行协调并获得多种力量的支持。这意味 一现出创新能力。本来,知识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一 般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建立这种联系的途径.因此创新教育需 要引导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需求。应该更关注知识的迁移价 值和与社会需要的吻合性,培养学生面向社会问题学习.这对 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建立全方 位、多角度的通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社会和大学信息 互通。这些通道可以是专业实习、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特色 实践活动。实践使专业教育不再单调,激发学生对跨领域学习 的兴趣。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同时 充分面对现实形成探索职业道路的能力,综合性地思考.也为 创新提供动力。 尽管创新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不是服务于同一个教育 目标,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并非通过同一个体系运作,但是对 于大学生全面成长这个目标来说,这两种教育需要密切结 合。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教育模式上,这两种教育都需要深 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 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9—202. [2]张玉进,王玺.企业通用能力需求特征研究[J].中外企 业家,2013,33:56—57. [3]李存金,闫永晶,杨青.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 着创新人才是一个善于适应环境并能够迅速调整自我状态 的人.具体表现为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从 而获得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实施创 新计划的软环境,这往往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创新的关键 所在。 对人才市场招聘数据的调查与统计表明,企业对人才会 多种能力要求,常见的有沟通、团队合作、协调、表达、学习、谈 判、创新、执行、思考、解决问题、组织、计划、领导、适应、洞察、 策划、应变、判断、分析和信息搜集等,其中沟通、协调、表达、 学习、执行、思考、解决问题和策划等都与创新能力相关[2]。因 此。可以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特质有广泛需求。创新教育可 以促进职业发展。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仍较弱;大学生 自身维度因素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较大,说明大学生创 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育体系维度因 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影响:家庭培养维度因素、社 会创新环境维度因素的影响较弱[3]。 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32(3):29—35. 文从多个层面对木偶教育为载体展开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 更好地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沈楠楠.浅谈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J].课程教育研究, 2012,31:101—103. (上接第185页)身的体验、感悟、操作与表演等流程,充分地 展现出木偶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即在木偶的作用下,淋漓尽 致地展现出音乐教学的独特艺术性价值,在开阔幼儿视野的 同时,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甚至所包括的更为丰富知识的求 知欲。 五、结语 对于幼儿阶段而言,木偶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模式。欣 赏实际上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因此,在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时, 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演唱与演奏等,选材范围、形式等都 应该尽量多元化,这样能够拓展幼儿欣赏音乐的视域。在欣赏 优秀的幼儿音乐时,采用木偶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幼儿 认识、喜爱音乐。并逐步培养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本论 [2]蔡红梅.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几个f.q题的反思[J]. 学前教育研究,2013,05:78—81. [3]焦健.浅谈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 创业家,2013,10:56—60. 『4]张淑琼.浅谈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与 表现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8:90—93. 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