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13练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北冥有鱼》,完成后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 .(2)水击三千里______ .

【答案】(1)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2)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错误的选项:C改为: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译为: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案】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运”“徙”等字词的翻译。

4.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中可以概括出哪两个成语? 【答案】扶摇直上 鹏程万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言文的语句中提取成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根据文言句子的字面和含意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5.文章借鲲鹏的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解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从“去以六月息者也”等句可以分析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

【答案】(1)心乐之(以……为乐);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3)益信声无哀乐也(更加); (4)恨僧少可语耳(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 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③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 更加。④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遗憾。 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①句意为: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而:表修饰;②句意为: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B.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②以:因为。C.①句意为: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之:的;②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D.就离开了。之:代词,当时的情景。①句意为: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其:代词,小溪.②句意为: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其,难道,疑问代词。故选B。 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答案】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故答案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9.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答案】(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②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

10.(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________的情绪。 【答案】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⑤,刑其傅⑥

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 (1)秦民大说.(____________) (2)有一人徙之.

【答案】(1)同“悦”,愉快;(2)代词,指“木”<木头>。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说:同“悦”,高兴、愉快。 (2)大意: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之:代词,指木头。 1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答案】A

【解析】A.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停顿应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选A。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答案】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募,招募;徙,搬;置,放;予,给。

1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不同意。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甲文《大道之行》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文秦国的继承人太子,不是通过“选贤与能”选出来的,而是直接继承的王位,这不符合“大同社会”的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