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健康网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浙江青田中学-.杨仕威 《赤壁赋>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其中语文版把它安排在高中必修第一册“情动 于衷而形于言”板块中,苏教版把它安排在高中必修一“感悟自然”板块。<赤壁赋> 是景、情、理完美结合的佳作。景是触点,情是主线,理是结点。苏轼遭“乌台诗案” 被贬,处境困难,内心悲苦层层纠结。当此之际,大自然给了他精神的滋养,让他重新 思考生命的意义,终于走出自己。学习本篇,“文”是落点,“文言”是学习“文”的手 段和”副产品”。为此,文言分两步落实:一是课堂自主查阅和集中训练,二是结合文 本解读强化关键字词。 1.落实文言实词“如”“危”“曾”等和文言虚词“于”“夫”以及被动、倒装句式。 2.体会苏轼从层层纠结的内心悲苦中走出的心路历程,感受自然带给人的生命 启迪。 第一课时: 1.听录音落实生字读音并熟读课文。根据课本注释基本翻译文句。查阅工 具书落实文言实词,强调课文中“舞”“友”等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落实文言虚词 “于”“夫”的用法以及被动、倒装等特殊句式。 2.根据课文注解,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阅读苏轼的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1.直接导入课文。 15 感受苏轼笔下的月夜美景。 已,但这种感觉常常瞬间飞逝,它只能使人获得暂时的满足。 3.体会苏轼层层郁结的心情。 (1)苏轼羡“美 ’不止。 思考:这月夜美景足以让人欣羡不已,苏轼获得一种暂时 超脱的感觉,他满足于暂时超脱吗? 明确:感觉的东西往往会瞬间飞逝,所以苏轼是不会满足 暂时感觉的。“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自然把他拉回到 现实中来。 1)苏轼眼中夜景。 考: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有什么特点? 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徐来”而非“清风吹来”。一个“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 、柔和的感觉。“徘徊”一词写月,写出了明月慢慢升起, 中穿行的视觉效果。“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江面水雾 =巴整个江面都罩住了。几个关键字词写出了水雾缥缈,月 的特征。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 讨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人兮天一方。”“望美人兮天一方”句,按苏轼当时心境该如何 爱: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感受朦胧夜景。 2)苏轼心中夜景。 讨:苏轼是否沉浸陶醉在眼前的朦胧美景中?苏轼面对 景产生怎样的感觉? 确:苏轼俨然沉浸陶醉其中。平日里,那些遭“乌台诗 歌唱? 明确:“兮”字是虚词,主要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唱这句 的时候,声音应该很悠长缠绵,情意浓浓。用现代汉语来歌唱 应该是“翘首远望心中的美人啊,那美人哦,在悠远、悠远的天 边啊— ’ 眨的种种不快都可以抛却脑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 。思考:歌中“美 ’是否指现实生活中的美人?苏轼在这里 有其他特别含义吗? 明确:是与不是,自然要与歌词相联系。歌词多用“兮“ 字,很有骚体的味道。自然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美 ’该是屈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匕而登仙。”“一苇”为什么不是“一舟”呢?“一苇”有窄 飘之意,苇草漂在水面自由自在。这是苏轼沉浸于眼前 获得的自在自由感觉。犹如“达摩一苇渡江”,苏轼“一 苇”游赤壁。 此时,苏轼坐 在小船上像神仙在 天空中驾风遨游 原笔下的“美 ’,或者是国君,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 抱负。这歌词内容连同歌词形式一起表达了苏轼的情怀;欣羡 “美 ’,渴望与追求政治理想。 体会:与歌声相和的箫声具有怎样的特点?反衬出苏轼怎 样的心境? l_ ’ _ - .样,有一种遗弃 明确:歌声凄婉,传达出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尘世,得道成仙的 感觉,逍遥自在, 无所牵挂,内心澄 箫声相和,悲情浓郁。箫声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加强了这种 愁绪。“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是使 动用法,反映出歌声与箫声传达的悲伤情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 性,连那些最不易打动的都被打动了,可见“美 ’郁结在,£ 是 ≯ 明。苏轼眼前的夜 景使他获得暂时 多么深多么浓。羡“美 ’,悲情满怀。 (2)苏轼羡“英雄”不已。 ‘ 、~ ‘ 的超脱。眼前的美 景和沉浸其中的感 觉足以让人欣羡不 感受:仅此一“羡”也许还好受些。偏偏这时候,自然而然 又想起写明月的诗句,偏偏这诗句又是曹操的。’苏轼心中的曹 』 。 。.2 16 操是奸雄还是英雄?请朗读“月明星稀……而今安在哉!” 明确:苏轼在这里通过引用曹操诗句和一组短句展示出曹 体会:苏轼从自然水月中体悟到什么? 明确: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在于从“不变”的角度看 事物。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世间万物都不会有变化,世间 操的雄才武略,写出了曹操的才气与霸气。苏轼更多地是褒扬 曹操,把他写成十足的英雄。 思考:除了写曹操之外,还写了周瑜,有什么用意? 明确: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写到这位英雄形 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英勇盖世,周瑜更胜一筹。历史英雄 一万物都将永远存在。从“变”的角度看事物,世间万物没有一刻 不是变化的。看事物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征就不一样;看 事物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就不~样。思维方式自然会影响到人 的情绪的变化。在苏轼看来,原来的悲伤和痛苦都源于自己没 有从正确的角度看事物,所以才会觉得美人迟暮,英雄不在, 人生短暂。 个强一个,一个叉一个出现在苏轼的记忆中。 讨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想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表面看,苏轼想表达的是美人迟暮,时过境迁, 英雄不在,他追怀英雄。按常理,应该是前有古人,后有来 思考:苏轼说:“而又何羡乎!,I这是他参透处世生存哲理 后的感慨。不需要“羡”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呢?朗读“且夫天 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明确:(1)取该取的,自然获得,不强求。 (2)“无禁”“无竭”,随心而得,不逾己。“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中,“无禁”是没有人禁止的意思。充分体现了苏轼不 “羡”之后获得的精神超脱和旷达。 (3)精神超脱后的物质满足。逍遥自在,活在当下。 讨论:苏轼从“悲”到“喜”,给了我,fiNl ̄些启发? 明确:人生肯定会遭遇各种痛苦。我们没有必要害怕遭遇 者。古伟人不在,今伟人当接替。苏轼再想想自己的境况,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两相对比,羡英雄, 徒增伤悲。 (3)苏轼羡“自然”无穷。 思考:苏轼进一步把自己与天地宇宙相比较,内, 之会如何? 明确:作者哀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宇宙之无穷。他多么 希望自己能得道升仙,与日月同在,达到永恒,而实际上他获得 的只是一种暂时的感觉,因此内心难免更加悲苦。 小结:苏轼不能放下的东西太多,从政治理想到英雄美名 的痛苦,怕的是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平庸之人的“庸俗”在 于,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置牢笼。文人雅士们的“高明”在于他 们处于人生低谷时不断为自己设置牢笼,又不断地从牢笼中走 出。他们从自己设置的牢笼中走出来的每一次,实际上就是~ 再到永恒的价值追求,他内心悲情层层郁结。此时,我们看到 的是一个满怀悲怆的苏子形象。 4.体悟苏轼参透的生存哲理。 思考:苏轼内心悲愁层层郁结,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 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走出了自己。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启迪呢? 品读第四自然段。 明确:苏轼夜游赤壁,在苏轼眼中占据主体地位的赤壁 次涅檠,一次精神的洗礼与蜕变。 5.总结全文,体会课文给我们的启迪。 苏轼由“悲”到“喜”,他终于走出了自己。其实,认识往往 决定着心态。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渐入佳境。另外, 夜景是明月、江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自然无语,那是于无, .人;自然有语,那是于有心人。大自 然一方面让人生发哀怨,一方面又引导人走出困境,走出自我。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柳暗花明。苏轼,赏水月,迷离自 自然,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人,对照自然,就知道自己是怎样的 心境,就知道活出了怎样的昧道。有自然相比照,人也许会活得 更精彩。如果你有一份心境,你就知道自然在默默地告诉我们 什么。这就是感悟自然。 我;观水月,又走出自我。 6.作业:背诵《赤壁赋》全文,课外阅读《后赤壁赋》。圈 1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