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标准

来源:华佗健康网


1.目的: 保证康复医师、治疗师、理疗师、护理人员等按规范程式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与康复。

2.适用范围: 康复医学科。

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由于创伤、劳损、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本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和体力劳动者多见。

4. 职责: 保证在治疗及康复上达到质和量的标准。 5. 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

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

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偶有二便失控或/和鞍去麻痹。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

旁侧型: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跟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床表现为

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患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外侧,临床表现为

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健侧突起,健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侧,临床表现为严重

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受限,多无侧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中央型: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神经根及马

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重而另一侧较轻。

.中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范围较大,主要表

现为广泛瘫痪及鞍区感觉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并无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康复评定 疼痛评定

可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在纸上或尺上划一

10cm的直线,按毫米画格,直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极痛。让病人目测后在直线上用手指指出某点,表示其疼痛程度。

功能障碍评定

关节活动度评定(见表单1.) 徒手肌力评定:

.检查前准备:

.1.向受检者说明徒手肌力评定的意义及步骤,取得受检者配合; .2.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比较两侧肌肉形态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

两侧肢体的围度;

.3.确定与被检查部位相关的关节被动活动度,以该范围作为全关节

活动范围,用于衡量肌力大小;

.4.正确选择并摆放受检者体位,将被检查肢体摆放于抗重力位,有

效固定身体近端。

.检查时:

.1.向受检者解释并示范检查动作,可通过被动活动引导受检者完成

一次检查动作;

.2.发出口令嘱受检者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观察受检者

的动作,必要时触诊被检查肌肉;

.3.如果受检者能够完成抗重力位全关节范围活动,可进一步进行抗

阻运动,将阻力施加于肢体远端,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动作;

.4.如果受检者无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动,则须将被检查部位摆放于非

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粉等方法减少接触面摩擦,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

.检查后:记录徒手肌力等级、检查日期,并评估受检者表现。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目的与原则

.急性期

.1.休息与制动,防止椎间盘继续突出。 .2.消除神经根压迫因素,促进椎间盘回纳。 .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4.消除局部炎症及水肿解除疼痛。 .5.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

.缓解期

.1.松解粘连,消除疼痛。

.2.增强腰背肌肌力与耐力,恢复腰椎稳定性。 .3.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康复治疗的方法

.卧硬床:仰卧屈髋膝各90度以减轻腰椎间盘压力。卧床期间,患

者要做些其他的运动,如屈伸四肢、深呼吸等以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下床板运动时要用腰围以支持和制动,活动量和强度要循序渐进。

.牵引

.1.目的: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内径,改善和恢复腰椎骨关节解

剖关系,使后韧带紧张,起到向前推压椎间盘作用。

.2.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或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膨

出而未完全破裂,侧隐窝狭窄程度不超过原2/3,椎间盘突出挤压椎管未超过原容积1/2或椎管前后径不小于、左右径不小于,突出之椎间盘钙化的位置不位于侧隐窝,无明显骨质疏松或增生搭桥、滑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

.3.禁忌症: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有鞍区麻木、二便失禁者;腰椎

间盘突出有明显神经损伤,如下肢肌力减弱、垂足、拇趾背伸或足跖屈肌力消失;椎间盘突出使椎管狭窄或并椎管骨性狭窄,椎管前后径小于、左右径小于,行走不超过500米者;破裂型椎间盘突出使侧隐窝完全消失、椎管容积小于原1/2或前后径小于、左右径小于,破裂型碎片游离于椎管造成压迫,外侧型(神

经根孔型)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根孔,突出之椎间盘于侧隐窝处钙化并使之狭窄而经保守治疗3周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无明显诱因复发者。

.4.牵引方法: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

牵引。

..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

引。

.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

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

60%~80%,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快速牵引: 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该牵引力

在0~3000N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

.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

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

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

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

过程。

.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

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5.注意事项

..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

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如果牵引一周无效,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

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

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

牵引。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

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推拿

.1.适应症:一般首次发作,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或症状

和体征较轻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2.禁忌症 :突出物较大,突出物与神经根严重粘连,椎管严重狭窄、腰椎滑脱、侧隐窝狭窄,以及脊椎肿瘤或有其他脊椎骨质病变者不宜进行推拿。

.3.推拿方法: ..放松手法:

腰痛及坐骨神经痛者:

揉腰部,滚臀部、滚大腿后侧,滚小腿后侧,滚大腿外侧,滚小腿外侧,指拨委中

穴,指揉阳陵泉、拿承山,点按解溪、丘

虚。

腰痛及股神经痛者:

滚腰部,滚大腿内侧面,滚小腿内侧面,滚大腿前面,指揉血海穴,指揉阴陵泉。

..复位手法:

.侧卧斜扳法:医者立于患侧,患者面向医者侧卧,头

后仰,健侧肢体伸直在下,患侧屈曲在上;健侧肩伸直外展90度,患侧前臂屈曲置胁部。医者以患者头侧肘关节压患者剑峰内侧,另一肘关节压患者髂后上棘,同时以该手拇指顶住病变部位相应棘突,双肘对抗用力,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指下感知为准,复位完毕。以手轻抚复位处,缓慢帮助患者卧平,轻摇患侧下肢并做屈伸运动数次,令患者平卧10余分钟,结束治疗。

.坐式旋转复位法:患者骑坐于长凳上,医者坐于棘突

旋转侧,以对着脊柱侧手拇指抵住旋

转棘突,另手从患者远侧腋下绕过扶患者近侧肩,令患者略弯腰下俯低头,扳肩旋转腰椎,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扶棘突手感觉复位为度,复位完毕。

..注意事项:

.低枕仰卧硬板床3~4周。 .起立可用腰围固定。 .局部注意防寒保暖。

.慢性期应卧硬板床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

工作生活者,可手术治疗。

.避免长期久坐久立及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咳嗽或喷嚏,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消除炎症、改善症状,常用的药物

有如下几种。

.1.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较常用

消炎镇痛药,主要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 的合成和释放。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明 显。近年来出现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 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2. 肌肉松弛剂:松解局部肌肉组织以

达到

消炎镇痛的作用。

.3. 辅助性镇痛药:包括抗抑郁药、抗

痉挛

药、抗惊厥药等,这类药物与NSAIDs合 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

.4. 麻醉性镇痛药:多用于缓解急性疼

痛,

一般不作为首选。 .5. 中医中药:许多中药在消炎镇痛方

面都

有一定的疗效。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脊神经根袖 处水肿较为明显,这不仅是引起剧烈 疼 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可由此引起 继发性蛛网膜粘连。为了消除局部的反 应性水肿,可静脉滴注类固醇类药物, 服服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静脉加压滴 注甘露醇等脱水剂

.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的作用有镇痛、消

炎、

兴奋神经肌肉和松解粘连等作用。短波、 超短波疗法:在起病的初期,为了改善 患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可能产生的渗出、 水肿等炎性反应,减轻因压迫或刺激神 经根而引起的疼痛

.注射疗法 常用骶裂孔注射阻滞疗法,

即将

药液经骶裂孔注射至硬膜外腔,药液在 椎管内上行至患部神经根处,以减轻局

部炎症、粘连。一般多采用皮质类固醇 药液,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适用于 疼痛明显,且一般治疗效果不佳者。

局部区域性封闭:可分浅部和深部封闭: 封闭范围包括腰背筋膜、腰肌起止点及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一般要求结合压 痛点及精确的解剖部位进行。

.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的作用有维持患

者的

正常脊柱形态,提高腰背肌力量,增强 椎体周围韧带弹性等。 .1. 急性期 1周以内,以卧床休息为主,

以适当垫高下肢以减轻脊柱应力。 .2. 缓解期 逐步开始腰腹肌训练,注意

避免

腰椎过度屈曲或过伸。每日2~3组,每 组10~15次,每次持续5~10秒。

疼痛缓解后即可开始侧重增加腰背肌功 能的锻炼,均在硬板床上进行。早期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方法有:

..直腿抬高法:仰卧位,双手压于臀下,慢慢抬起

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坚持10~15秒,然后反复,可有效地防止神经根粘连;

..五点支撑法:平卧,用头、双肘、双脚五点支撑,

将臀部撑起,抬到最高位; ..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

桥状;

.三点支撑法:平卧,用头、双脚三点支撑,将臀

背部撑起,臀部尽量抬高(颈椎病变病人除外);

.飞燕式法:俯卧,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

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以上锻炼均每日3~4次,每次15~20

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痊愈后应坚持半年以上。在病症没有发作的时候,活动不受限制,但一定要先热身,多做准备活动,运动中要正确用腰。在各种健身方式中,不用负重的游泳最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 疗效评价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

上。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预后及防止复发的对策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一般较好,很少留有后遗症。不过防止该病的复

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般有如下对策: 姿势不可忽视

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姿势所导致。最初

的表现只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局部的过度受力,时间久了会造成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称姿势性腰痛,而腰椎间盘突出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积累的结果。

既然姿势性问题是病因,那么无论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

的康复,矫正姿势都是不可或缺的,合理的姿势是康复运动的基础和前提。否则,病因的问题不解决,只能是反复发作,恶性循环,越来越重。

人的姿势是一个力学整体,重心的作用至关重要。大家可以自我感觉一下:

以最挺拔的姿势站立,重心一定是位于脚跟部位;而弯腰驼背时,重心一定会前移。从足部解剖结构而言,粗大坚实的足跟是最适合承重的部位,也是人类特有的,进化的标志。这都是科学界的共识,那么如何让人体重心后移,就是矫正姿势的核心和原则。

倒走效果较好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期的保守治疗方法,目前公认效果较好的是倒走。其根本,就是作为反向运动,能有效强制人体重心后移,从而矫正姿势。同时,也就容易解释,为什么高跟鞋会导致和加重腰痛症状,因为它的作用是强制人体重心前移。

从人体力学角度讲,鞋对于人,就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地基前倾,重心必然前移,脊柱的弯曲加大,高跟鞋被称为腰椎杀手道理也就在于此。所以,大夫们都会告诫椎间盘突出患者不宜穿高跟鞋,患者也都加以注意。 收腹很有必要

收腹可以调节腹部肌肉与腰骶部肌肉的肌力平衡,有利于纠正骶椎低头的毛病,减低椎间盘后缘的压力。如是腹肌松弛的产妇或大胖子,最好带腰围固定一段时间,我科从患者接受治疗就主张患者带腰围,

效果很好。

矫正贵在坚持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姿势矫正,除了可行的方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

坚持。为了便于坚持,可以选用鞋底为前高后低的矫形鞋,也叫负跟鞋。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就等于把强制重心后移的姿势矫正,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可作为倒走的替代,更安全,更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

6.流程() 7.表单

1、下肢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关节 运动 受检体位

测角计放置方法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正常值

仰卧或侧卧,对股骨大转子 与身体纵与股骨纵0~125° 侧下肢伸直

轴平行 同上

轴平行 同上

0~15°

伸 侧卧,被测下肢同上 在 上

内收 仰卧 外展

髂前上棘 左右髂前髂前上棘各0~45° 上棘连线至髌骨中的垂直线 心的连线

内旋 仰卧,两小腿于髌骨下端 外旋 床

缘外下垂

屈 伸

与地面垂与胫骨纵各0~45° 直

轴平行

俯卧、侧卧或坐膝关节或腓骨与股骨纵与胫骨纵屈:0~150° 在 椅子边缘

小头

轴平行

轴平行

伸:0°

踝 背屈 仰卧,踝处于中腓骨纵轴线与 与腓骨纵与第五跖背屈:0~跖屈 立

足外缘交叉处 轴平行

骨纵轴平20° 行

跖屈:0~45°

内翻 俯卧,足位于床踝后方两踝中 小腿后纵轴心与足内翻0~35°

外翻 缘

2、脊柱活动度的评定 关节 运动 受检体位

坐或立位,

点 轴 跟中点连外翻 0~线

25°

测角计放置方法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正常值

前屈

肩峰

在侧方测量

同上

平行前额面头顶与耳孔

0~60°

中心线 连线 同上

同上

0~50°

后伸 同上 颈部

左旋 坐或仰卧,

头顶后方

右旋 于头顶测量

头顶中心矢鼻梁与枕骨各0~状面

结节的连线 70°

第7颈椎与头顶中心与

左侧屈 坐或立位,各0~

第7颈椎棘突第 5腰椎棘第7颈椎棘突

右侧屈 于后方测量 50°

突的连线 的连线

通过第5腰第7颈椎与第

前屈 坐位或立位 第5腰椎棘突椎棘突的垂 5腰椎棘突连0~45°

线

后伸 同上 胸腰 左旋 坐位,臀部

右旋 固定

同上

同上 双侧髂棘上

线 同上

0~30°

双侧肩峰连

头顶部中点 缘连线的平0~40°

线的平行线

行线

两侧髂嵴连第7颈椎与第

左侧屈 各0~

坐位或立位 第5腰椎棘突线中点的垂 5腰椎棘突连

右侧屈 50°

线 线

8.参考文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