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佛养心与以道养生

来源:华佗健康网


以佛养心

佛教是超脱的智慧,是看破尘俗的智慧,我们可以选用七句话来概括佛教的内容。

第一句是:“一切皆为虚幻。”佛教认为,人可以感知的东西都是假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坐在菩提树底下苦思冥想,思考了很长时间后豁然开朗。他在想什么呢?在想人苦难的根源是什么,人怎么能够解决苦难。最后他发现,人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从空间上来说都是渺小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暂时的。这和庄子的学说有点相似,比如说寿命,《庄子·逍遥游》里讲,有的人活八百年,有种树活上千年,长不长?的确长。但也有动物朝生暮死,也有花朵朝开暮落,短不短?的确短。但是同样都有结束的时候,最终都归于寂灭。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无论多么漂亮的女子,多么有才情的公子,多么强的权势,多么富足的荣华,最后哗啦啦全完了。《桃花扇》最后也是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当年辉煌之时,宾客满座,胜友如云,到最后都会消失殆尽。所以,人的一生活一百多岁也好,活几十岁也好,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佛教正是看到了眼前拥有的是虚幻的,任何外在的名利、富贵、美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可能拥有吗?前半生拥有的东西后半生可能拥有吗?不一定。世上没有不变的幸福,也没有消失不了的痛苦。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何必执着于那些与自身无关的名利、富贵、财货,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有非分之思,不要过分贪婪那些乱七八糟的虚妄之事。

第二句是:“人生是无边的苦难。”佛教把人生看透了,把人世看穿了。人生在世都是因果报应,现在做好事将来是好的报应,现在做坏事将来是坏的报应,这辈子的苦难是因为上一辈子没做好事,现在不做好事下一辈子会跟着受累,这辈子做好事下辈子就享福。对今生来讲,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一生都是避不

开的痛苦。这样一来,佛教一下子就把人生看破了:既然人生是虚幻的,努力也没有方法改变,人生注定是不停的痛苦,所以何必改变?既然没有必要改变,又无法改变,那怎么办呢?就要看穿人生,看破人生,看透人生。《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不断超越困难、克服困难,才能取到真经。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克服了八十一难,无非是完成了一个轮回。唐僧本来就是金禅子,是十世修行的高僧,最终回归佛门。他那三个徒弟,对他们来说克服这些困难或不克服这些困难,都不影响他的生死寿夭,克服了困难,无非是消除罪孽,遁入佛门,也是以修炼来完成轮回。既然如此,就要看淡困难、看破虚幻、珍惜眼前的幸福快乐。

第三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颜色的“色”、女色的“色”,它是指所有的景象、所有的幻象,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吃到的、闻到的所有,而这些,都是暂时存在的,他们的美丽也是虚幻的,都是心里面生出来的。所有的期望都是心生的,空是所有形象的本原。我们觉得这东西贵重,那是心里面觉得它贵重;我们觉得这个东西不贵重,那是我们心里面没有看到它的价值,所以,境由心生,心生万象。我们举例子,商朝的货币是贝壳,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像指甲盖那么大的贝壳。商朝人在中间钻一个眼,拿着当钱花,我们去殷墟的墓里面看,一堆一堆的陪葬品都是贝壳。那个时候的人拿贝壳当钱币,就是因为在当时,老百姓认为贝壳是比较珍贵的东西,而现在的人又认为不珍贵了;而我们现在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再过几十年那些人看来就不贵重了。钱币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万物呢。有时候我们无限地争夺,储蓄为了所谓的富足,其实钱啊,只有自己花了才是自己的钱,存起来不是自己的钱,这样,钱才能发挥它的效用,为我服务。佛教告诉我们的就是:只有心境超脱,才会放下许多羁绊,不受尘俗的诱惑,行到无为品自高。

第四句:“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一朵鲜花就是整个世界,任何人都是如来。佛心迷时,和老百姓没有区别,顿悟时,人人也就成了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当没有想透世界时,佛和老百姓一样。当想明白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佛一样。我们去佛

寺里参观时就会发现,佛最大的特征是什么?他们都是面带微笑,目光微垂,笑看芸芸众生。在佛教的教义中,佛是高于普通老百姓的,他在上面面带微笑地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一丁点东西大家去哄抢,为了一丁点的利益大家去争夺,都是没有想明白那些东西和利益只是身外之物。要是想清楚、想明白,我们就会善待自己,不空去耗神费力。所以,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无论我们是一朵花,还是一片花丛;是一滴水,还是一片汪洋,只要能体认出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苦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我们就精通了佛理,我们就是佛。有时候拜佛的时候,求佛给我们什么东西,其实不明白,我们期望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能永远拥有。爱情可以永远拥有吗?财富可以永远拥有吗?不一定,佛是把我们奢求的一切看穿了,所以总是微笑面对大家的天真和固执。我们要懂得,学佛应从心中求,要让自己心定,心止,才能从容,便能淡定。拥有一棵树木,也能欣赏生机勃勃、花开花落;拥有整篇森林,同样能心止如水、精神空灵。

第五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认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静其意,是诸佛教。”人生是痛苦的,人不要执迷于幻象,更不要执迷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回过头来想清楚人生的虚妄,想清楚人生的苦难,就不要再去做恶事,要做善事。要让自己的心智真正的宁静下来,这样的话,就能够掌握人生的真谛。

第六句:“六根清净。”哪六根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这六个方面要自守其静,保持清静,不要受外在的污染。作为正常的人,我们的眼睛喜欢看各种美色,耳朵喜欢听好的音乐,鼻子喜欢闻好的气味,舌头喜欢吃甘美的食品,身体喜欢随心所欲,意念也常常随外在的各种诱惑而波动。所以,要想真正地摆脱痛苦,就要守住自己的本性,不要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眼中只有真实与空灵,待人接物,不会因为对方的穷贱富贵,而引起心里的波动;也不会因为对方的美丽丑陋,而心生区别。只有这样,才是达到了修行的高度,真正的体会到淡定、从容,从而进入到没有痛苦、没有伤感、没有兴奋、也没有失望的境界。

最后一句:“以戒为实。”“戒”,就是戒律的戒。心境开阔平和之人,做事必有原则。佛教讲六戒、八戒,讲的就是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行为坦坦荡荡,内心就会少受折磨。只有把自己的心境完全的打开,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佛教养心,是让我们通过思考、通过修炼、通过顿悟,明白万事万物不过是眼前虚幻的存在,人生在世,不过是一过客,终会得到幸福,也终会失去痛苦。换一种想法,就明白了人生那么多苦难、那么多无奈,要改变的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想通了,就会发现,世界其实已经改变了。

以道养生

道家追求超越。“越”,就是说比一般社会层面上站得高一些。孔子评判人,是看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孟子、荀子都是看是性善还是性恶,这都是从品德的角度来衡量人。道家不屑于这么看。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与天一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同生于道,道什么样呢?看不见,摸不着,就是一种浑浑沌沌的一种状态。道法自然,人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天性了。人性应该学习天性,人性之中还分什么善恶,其提倡的是要保全自己的天性。

什么是天性呢?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逍遥洒脱。在老子、庄子看来,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受累的,真正要想保持自己的性情,最好超越现实。因此,道家提出要退守、要沉默、要虚空、要安静。儒家讲“智者乐水”,智慧的人像水一样,遇到障碍聚集,顺势就流走,放在什么容器里就形成什么样的形状。道家也认为“上善若水”,但肯定水的时候不是看到水的变化多端,而是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万物都离不开水,水滋养万物但不去争功。儒家看到水的变化和智慧,道家看到是水的德行和深沉。

儒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道家却认为人应往低处走,像水一样。这就是道家的退守之道,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要轻易去改变别人,不要轻易去改变世界,天下万物自有存在的道理。人生下来像赤子一样,非常单纯,天性纯真。为何后来变得那么复杂?在于后天教育,因此要顺应自然,不是你想把孩子变成啥样就会啥样。道家认为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要轻易扰乱百姓的生活,今天让他们修梯田,明天让他们退耕还林,会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国君、政府无为,让天下的老百姓像禾苗一样自然而然成长,这就是道家的治国之道。

道家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事情做过了就是失误,儒家认为培养人就能改变社会。道家说不一定,培养人不一定能改变社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失去一个东西;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也是得到了一个东西。因此,不要过分的强调是得还是失。人的德行也是如此,培养了伦理意识,就强调远近关系,失去了纯真性情。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委曲的事物容易保全,弯曲的东西能够直立,低洼的地方才能装满,破旧了才能更新,少欲就能多得,多思就会迷惑。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优点是看得非常的客观,缺点是有时候就有无所谓的想法:反正这个事福也罢,祸也罢,就这样子。

对于理想,儒家比道家积极;对于社会,道家比儒家看得准,儒家看到的都是社会阳光灿烂的一面,道家看到的则是社会中相对灰暗的一面。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偷一个东西的人被杀了,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第五十七章)治理国家靠推行光明正大的事情,但用兵要用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这就是奇。老子还说:“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真正正直的人和事,看起来像是弯弯曲曲的样子。树要参天,发芽要曲。真正的正直,不是鲁莽地争执,而是忍辱负重地守正道。真正巧的人看起来笨笨的,实际上智慧是在

心中;反倒有些人的聪明是写在脸上的,这只是小聪明。真正会说话的人话非常少,反倒不会说话的人整天唠唠叨叨。老子在几千年前,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世事洞晓呀。他还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真实的话听起来不美,美的话听起来不真实。一个人说实话的时候听起来很刺耳,批评的话、实事求是帮人分析的话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华美。现在这社会,找表扬容易,找批评难,因为批评别人是要冒险的。因此,我们习惯说美言,而宁肯少说信言。可以说,道家看社会,不仅冷静如老子,而且冷眼如庄子。这与儒家热眼热望,含情脉脉地看,正好相反。

道家虽充满智慧,但总体上来说,他们是反对智慧的,认为社会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夺、这么多的罪恶、这么多的杀戮,原因就是智慧创造了财富,有了财富大家都开始抢夺,都想要好的东西。因此,老子说要“绝圣弃智”,就是不要有这么多花俏的智慧。他一方面反对这些智慧所带来的罪恶,另一方面却强调人要讲智慧。说:“知人者智,自知则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但能够了解自己的人,简直就是神明。一个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最无法超越的也是自己,我们了解自己是非常难的,道家认为道家如果认识别人、改变社会就更难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圣人不要去骚扰别人的事,要顺其自然;不要用语言去教育别人,而是要让他体悟达道,顺应自然。

正因为道家看问题境界的比常人高,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对社会的关注又少,后来的道家慢慢的开始远离现实,更关注自我的修炼和调养。战国时期,庄子注重的是精神的超越,杨朱强调的是肉体的保全,列子追求成为神仙。这些思想后来进入到道教中,成为道教基本的理论体系。

道教和道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顺应自然的,认为人的生死祸福都是自然运行的结果,人应该顺应而不应该改变;而以杨朱、列子为代表的道家,却试图通过

养生、全形延长生命,羽化成仙。后来的道教正是在杨朱、列子的思想上继续发展,建立起了一套养生理论体系。

这套养生理论是以丹道理论为基础的,包括外丹学说和内丹学说。外丹就是用各种矿石炼制成所谓的金丹,配以服食之法,来保养身体,延长寿命。内丹学说是一种调养身心,性命双修的理论,要求修炼者先要修德养性。然后配合以调息、行气之法,以身体为炉,以精气神为药,在体内形成金丹,以全养性命。

内丹学说形成很早,《庄子》的“坐忘”、“心斋”,实际上就是心境的修炼。屈原的《远游》说:“入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已经有了调息的记载。调息就是通过调整呼吸来行气。后经过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司马承祯《坐忘论》等阐述,内丹学说逐渐完善起来,成为中国气功理论的基础。

内丹学说以精气神为三宝,认为整个人是由精气神组成的。先天的叫元精,至清至精,如赤子;后天是浊精,由欲念而产生。人要长生,需保持元精不散不浊,真正摒弃后天欲念导致的浊经,怎么办呢?要归于“虚之极,静之笃”,要保持很虚无的状态,把自我忘掉,这时,一要自然,把自己化到自然之中,清静无为,不要多想,闭目养神,做到人与天地同体。二要自如,让自己彻底放松,仿佛天地万物与我为一。这样就能抵制外在的诱惑,做到至清至纯。

道教认为,气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不是用肺呼吸的,后天的气是用肺呼吸的。小孩在孕育之中不用肺呼吸,这就是所谓的先天之气。先天之气浑然一体,可以滋养元精。神也是分先天神明和后天认识的,神藏于心,气藏于肺,精于丹田。道家认为先天的神明可以不通过眼睛观察,不通过耳朵谛听,神是好清喜静。因此,内丹就是练气化精,炼精化神,炼神还虚,洞识天地万物之玄理,达到“一纪飞升”,从而延寿长生。

这种修炼具体有这样几个步骤。第一个阶段是筑基守中。先排除杂念,把眼睛、耳朵、口、鼻这四门闭住,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心观自然,完全靠心灵来观察万物,可以止住恶念、欲念。然后开始调息凝神,深呼吸,让意存丹田。筑基以静坐为主,采用集神法。什么是集神法呢?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开始叩自己的牙齿,叩七到十四次,一边叩一边守,不要太响,也不要太轻,做到“不荡不滞,勿忘勿助”,勿忘就是不要走神,勿助就是靠自己去集中精力。

第二个阶段是炼精化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耗精神,有太多的东西来耗气息,道士常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修炼精气神。先静坐,静坐以后开始调息,让精气神逐渐起来,行气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个穴位,使这三关开通,就可以练小周天了。按照道教的说法,子时元气上升,开始采药归炉,遥想天地之灵气,使万物的精华全部通过头顶,通过周身穴位吸入到身体之内,再通过经络汇集到丹田。不断修炼,使之凝成一个丹,这是炼精化炁的阶段。

在练气过程中,讲究采药之时,水源至清,心意至纯,气通用文火,静坐调息,回光内视或内观。文火就是缓缓把气吸纳进来并使它沉下去,让吸纳的东西沉入丹田。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回光内视的现象,就是感觉自己能够透视自己的五脏六腑,能够看见气在丹田里凝结,身体哪个地方有病也可以看到,可以用气去治它,或者用丹去救它。

第三个阶段是炼气化神。就是把所炼就的精,所采集的气运行到身体各处,滋养身体,健壮体魄,涵育气质。道教典籍描述说这时有六通之验: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无漏通、他境通、他心通。修炼讲究法财侣地。法财,是要有资金进行保障,穷人不行,得干活,古代炼丹的人要么是富人,要么就找富人,找皇帝支持。侣地,是要有一个很清静的地方,最忌讳惊惧,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道教的内丹修炼,常人很难完成。要百日筑基,先静坐一百天;炼精化气,运行小周天,要十月养胎;炼气化神,是把修炼的丹回来滋养身体,要三年哺乳;练神还虚,达到练虚合道,要九年面壁。我们想想可以,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能力做到,所以既不能长生,也不能成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