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 要: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性网络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这种工具来沟通情感、分享信息以及扩大交际,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社交网站在贵阳医学院学生中的传播情况为例,阐述在社交网络的背景下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探讨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指导精神,同时,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的拓展与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因此,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交网络及其特点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性网络服务,是继邮件、论坛、聊天室、博
客等网络服务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兴服务应用。社交网站以用户为结点,以信任相连接,织成一张扁平式的网络。这种扁平化网络架构,使得每个结点(用户)都是信息的创造者收集者传播者和接受者[1]。具有开放性的平台、真实性强、以用户为中心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这种工具来获取信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在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如网络购物、游戏、视频等服务纷纷引入社交元素以促进发展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以贵阳医学院为例 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使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在在贵阳医学院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进行。问卷内容包含是否式、填空式等题目,有网络使用情况、网恋、网络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等调查指标,还针对个别进行了深度访谈。此次调查共发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为98.0%。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为98.37%。
通过对收回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基本情况 1.人际交往
大学具有半社会性,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必修能力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在SNS中的前3种主要行为是:“与好友聊天”、“查看好友近况”和“访问好友个人页面”,分别占到51.6%、49.7%和47.4%。与白领群体多利用SNS展开工作不同,大学生在SNS中的交往动机更为单纯,更多倾向于情感沟通和联络,符合“人在青年时期渴望被理解”的特点 2.展现自我
SNS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个人页面,允许用户发布状态,记录生活点滴,上传照片、音视频和文件等,同时具备留言和评论等功能。当代大学生重视个性、善于展现自我,SNS成为满足其宣泄情感、表达利益诉求,并期望获得群体认同感的理想场所。仅次于人际交往,“发表日志”、“参与好友话题”和“张贴照片视频”分别占到大学生SNS使用行为的44.5%、41.1%和38.1% 3.信息共享
作为SNS主要用户群体的大学生,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加上好友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SNS中的信息传播和分享方式呈现“小众化”。由于传播者
与接受者地位完全平等,用户能够方便地以互动形式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因此SNS成为大学生收集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4.游戏娱乐
游戏娱乐是SNS的主要特色之一,简单、互动及融入现实的特点使其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调查表明,游戏娱乐占大学生SNS行为的34.6%
二、社交网络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疏导及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挑战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探求网络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便成为思政工作者教育家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2]
1.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容易与现实脱节
SNS 社交网站尽管模拟了现实社交的情景,但终究不能取代现实社交。网上的交际互动再完美、再理想,也无法全部还原真实交往的多元复杂性。实践证实,过度沉溺于社交网站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无形中也会加剧现实中人际关系疏远的状态[3]。如果只是沉溺于网上的好友群,而不在现实中开发新的交际空间,会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网络社区,走不出虚拟空间,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自己现实的交际能力,导致和身边朋友关系的恶化,甚至引发交际障碍,容易产生
心理失衡。
2.沉溺虚幻网络,易滋生投机心理
SNS 社交网站为加强交际联系而普遍设置了很多游戏功能,吸引了万千用户的参与。在网上,用户可以购买豪宅、名车、可以拥有自己的花园、鱼塘、餐厅,还可以恶作剧一下,偷摘别人农场种的蔬菜,抢占别人的车位。这一切满足了用户的虚荣心,给予了用户现实中无法获取的成就体验,也在娱乐中拉近了与好友的关系。虽然这些游戏具有很强的情绪转移功能,通过一些简单的鼠标操作和愉快的交流互动,就能达到舒缓压力、宣泄感情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成就感。但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是在现实中没办法轻易实现的网络体验而已。对于很多学生族而言,长此迷恋这些游戏势必影响学业,甚至产生不正当的道德价值观滋生不劳而获和投机心理 3.沉浸在小群体“亚文化”圈,易受不良文化思想干扰。
SNS 社交网站赋予了用户自主选择好友的权限,满足了用户以自我为核心搭建社交平台的意愿。在大学生自己认可的好友圈内,大家相互之间分享信息,制造话题,形成所谓“亚文化”圈[4]。这样的文化形态既能兼收并蓄,包容不同思想,又能抹杀个人意志,将好友集体捆绑在无意义的话题之上,造成思想封闭,对外隔离。尽管SNS 社交网站强调实名制注册,立足于现实社交。但作为一种虚拟网络社交平
台,还是与现实有一定差异,如若沉溺其中,依然会滋生网瘾,出现人格障碍,甚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引发道德危机。所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加强对高校社交网站的引导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三、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1.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贴近大学生网络社交 高校辅导员可以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进行创新,即可以在网上跟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打破传统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5]。同时从优秀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中培养中坚力量,让他们在学生比较热衷的贴吧、论坛、网站等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网上舆论,全面、准确地收集网络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2.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血脉,是弘扬校园人文精神,提升校园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开拓创新的个性平台,还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提供正确导向,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建设和自身学习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大学校园整体实力发展[6]。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现实世界开
展有效的人际交往,避免在网络虚拟的交往中迷失和沉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良好的作用。 3.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调试
网络是大学生压力和不良情绪宣泄的良好的途径。网络匿名性特点不仅能使大学生将受现实社会影响和约束的情感表达出来,还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认可的人提供了恢复人际交往自信的渠道,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提供心理援助,对人际关系进行调适。通过网络心理障碍的疏导和干预,能大大的减少网络对大学生交往的负面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4.加强网络社交工具的校园化
网络社交工具是学校网络思政建设的新平台,和校园网一起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重要平台。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社交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介入和疏导。应成立以班级、系、专业或年级为主体的 QQ 群、飞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网主页,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盖班级、专业或年级全体同学,及时更新和发布学生需求的教学、学习、就业、社交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优势,使之和校园网一同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的主渠道 [7]。通过校园网和校园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人际交往的
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杜绝其他平台产生的不良信息,营造校园网络的文明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娜、盛斌、贾婉莹.SNS网络文化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97-99
[3]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5]孟芸.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0(11)
[6]王轶.校园SNS网站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东南传播,2008(5)
[7]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