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来源:华佗健康网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5.2 操作要点

5.2.1 施工准备

1 当压桩场地距周边建筑物较近,或距道路及地下管线较近时,可在桩基施工区域与管线之间开挖沟宽和沟深1.5m~2.0m左右的防挤沟,保护建筑、管线及道路。

2 如果压桩场地存在大面积较厚饱和软土,压桩机无法行走或行走影响成桩质量时,可以用中粗砂置换1.5m~2.5m厚饱和软土,既利于下部饱和软土固结,又便于压桩机械行走移位,防止因挤土效应致使管桩偏倾及断桩。

3 做好现场三通一平工作,及时清除地下障碍物和处理架空线路。场地应平整、坚实,地面高低不平度应小于300mm,电压必须达到110KV,以满足机械施工的需要。

4 管桩进场时,应根据现场施工要求,进行合理吊装、堆放。

5 管桩进场必须有厂方提供的产品合格证,运至现场后应进行外观检验。

6 压桩前根据设计施工图纸,对现场桩位轴线、标高进行测定,并经过检查办理复核签证手续;根据轴线定出的桩位点,用竹签或短钢筋打好定位桩,并采用白灰进行标识。

7 桩机必须按有关程序或说明书进行进场组装。压桩机的配重应平衡配置于平台上,并根据压桩力的大小进行合理配置。一般整机重量和所加配重重量的总和应大于压桩力的

1.1倍。而且,压力表需经国家计量检验部门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8 根据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施工前依据场地情况考虑配桩。

5.2.2 桩机调试就位

桩机行走就位后,调整桩机机架处于水平状态,使夹桩器钳口板与地面垂直,张开钳口夹具,以便吊插预应力管桩,此时注意二次放样。桩机横向移动最大距离为600mm/次,纵向移动最大距离为3000mm/次,一次回转最大角度为90。

5.2.3 试压桩(探桩)

工程施工前,应先进行试压桩,以确定压桩终压条件及桩长。

5.2.4 吊装定位

1 吊装时用索具绑住桩身上部L/5处,吊车顺起吊管桩,插入桩机夹具中,夹紧夹具。

2 夹桩器夹持力大小的控制十分关键。通过调整夹桩液压油缸的压力来获得合适的夹桩力(一般夹持力为压桩力的0.8倍)以避免因夹持力过大夹碎管桩或过小使夹桩器产生滑动。

5.2.5 静力压桩

1 桩就位后,必须用经纬仪检查两个正交方向的桩身垂直度,桩插入后,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L(L为桩长)。符合要求后方可压桩,施压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m/min。

2 压桩时,应使纵向(长船)步履着地,随时调整桩机水平,确保管桩垂直下沉;横向(短船)步履离地一般不宜超过300mm,避免发生断桩现象。

3 当压桩完成一个行程,需要重新调整夹具进行压桩时,应将压桩手柄回推,使压桩压力降至0-2MPa左右,再松开夹桩油缸。

4 压桩宜连续一次性将桩沉到设计标高,尽量缩短中间停顿时间,同一根桩的中间间歇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沉桩过程应有完整的记录。

5 沉桩过程中出现压桩力异常、桩身漂移、倾斜或桩身及桩顶破损,应查明原因,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6 合理确定压桩顺序:

1) 对于场地地层中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压桩;

2) 若持力层埋深或桩的人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

3) 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相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压;承台边缘的桩,待承台内其他桩压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压;有围护结构的深基坑中的静压管桩,宜先压桩后再做基坑的围护结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