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华佗健康网
总第 498 期Vol.498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大学(思政教研)2021 年 1 月Jan.2021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杨堃(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摘要:本研究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效性偏低、权威性不足、吸引力不足、创新性不足等问

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此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确保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育人体系

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 “互联 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文提出了科学规划思政教育工 作、应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思政教育宣传等对策,从而为高校思政教 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新常态;思政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04-0139-02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 快、创新性强、结构性先进的发展态势,快速的经济增长

也给整个就业市场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

宽泛的,主要涉及到现代人际伦理教育、生命伦理教育、技 术伦理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等,只有加强伦理教育,才能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弘扬,进而使整个社会的伦

的快速普及与应用,再加上市场经济国际化趋势的不断 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高校思

理环境保持和谐、健康。政教育工作则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全新

的发展态势,从而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身心健康,实现德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 问题分析(一) 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偏低在“互联网+”背景下,因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思政

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谋求新

的思路。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

一、“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 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 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要增

结构也因互联网的存在影响了其结构完善性,致使其采用的

教学方式过于固化,并由此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特点,这也 造成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忽视对大学生的品德培养,造成思政 教育工作所取得的实效性普遍偏低。而网络新媒体的应用,

则为思政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带来了契机,对于高校而言,

强互联网思维, 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做好高校思政工

则必须要抓住此契机,通过一系列新标准的制定来优化思政

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

教育工作叫(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不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 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伦理教育。首先,对于政治教育内容 来说,其涉及到政治理论、政治方向、政治信念和政治方法 等。因大学生还缺乏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没有较强的事物

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

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不平等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教育客体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主体,而同样教育主体也会因教

认知能力,其价值观与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这也使其极易

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蛊惑,因此,需要通过政治教育内

育客体的内容及知识而处于领先地位,这也造成思政教育者

的权威性受到影响,导致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客体难以产生

容来加以指导和引领,以使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回归正轨⑴。 认同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是思政教育的接受者,其思想是

最为活跃的,因此其对某些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因

其次,对于法制教育内容来说,该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全面了

解我国的社会法律体制,加深对法律本质的理解,以此增强

其在社会经验及认知方面的不足,无法做出较为理性、准确

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 律及相关规范。最后,是伦理教育内容,该部分内容是较为

的判断,这也造成大学生因不认同思政教育而导致其价值观 难以得到正确的培养。作者简介:杨堃(1981—)女,硕士,天津工业大学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139(三) 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在“互联网+”背景下,因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

的思政教育工作所取得的作用及成效变得越来越小,究其原

因在于,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过于陈

旧,从而削弱了思政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吸引力。在网

络新媒体环境中,已经不只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

思政教育,更需要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政教育宣传,通过二者

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吸收思政教育内容,高校 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思政教育宣传也能更好地符合大学生

的心理诉求。(四) 思政教育的创新性不足一直以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往往因教育思维

的封闭性而导致其创新性不足,这是因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互联网的应用使

人们的行为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则 显得过于保守,正是因为人们未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对思政

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造成了思政教育的变革受到了阻碍。三、“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问题的解决

对策(―)确保思政教育得到科学的规划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必

须要确保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大一新生而 言,需要将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之

中,这是因为大一新生虽然在高中便已经学习了思政教育课 程,但对思政教育知识的学习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所以需 要通过双课教学,也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来 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利用影像的方式来还原历史或论述相关

思政理论概念,以便于对思政教育内容做出更加形象而生动

的剖析,这样有助于改变教学方式的固有性与单一性,使思

政教育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二)通过打造网络平台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很多高校所打造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单 一,难以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应用优势。在“互联网+”背景

下,高校需要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资源,以便于将更

多思政教育及党政党风等内容进行动态化展示。此外还可在

网络平台设立专题栏目,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校园网实时了解 政事动态,在网络平台的栏目中还可以切换新闻或动态图片

等丰富的形式来投放思政教育内容131 o通过网络平台的打造

来进行思政教育,更能体现出思政教育服务的推动性与亲密

性。在对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专题网站进行建立时,需要充 分运用网络技术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以便于更好

地优化思政教育工作,而这就需要确保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

建设的有效落实。一方面,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传

140播规律系统性地整理思政教育内容,使党建工作、教学科研

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在网站教育平台中进行整合,深入解析热 点资讯,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需

要对以辅导为核心的学习备课平台进行不断完善,通过设立

名师工作室、辅导员等不同形式的专栏⑷,并聘请具有较强

权威性和社会知名度的人士以“微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思政

教育的网络化建设与宣传,以此全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权 威性,使思政教育氛围得到更好塑造。(三)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来进行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使思政

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作为一 种新的网络媒体,其不仅便捷,而且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因

此,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手机来开展教学, 这样大学生便可随时随地地通过手机来获得思政教育知识。

并且,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还可将思政教育内容利用文字、视 频、图片等方式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向大学生群体进

行宣传,大学生也可利用手机来查看这些内容,并由此感受 到社会的正能量及人文关怀。大学生还可借助于手机来访问

高校的官方微博,了解与关注思政教育方面的相关资讯与动

态,高校也可将思政教育方面的文章或社会资讯定期利用微

信公众号或QQ来定期推送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

便捷地获取思政教育资源,并使其思想政治觉悟得到进一

步提高。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善加利用手机、电脑等工

具,这是因为这些工具是大学生经常用到的,而且也便于大 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与讨论,这些多媒体工具具有强

大的传播特性,而且内容也非常多元化,利用这些工具可极 大程度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从而使高校

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建立起稳定的沟通渠道,使大学

生的“三观”得到正确的引导与树立[5]o参考文献:[1] 高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

析[J].科技资讯,2019,17(31): 149+151.[2] 张武,许静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

育(高教),2019(12): 37+39.[3] 张衍花.教育管理视角下高校德育教学中思政现状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 92-93.[4] 牛华岩.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

升方法的路径[J].经济师,2021(01): 187-188.[5] 戴源辰,孟楠.以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评《红色

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中国党

政干部论坛,2020(08): 97-98.(甫高人:李工军,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