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书述略
唐代茶书述略
王 河 真 理 (江西省社科院图书馆)
一代茶圣陆羽奉献给人类的第一部茶书———《茶经》,令后人咀英啜华,诠释不已。唐代的文人墨客更高扬蹈厉,尽情讴歌茶叶———这绿色的精灵!于是一部部茶书象雨后春笋涌现出来。
开山茶典 绿树长青
当饮茶之风以炽热的态式大行唐代朝野时,一
位殚精竭虑的哲人却在高山峻岭中梳理清泉,在绿色的丛林里叩问芳茗,于是一部在中国茶文献史上划时代的开山大典,一部引导茶文化千古竟流的煌煌茶学巨著———《茶经》,终于在这辉煌盛世诞生!
这部巨著的作者陆羽可不是一位巨人,他生来就是一个弃婴,被智积禅师捡来,养于龙盖寺中,他外貌有点丑陋,说话有点口吃,而且脾气有点古怪,《唐书・陆羽传》说他“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接舆也。“但分偏嗜茶茗,穷心茶事,矢志不渝地投身于茶学研究中。他早年服侍师父,汲泉烹茗,学会了炙茶烹茶技艺。由于不愿皈依佛教,他十一岁时出走寺院,以演戏为生,后又拜邹夫子为师,三年读书之暇,经常为老师煮茗烹茶,茶艺由是日益臻精。
天宝十三年(754)陆羽开始跋山涉水,到各地茶区考察茶事。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地。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避住南方,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对鄂、赣、皖、苏、浙等十多个产茶区的茶叶进行深入的研究,搜集了许多第一手宝贵资料。上元元年(760),陆羽抵达湖州,与杼山妙喜寺的茶僧皎然相识定交,并结庐隐居苕溪草堂,每年茶季开始时,他都要深入深山产茶区,考察茶叶生产。公元756年,陆羽根据32州郡茶区的实地调查资料,写出了中国和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后又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在建中元年(780),在皎然的支持下,修改后的《茶经》正式刊印出版。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章,展呈出一个异彩纷呈的茶叶大世界。
该书以茶叶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目光观照历史,
探索现实,沿波讨源地探索唐以前茶事发展历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整个中唐一代茶文化发展经验。虽然《茶经》只有七千字,但贡献给人类的是一个规模宏大、无体不备的茶文化体系。自此后,至清代一千多年间,虽然有100多部茶书相继闻世,但没有一部能超轶其上。这保持千年之久、岿然不动权威地位的事实,本身就雄辩证明了《茶经》巨大的科学价值。
因此《茶经》,是一部科学巨著,是陆羽首先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了中唐以前劳动人民有关茶叶丰富经验,用深入实践治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茶树的产地、茶树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制作方式,以及茶器具的制作、茶叶品质的品评和饮用方式等都作了详细的描绘,由此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传统茶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栽培学、选种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制茶学、地理学、水文学等等自然科学门类。(详见王书耕《陆羽及〈茶经〉对
)发展茶文化的贡献》
《茶经》也是一部文化巨著,陆羽将儒家的思想、佛教的理论、道家的学说,合三而一地贯穿于这部技术性很强的书籍中,从而使采制和制作茶器具的技术过程,升华到具有美学意味的艺术流程,将一种人们普通的习惯爱好,一种粗放式的茶饮转化成品赏过程中,将茶汤所呈现的千姿百态的形美、赏心悦目的色美、回味无穷的味美,芬芳漫溢的香美,无一遗漏地进入了人的感官,使人获得高度的愉悦,获得精神上极美享受。这种充满美的律动的茶技和茶饮,正是茶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茶经》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茶经》序言中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这里讲了《茶经》在两方面的贡献:一是茶文献方面的贡献,《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是茶学山林第一位开山伐柯人,他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学的先河,影响所及是历代茶人纷纷仿效创作茶书,仅以《茶经》命名的茶书就有宋人周绛的《补
59
第29卷第115期 江西图书馆学刊 1999年9月茶经》,明代徐渭的《茶经》,张德谦的《茶经》,孙大绶的《茶经水辨》《、茶经外集》,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这些与《茶经》相同或相似的书名茶学著作,在内容也主要是对陆羽的《茶经》补充和详解。《茶经》问世后,历代一再刊刻,据可考的刊本就有20多种。《茶经》还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其影响已超越国界。
《茶经》第二个影响是开创了一代饮茶风气,建立了中国传统的茶学和茶文化体系。唐以前,饮茶的风气尚不普及,还有“水厄”“酪奴”贬称。自从陆羽《茶经》以后饮茶之风愈炽,上至天子君侯,下至田农樵夫,都以饮茶为尚,成为唐人一日不可无的生活常事。一方面,人们在这普通的生活常事中发现了美,在体验性的感受中,更追求一种对性灵的重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将茶饮升华到一种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人们在普通的生活茶事中发现了科学灵光,茶学在《茶经》中建立,在生产中应用,更在人们生活中弘扬。因此,陆羽是中国茶学的创始人,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奠基人。《茶经》问世,则是中国茶学和中国茶文化体系建立的标志。悠悠千载《茶经》,犹如一块高耸入云的丰碑,闪耀着永恒的智慧之光。
陆羽所著的《顾渚山记》也是一部著名的茶书。顾渚山在今湖州长兴县17公里处,陆羽曾在湖州定居36年之久,足迹遍历了湖州大小山脉,每至一处,他都要深入茶园芳丛中弄泉品茗,所以对湖州各地茗茶品位,他都了如指掌,仅《茶经》所列湖州就有十个茶区,而对湖州顾渚山茶,陆羽更情有独钟,认为天下第一,因此撰写了《顾渚山记》。惜该书已经散佚。
品水茶著 晶莹世界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它那博大精深的内容,后
人难以企及。于是唐代的一些作者另辟蹊径,在茶文化园地里,孜孜以求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既是从陆羽尚未详细论及宜茶水品方面而撰写的一部鉴水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品水专著,其在中国茶文献史上的首创之功,不可泯灭。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进士第一名。曾任江州、申州剌史等职。《煎茶水记》即是他任江州剌史以后的作品,后人又称之为《水经》。全书约950字。书中首列已故刑部郎中刘伯刍所品七水:
杨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茶作为饮料,它与水的关系,亦如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所以任何一部重要的茶事专著都要论水。陆羽《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这仅是从水源类别来区分水质的好坏,评定了三个等级。因此刘伯刍是当时名水佳泉划分等级的第一人,刘伯刍在中国茶文化史并不很有名。与他宜茶品水首创之功有点格格不入。刘伯刍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传,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兵部侍郎刘 之子,洛州广平人,第进士,历官给事中。元和十年(815)以左常侍致仕卒,享年61。因此他几乎和陆羽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和陆羽颇有点瓜葛的李季卿,也与刘伯刍的父亲刘 有点关系,他曾上表推荐刘 任监察御史。当然陆羽是否与刘伯刍相识,目前我们无法查考。
从张又新记载来盾,刘伯刍只对当时七个地方的水划分了等级,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这显然有挂一漏万之嫌,然而仅这七个品级水的划分来说,经过张又新亲自调查品尝,得出的结论是“诚如其说”。所以刘伯刍品水的论断尽管极不完善,但开宜茶品水风气之先的功劳,仍然是不可抹杀的。
《煎茶水记》又记载了陆羽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上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陆羽二十水品,当然要比刘伯刍七品水范围要广得多,据张又新记载,陆羽二十水品之文,是偶然从一位楚僧囊中所得,这未免有点玄乎,因此,陆羽是否真的划分了二十水品,早就引起人们的怀疑,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鉴水学术争论。最早提出疑问的欧阳修,他在《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中指出:二十水品与陆羽《茶经》中关于水品
60
王 河 真 理:唐代茶书述略
的论述有许多不合的地方,如陆羽在《茶经》中说,
瀑布水不宜饮用,但二十水品将许多瀑布水列入宜茶水品中去了。陆羽《茶经》认为,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但二十水品却出现了江水居山水上,井水居江水上的混乱局面。这种自相矛盾之说,不能不使人怀疑,陆羽二十水品是张又新“妄附益之”的托名之作。以后许多品水之作,如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衡的《煮泉水品》、赵观的《煮泉水品序》、汤蠹仙的《泉谱》,甚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参与了这场争论,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清代尚未分晓。然而问题实质并不在于陆羽是否划分了二十水品本身,其意义即在于,学术上百家争鸣,往往是新兴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助产士,也是学术繁荣的典型征象。千年相讼,驳难互诘,控幽发微,虽为仁智各见,但又各为融摄,这毫无疑义地将中国饮茶理论和品饮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揭开了中国茶文化史上极为光彩夺目的篇章。自从张又新《煎茶水记》以后,历代品水著作真是层出不穷,例如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泉
)向更细致的微观控讨方向观总结(如陆羽《茶经》
发展。由此亦证明,唐代饮茶文化的蓬勃兴盛。
《十六汤品》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汤品种类。一是从汤的老嫩程度方面概括出三种汤:得一汤、婴汤、百寿汤;二是从注汤缓急方面总结出三种汤:
中汤、断肠汤、大壮汤;三是由于煮汤器的不同而产生了五种不同的汤:法律汤、一面汤、宵人汤、贼汤、魔汤。作者从四个方面探讨汤品理论,总结煮汤的方法,无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表明,我国源远流长的饮茶历史,已向审品茶汤的技术化和品饮茶汤的艺术化方面发展。固然该书十六汤品和形容文字都有偏颇之处,犹似游戏文字《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是“ 成书,不足资观”,虽亦切中要害,但其评论同样有偏颇之处。它毕竞是我国一部宜茶汤品开山发凡之作,其中所述汤品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在宋代广泛盛行的差别茶茗战中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即使在今天,审评汤品的技术和煮汤烹茶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它茶书 各具特色
品》,明代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徐献忠的《水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等等都是品水宜茶的得力之除上述的茶书外,唐至五代尚有如下茶著:温作,至于谈及水品各种茶文献,更是举不胜举了。庭筠著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一卷。皎然由这场悠悠千年的学术争论,所留给我们的是特别撰的《茶诀》。斐汶撰的《茶述》,温从云、段 之的丰饶的品水文献,而每一篇品水文献都为我们展开《补茶事》,五代后蜀毛文锡的《茶谱》等,但上述大
部分茶书均已散佚。温庭筠《采茶录》今仅存残卷,了一个茶文化晶莹剔透的世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的文化功绩也在于此。尽管该书所述的陆羽的
二十水品有托名之嫌,刘伯刍的七等水品有极大的片面性,尽管有许多论点和说法站不脚,但毕竟是第一篇专门从宜茶角度去品水的文献,其发韧之功,不可泯灭。
唐代还有一部品评茶汤的专著《十六汤品》,系苏 所作。苏 字元明,生平未详,此书首先在宋初陶谷《清异录》所引,并说:苏氏的《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由此可见,苏氏的《十六汤品》是《仙芽传》一部分。由于作者的生平难于考证,该书的创作年代也同样难于确定,吴觉农和万国鼎先生都把它定为公元900年的作品,也就是说,该书成稿于唐朝末年。《十六汤品》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宜茶汤品的专著。它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样,在陆羽《茶经》的鉴水品汤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发挥,衍释而成的具有独特内容的茶书。《煎茶水记》和《十六汤记》可谓珠联璧合,它表明,唐代茶文化理论已由包罗万象的宏
只有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残文;毛文锡《茶谱》,今人陈祖 、朱自振从宋代吴淑《事类赋》注等书中辑录了数十则,刊印于《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一书中;斐汶的《茶述》,在清代陆延灿《续茶经》卷上中仅存其序文。值得欣喜的是,人们从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了乡贡进士王敷撰的《茶酒论》一卷,据考证,该书为贞元至元和年间(784—820)的作品,也就是说,它是《茶经》问世不久后的作品,是一篇极为幽默的茶酒争奇的民间故事赋,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别具一格的民间饮茶风俗内容。
总之,唐代茶书是在当时饮茶之风刚兴起之际,所诞生的茶文化理论结晶。虽然从数量上来说,它远不及宋明茶书繁盛,但从内容来说,后人茶书无法与其项背,如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历代茶书作者只有高山仰止的惊羡。唐人大部分茶书,都是在没有前人经验借鉴条件下,独自编撰而成的,其筚路蓝缕之功是开启了茶文化理论思维大门,并迅速流泽后代,直接孕育了以后茶文献的繁荣。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