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命题人:孙美芳)
一、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瞬间(sùn) 喧腾(xuān) 凝成(yínɡ) ... B、训诫(jiè) 啜泣(cuî) 嶙峋(xín) ... C、骚扰(shāo) 辜负(ɡū ) 茁壮(zhuï) ... D、伫立(zhù) 鹤唳(lì ) 伶仃(línɡ) ...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
见。
B、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他人,否则,同学们是不愿意与我们交往的。 ....
C、为了打赢中考这场战斗,同学们正无所不为地努力奋斗在自己的人生征程上。 .... D、最近,脍炙人口的染色馒头事件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办公楼里聚集了一批热心为老人服务、善于与老人沟通的志愿者队伍。
B、美国前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说,导弹防御系统是一个防御性的能帮助我们抵御来自不友好国家的
袭击。
C、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
漏网之“虫”。
D、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鲜明构成对比。 4、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年老的母亲欣慰地看到使人陶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和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很久没有回家的儿子忍不住哼起了那久违的家乡小调。
A、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B、母亲看到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C、秋色和景象让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D、母亲看到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②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
③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
④微博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6、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
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 )(2分)
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7、班级开展“青春畅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6分)
公元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
请你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①右图是“中国旅游日” 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
座 位 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②华夏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景与名人诗句交相辉映,请分别写出一处名景与之相关的名人、诗句。(2分)
名景: 名人:
诗句: , 。 ③2011年是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样理解这一主题?(2分)
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2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①“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余忆童趣时,能张目对日, 。 ③ ,思而不学则殆。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⑤王湾《次北固山下》蕴含新旧交替,时光不待道理的句子就是 , 。 ⑥《过故人庄》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一) 书院二小松(4分)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9. 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陈晋之读书法 清· 陈善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癖:毛病。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予 少 时 实 有 贪 多 之 癖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惟( ) ②岁( ) ③尝( ) ...13.说说“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的意思。(2分)
14、在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贤良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2分)
15.你从短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5分)
一粒米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 A (a.保存 b.收藏 c.珍藏 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 B (a.惊叹 b.惊讶 c.惊奇 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 C (a.爱好 b.喜爱 c.酷爱 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粗 的 细 的, 高 的 矮 的, 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 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 D (a.孕藏 b.凝聚 c.凝结 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镶( ) 收敛( ) ..17、给画横线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语填空,依次应是: 、 、 、 。
(填字母)(2分)
18、本文的线索是 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
是: 。(3分)
19、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 ,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20、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一种精神”是指 的精神。(2分)
21、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
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4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7题。(15分)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有这样一幅画:如果说大地是 甲 ,那么春雨便是 乙 ,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滋滋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
„准„„„„„答„„„„„题„„„„
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副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我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听窗外冬雨的声音,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
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22、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 23、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4分)
24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将第3段甲、乙两处补充完整。(4分)
[甲]如果说大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那么春雨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
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请先品读一下满文军的《懂你》:
„„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课文中的形象作者的意图„„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_______,其实我懂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春雨: 夏雨: 。 秋雨: 冬雨: 。
要求:① 先把题目补完整。
② 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③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0 5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