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师群。本书是介绍从隋唐开始到近代中国新闻媒介发展的一部史书。
本套丛书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大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本书作者皆为新闻学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由于本书的论述时段截至2000年,所以网络传媒等新兴新闻传播活动也被纳入了作者的视野,从而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新闻专业学生及新闻爱好者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
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 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中央: ①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在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② \"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的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③其他:烽燧、露布、榜文、告示等 地方:诗赋、语言等
唐代报纸的特点: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己采集的 3、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宋代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都进奏院(主要传播朝廷政事)
地方:
小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
新闻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信息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宰相省察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其他传播媒介:\"榜\"(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
【备注】:
1、宋代小报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闭,打破了官报\"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2、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为有一定的生命力
3、宋代报纸的特点:在封建中枢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地方,完全从官文书里分离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4、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是民间的新闻传播活动,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是\"小本\"。 5、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①《万历邸钞》: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② 《天变邸抄》:记录了明熹宗年间发生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
报道;
③ 《急选报》:内容主要是关于官员任命 \"邸报\"的超传和发行工作流程: 通政司--刘客--提塘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六科:手机和发布的有关诏旨和章奏;提塘:将招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筛选和复制再传发。】
地方: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民间报房多数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
其他传播媒介:
塘报: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汇报军情的文报(类似于宋代的边报)
告示:由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
竹筹、揭帖和牌报,主要流行于人民起义队伍中 6、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