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道路监测方案
XXX
道路监测方案
XXX公司 二零一五年三月
目 录
1. 工程概况 ...................................................................................... - 1 - 2. 建设场地边坡监测目的和依据 .................................................. - 1 - 2.1监测目的 ................................................................................... - 1 - 2.2监测依据 ................................................................................... - 1 -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 - 2 - 4. 位移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 .................................. - 2 - 4.1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设 ........................................................... - 2 - 4.2位移监测监测点的布设 ........................................................... - 3 - 4.3位移监测监测点的保护 ........................................................... - 3 - 5.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 - 4 - 6. 监测方法及精度 .......................................................................... - 4 - 6.1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 - 4 - 6.2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计算 ............................................... - 6 - 7. 警戒值........................................................................................... - 7 - 8. 监测频率 ...................................................................................... - 7 - 9. 质量保证措施 .............................................................................. - 8 - 10. 监测报告的提交和报警程序 ...................................................... - 9 -
1. 工程概况
XXX公司(甲方)特委托我司(乙方)对XXX道路边坡进行监测。 XXX道路右侧桩基础路肩挡墙 (K1+980--K1+160)基础采用直径1.2米人工挖孔桩,嵌入中等风化页岩层不小于3米,桩基础上承台采用C25钢筋砼结构,高1.5m,纵向宽度2.5m,横向宽度5.2m,其上采用C15块石砼挡墙作为支挡,挡墙最高12米。该段道路出现较大沉降,且人行道与道路之间出现裂缝,为了预测和预报边坡变形、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特布置监测点对其进行监测。
2. 建设场地边坡监测目的和依据
2.1监测目的
(1)为防止边坡失稳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支持,预测和预报边坡失稳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2)为边坡支护工程的维护提供依据。
2.2监测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
- 1 -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2); 7.《建筑工程质量专项检测操作规程》(J10959--2007); 8.《锚索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9.《岩土锚杆(索)技术规范》(CECS22--2005); 10. 《XXX道路施工图》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及时开始布置,监测边坡变形情况,了解边坡整体稳定性和由
于附近工程扰动因素对边坡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包括地表绝对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与人工巡视。
(1)地表绝对位移监测
位移监测点布设在每级边坡坡顶处,在边坡后缘及侧缘稳定基岩上设置基准点。采用全站仪测量法。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
用游标卡尺直接量测地表及格构梁中出现的裂缝。监测点两个一组,测量其距离或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以观察裂缝张开或闭合等变化。
4. 位移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
4.1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设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坡顶的位移和沉降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 2 -
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1组共6个,编号为W06~W06,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1组共6个,编号为BM6~BM6。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
4.2位移监测监测点的布设
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点及支护结构沉降和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在坡顶周边每20米左右布设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点,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布设24个测点,编号为WY1~WY24。
4.3位移监测监测点的保护
根据相关规范、条文及本工程的各项要求,结合该支护边坡工程的实际情况,测点须设置在醒目位置,附近不得堆载建筑材料,测点设置混凝土墩保护。发现观测点被损坏,应及时修复,以保证资料的连续性。
根据其它工程保护测点的经验,建议业主总监办就保护测点发通知或公告,提醒各施工单位注意保护测点 。
与当地村民及中小学生、各土方施工人员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对保护测点是有益的。
在高边坡上进行观测,监测人员必须搞好自身安全的防护工作,
- 3 -
要做到“走到不看景,看景不走路”。雨天或雨天过后五天以内在高边坡处进行观测时,必须由专职安全员在安全地段监视被测土体的发展势态,提前告知监测人员作好撒离准备,以策安全。
5.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平面控制点测量用徕卡TS11i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测距2mm+2ppm,测角2”。
(2)水准测量用徕卡DNA子精密水准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其标称精度为:0.3m。
在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对水准仪、全站仪等测绘仪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标定,有强检要求的必须送法定计量部门强检,以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6. 监测方法及精度
6.1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1)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根据边坡工程的现场实际情况,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距离视准线法或小角度,监测精度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级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三等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见表6.1-1所示:
表6.1-1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和精度指标
变形测量级别 三等 垂直位移监测 监测点的程中误差(mm) 1.0 水平监测 监测点的点位差(mm) 6.5 平面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统一的平面控制网,监测方法按照
- 4 -
二级边角网的技术要求进行。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见6.1-2所示:
表6.1-2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m) ≤450 测角中误差 (”) 1.8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6 测边 相对中误差 ≤1:100000 平面控制网拟采用边角网,通过监测所有的边长和水平角度,按
照严密平差方法计算各控制点的坐标。边长监测采用往返监测,每条边监测8个测回,每个测回读四次读数,并进行温度和气压改正。水平角度监测采用方向法,每个水平角监测9个测回,其精度要求和各项限差见表6.1-3所示:
表6.1-3 方向监测法限差(”) 仪器类型 徕卡TS11i全站仪 两次照准目标 读数差 6 半测回 归零差 8 一测回内 2C互差 13 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互差 8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按照6.1-4 所示:
表6.1-4 全站仪测距离技术要求 仪器精级别 度等级(mm) 三等 5 每边监测数 往 2 返 2 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差(mm) 5 单程测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 回间较差限差温度 气压 (mm) (ºC) (Pa) 7 0.2 50 往返或时段间较差限差 2(a+b*D) (2)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沉降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及监
测方法,如表6.1-5所示:
表6.1-5 沉降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及监测方法 高程中误差 (mm) ±1.0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 (mm) ±0.30mm 监测方法 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 往返测闭合差 (mm) <±0.6*n^0.5 沉降监测的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6.1-6所示:
表6.1-6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K+黑-红读数之差(mm) K+黑-红所测高差较差- 5 -
(mm) 三等 DS05 50 1 3 0.50 0.5 0.70 (3) 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
6.2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计算
监测点的测量:边坡顶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次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dhi = hi-hi-1
Dh = (dh1+dh2+„+dhi) 式中
dhi——本次沉降量 hi——本次标高 hi-1——上次标高
Dh——本次累计沉降量
水平位移测量按小角度法进行观测。在平行与搅拌桩墙延长线上的平面控制点设工作站,取远方50米外位置稳定、成象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方向分别测出各监测点相对后视的夹角,每次四测回取平均值A。光电测距量出测站至监测点边长S。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测角差dA=Ai-Ai-1,从而计算出该测点本次位移量,第一次位移量累加至当次本次位移量即为该测点累计位移量。计算公式如下:
dSi = (dAi×S)/ß
DS = (dS1+dS2+„+dSi) 式中
dSi——本次位移量
dAi—— 本次角度变化量
- 6 -
ß——常数ß = 206265 DS——累计位移量
7. 警戒值
本工程监测警戒值暂定如下:
(1)边坡水平位移达20mm或变形平均速率大于0.1mm/d; (2)边坡垂直位移(沉降)达20mm或变形平均速率大于0.1mm/d; 以上监测警戒值仅供参考最后报设计单位确认后执行。
8. 监测频率
测点埋设稳定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两年,或当第二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在此期间的监测频率俺下表控制。
时间 雨天和雨后3天内 监测开始半年内 半年后至第二年 合计 备注 水平位移监测 1次/1天(60次) 1次/1周(24次) 1次/1月(18次) 102次 垂直位移监测 1次/1天(60次) 1次/1周(24次) 1次/2月(18次) 102次 雨天按60天/2年计算 正常情况下,按预定频率监测,当本次变化量或累计变化量超过警戒值时,监测频率适当加密。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超深、超长开挖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6、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 7 -
7、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8、支护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9、出现其他影响支护边坡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9. 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1、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让每个监测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监测施工方案执行。
2、监测项目组应与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3、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
4、监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5、监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 6、监测设备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7、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8、监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 9、外业监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
10、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
- 8 -
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
10. 监测报告的提交和报警程序
在正常监测时一般情况下当天监测,在下一次监测时提交监测报告(或监测的次日提交报告),在监测发现达到投警值时及时向业主、监理部和设计方报告,如遇达到报警值,则首先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业主、监理部;然后向有关单位发出联系单。再次,尽可能协助业主、监理部分析处理施工中的问题,如要应急抢险积极为项目各方出谋划策。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