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诠释与再思考

来源:华佗健康网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诠释与再思考

作者:陈振航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7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马克思毕生都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希望人能在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中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在其现实性上,认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本文中,围绕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如何得以体现这一中心论点出发,我们得出了“为他之存在”、去追求崇高的人格理想、对崇高境界的追求、追求理想生活的态度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四个引申意义,在这已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伟大,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对人的“自我”的诠释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人的社会性;人格理想;理想的生活态度

中图分类号:A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305-02

在通行的理解中,人们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中来界定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特质是由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所决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并不排斥人的个性”,人通过“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个性发展”而实现

自身的发展。认为“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作为生物的个体有自然属性,这是人能够成为人,能成为特定个人的自然前提。但人的本质不在与其他动物共同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而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则以上述论述为基础,做出如下解释:“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就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规定性,具有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既然人是社会的存在,那么也必然是历史的存在。人的历史性表明,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又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一、人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为他之存在”

那么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引申出来的“社会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其真实意蕴何在?要理解其真实意蕴,首先需要引用马克思在《手稿》中说的一段话:“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马克思在此一方面说明了人是社会存在物,人必须依赖于他人、社会而存在;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此尖锐地指出,人要成为真正“社会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成为“为他的存在”,有一种“为他的精神”,即“民胞”的精神,“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精神。这种“为他的精神”乃是作為人的本质属性的“社会性”的第一重真实意蕴。

马克思曾说到:“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表面上看,马克思在此似乎想要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其实,马克

思乃是想要说明,人的思维和精神同他的存在和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和对立,人只有在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中不断去体认、追求和践行“为他之精神”,才能真正成为“为他之存在”,不断实现自身的超越与发展。“自我”和“他我”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相互对立的差别,“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对立、疏离与异化,从根本上说是“自我”同自身之间的对立、疏离与异化,每个“自我”只有在“为他之精神”的追求和践行中,在“为他之存在”的现实塑造中,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在《形态》中说:共同体“是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所以,追求这种“为他精神”,并不断在自身的塑造中,使自己成为“为他之存在”,乃是马克思在关于人社会性的思考中高远通达的指向性的第一层意蕴之所在。

二、“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境界的追求”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重要诠释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经说到:“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从恩格斯这番话中,我们便不难透视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思考的第二层意蕴,即人的“社会性”既是一种“为他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理想。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揭示,是马克思的深刻洞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是马克思不懈的追求,而对人的生存和解放的关怀,则是马克思毕生的心愿。他第一次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社会性”的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格理想。

其实,一个人的人格理想深层地决定于他的人生境界,所以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

社会性的第三层意蕴即在于它还是一种境界的追求。马克思曾经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事业就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的这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境界追求的绝妙的诠释。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四层境界追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未明确谈到过“境界”(因为这是一个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但他却以一生之行动践行着对崇高境界的追求。所以,这种境界之追求离不开现实力量的塑造,人也只有在现实力量的塑造中才得以“觉解”人生之境界。而这种境界之追求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考的高远通达的指向性中的第三层真实意蕴。

三、“追求理想的态度”是人的社会性最后一个表现

马克思在《形态》中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马克思在这里尖锐地指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任何人都必须“生活”,而“生活”就必须要“吃、喝、住、穿”,所以任何生活都首先是一种日常的生活,任何人都要“吃、喝、住、穿”,绝不存在什么超然于日常之外的、脱离世俗与尘世的生活。但马克思又说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因而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业,晚饭后从事批判。”通常我们把这段话理解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实则不然。如果我们以哲学“表征”去看待这段话,就会发现,马克思在此乃是要说明,人应该在不断扬弃社会现存状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通过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在“为他精神”,和“崇高的境界”的引导下不断去追求理想的生活,即既内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又超越于于上的生活。所以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社会性的第四层真实意

蕴乃是一种寻求理想生活的生活态度。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经典命题入手,以对该经典命题的已有理解的基础,揭示了该命题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思考的高远通达的指向性,展示了其中所蕴涵的真挚的为他精神,崇高的人格理想,不懈的境界追求和理想的生活态度,重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思考,再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解放的深切关怀和为历史地变革人的生活方式所指明的方向。

结束语:在人通过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实现自身的超越的过程中,人的社会性则始终为我们提供理想性的引导和指向性的追求,使人得以真正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通向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结尾处大声宣告:“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今天我们应同样满怀信心的坚信:“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人的解放就会由我们时代的高鸣来宣布!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哲学院

作者简介:陈振航(1994— ),男,汉族,吉林东丰人,吉林师范大学2009级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哲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冯友兰.哲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27.

[3]许庆朴等.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