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和处理
《在太⾏⼭上》(案头)
《在太⾏⼭上》是以抗⽇救亡为主要题材内容,歌词描绘太⾏⼭中游击健⼉紧张的战⽃⽣活和勇敢顽强、乐纲开朗的性格。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性与⾰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部合唱曲为复⼆部曲式,第⼀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虽是⼩调⾊彩,⼜不乏明朗朝⽓的情绪。第⼆声部回声式的短句,仿佛歌声在⼭⾕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呼百应的⽓氛。后段转⼊平⾏⼤调,豪迈的⽓势中⼜融⼊深情温柔的诉说,表过了军民间的鱼⽔之情。第⼆部分为进⾏曲风格,铿锵有⼒的旋律、鲜明⽽富于弹性的节奏,⽣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密林、誓死消灭敌⼈的英雄形象。第⼆乐段⾼⾳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给⼈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商潮。歌曲最后结束在⼩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作者及作品简介(⼀)作者简介1、作曲家
冼星海(1905-1945),伟⼤的⼈民⾳乐家,⼴东番禺⼈,⽣于澳门⼀个贫⾎苦船⼯的家⾥。1928年考⼊上海国⽴⾳乐学院学习⼩提琴和钢琴。 1931年考⼊巴黎⾳乐院的⾼级作曲班。回国后他积极投⼊抗⽇救亡运动,创作了⼤量的爱国歌曲及多部电影插曲。1945年10⽉30⽇病逝于莫斯科克⾥姆林宫医院。
冼星海短暂的⼀⽣,刻苦勤奋,创作了⼤量⾳乐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世纪三四⼗年代中国⼈民在拯救民族危亡中表现出来的⾰命英雄主义和顽强⽃争英勇献⾝的精神。作品有歌曲三百五⼗余⾸,⼤合唱《黄河⼤合唱》、《⽣产⼤合唱》等四部,歌剧《军民进⾏曲》,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两部。2、词作家
桂涛声(1901年-1982年),云南省沾益县菱⾓乡卡郎村⼈,回族。1919年⾄1923年,桂涛声在省⽴曲靖师范学校(今曲靖⼀中)读书。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和“⼋?⼀三”松沪事变后,桂涛声在汉⼝⼯作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在太⾏⼭上》。1982年12⽉16⽇,他在上海育才中学病逝。他的主要作品有:《在太⾏⼭上》、《歌⼋百壮⼠》、《做棉⾐》等。(⼆)作品简介
《在太⾏⼭上》是冼星海于1938年7⽉在武汉为⼭西游击队所写的⼆部合唱歌曲。1937年全⾯抗战爆发,抗⽇救亡歌咏运动⽇益蓬勃发展,许多抗战歌曲喷涌⽽出。特别是冼星海,以更⼴阔的题材、更多样的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段,谱写了⼤量的⾳乐作品,从不同侧⾯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和⼈民⾰命现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是⼀位⾳乐⼯作者,我愿意担起⾳乐在抗战中的
伟⼤任务,希望把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战⼠,团结起那⼀切苦难的⼈们。他⼜说:我们要利⽤救亡⾳乐,像⼀件锐利的武器⼀样地在⽃争中完成民族解放的伟⼤任务。”他满腔热情地投⼊抗战宣传,创作上出现了新的⾼潮,合唱曲《在太⾏⼭上》在这⼀时期诞⽣。⼆、作品分析
(⼀)指挥⾓度上分析1、作品的形式
《在太⾏⼭上》是⼀⾸⼆部合唱。“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个以上、以⾄更多的⼈演唱,称合唱。由于每个声部的⼈数较多,少则数⼈,多则数⼗⼈不等,更适宜表现集体的思想感情。”合唱曲是多声部的歌曲,是由多声织体写成。2、作品的曲式结构
歌曲的结构为复⼆部曲式结构。“曲式,指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部曲式,它包括两个部分,由两个明显的段落组成。前后两段互相对称或形成对⽐,其通常图式为A+B。第⼀部分采⽤乐段结构,第⼀部分具有乐段规模者称单⼆部曲式;⼀个部分(或两个部分)的本⾝内部结构⼤于乐段结构者(单⼆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称复⼆部曲式。”
歌曲A段由a 、b两个乐段构成,a段为f⼩调,b段转⼊平⾏A⼤调。B段由c、d两个乐段构成,c段为A⼤调,d段开始仍是A⼤调,结束时回到f⼩调(主调)。其歌曲的曲式结构图为:
图1
3、作品的和声
两个相互对⽐的不同旋律纵向结合时产⽣的是⾳程,⾳程运⽤的⼀般规律是以协和⾳程为主。歌曲多采⽤⼤⼩三、六度和声⾳程,以协和⾳程为主,不协和⾳程为辅。其中丰富有⼒的不完全协和的三度、六度较为多⽤,特别是⽤在强拍、强位上。
谱例1
4、作品的织体
歌曲织体类型为多声部同节奏合唱、主旋律和复调织体。这⼏种织体类型是最常见的合唱织体。歌曲A段运⽤主旋律和复调织体,⼥声部主旋律,男声部⼤量是对主旋律的呼应,利⽤主旋律的节奏长⾳和空隙处作节奏上的填充和旋律上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不严格模仿。
谱例2
歌曲B段织体运⽤同节奏合唱织体,⼥声部主旋律,男声部唱同节奏的第⼆声部。
谱例3
5、作品的旋律
歌曲以⼥声部为主旋律,采⽤四⼆拍⼦。A段旋律,a段采⽤f⼩调旋律,宽⼴抒情运⽤回声式的短句做唱;b段旋律转⼊明朗的A⼤调,⽓势豪壮。B段旋律,c段旋律采⽤进⾏曲调风格的旋律,节奏鲜明,铿锵有⼒与A段抒情性旋律形成鲜明对⽐;d段⾼声部以切分节奏X X X 加强旋律的战⽃性,给⼈以紧迫感。重复性旋律作了扩充,⾳调向上推进歌曲达到⾼潮,结束时转回f⼩调旋律,前后呼应并完满地结束全曲。6、⾳乐与歌词的结合
“合唱是⾳乐与歌词结合的产物。合唱中歌词原来的形式和感情内涵都被⾳乐化,词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被作曲家根据⾃⾝的感受和认识作了特定的解释。”(1)红⾊意象
太阳+东⽅,歌词“红⽇照遍了东⽅”⾳乐进⼊,歌词与⾳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太阳缓慢⽽柔和的升起,映照在太⾏⼭上的壮丽景象。(2)灰⾊意象
烽⽕+太⾏⼭,歌词“⽓焰千万丈”形象地描述了与敌⼈奋勇绞杀的场⾯,战场上枪烟、炮烟如同乌云⼀般地布满整个太⾏⼭。7、合唱与伴奏的关系
合唱分为:有伴奏合唱与⽆伴奏合唱。在有伴奏的合唱作品中,合理的伴奏,同合唱⼀样是⾳乐表演中的⼀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乐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太⾏⼭上》是有伴奏合唱,伴奏的主要作⽤是给和声与织体上的⽀持,它既给合唱声部以和声上的补充,增强和声的⼒量、⾳响厚度,⼜给合唱伴奏、织体与声部层次的丰富。(⼆)声乐⾓度上分析1、各声部的唱法
歌曲分⼆个声部,A段⾼声部速度稍慢、热情地为主旋律由⼥声合唱;低声部为辅助旋律由男声回应式合唱。B段速度加快变为男⼥声混声合唱,以多变的速度、⼒度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使⾳乐具有战⽃性的曲调,⽣动形象地刻画了游击队出没在⾼⼭密林中到处打击敌⼈的特有的英雄⽓魄。2、⾳乐的咬字、吐字
“声乐是⼀门⾳乐与语⾔相结合的艺术。动听的歌声是正确的发⾳与吐字、咬字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咬字、吐字已成为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A段是抒情性的旋律,咬字应优美柔和,速度稍慢,要注意前字尾和后字头的衔接,不能使字与字之间产⽣断裂、割开的感觉。B段是战⽃性旋律,咬字应结实有⼒,速度加快,虽然歌词进⾏较快,但也不能忽略字头和字尾,要注意咬字的敏捷和清晰。
3、歌唱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歌唱呼吸的过程,是⼀种⼒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的⼀种运动形式。”⾯对不同作品的需要,歌唱的呼吸应该进⾏调整和发展,呼吸要积极主动的、保持⽓息的控制能⼒。
歌曲A段,呼吸均匀有节制,应运⽤缓吸缓呼的⽅法进⾏弱的呼吸的调节来抒发情感。歌曲B 段,呼吸深⼊,应运⽤急吸缓呼的⽅法进⾏强的呼吸的调节来唱出战⽃性的场⾯。三、作品的艺术处理(⼀)指挥⾓度上处理
“以情带声,以情动⼈,把情感表达作为歌曲演唱的主线,使发声技巧从属于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声⾳强⽽不炸,弱⽽不虚,⾼⽽不挤,低⽽不压,快⽽不乱,慢⽽不断,有起伏,有层次,有丰富表现⼒和尽可能完美艺术境界。”对合唱作品进⾏艺术处理应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艺术的⼆度创作。1、歌曲采⽤的拍⼦及组合形式
歌曲采⽤单拍⼦⼆拍⼦,⼆拍⼦即每⼩节有两个单位,第⼀拍强,第⼆拍弱。⼆拍⼦的指挥图式的基本⾛向第⼀拍向下,第⼆拍向上。基本图式为:
图2
其组合形式为:
图3
2、歌曲使⽤的表现⼿段
整⾸歌曲在⼒度上采⽤mf、p相结合的⼿段。A段是叙述性,唱情为主,B段是战⽃性⾏进为主,两段形式柔与刚的对⽐,合唱指挥⼿法A段以“摸”为主,B段以“挑”为主。基本图式: A段连⽽柔 B段断⽽刚
图4 图5
⼥声从弱拍起唱的⾳⾊应明朗舒展,指挥⼿法以“摸”为主,4—9⼩节男声部的“照遍了东⽅”和“纵情歌唱”是对⼥声的呼应,应充满激情。
图6
“摸,是合唱表现⼿段之⼀,指挥抒情⽚段,乐句所⽤的⼿段,连贯的,圆滑的,以线条为主的指挥⼿势。”15—17⼩节“抗⽇的烽⽕,燃烧在太⾏⼭上”⾳乐情绪的转折,⾳⾊应悲壮坚定,可处理成四拍⼦的打法。
图7
21—35⼩节,男声的“太⾏⼭上”、“千万丈”和“上战场”应唱得果断有⼒,以增强坚定的⾳乐情绪。指挥上⼀只⼿指挥⼥声,⼀只⼿指挥男声。“听吧”要轻柔⼀些来表现母亲送⼉、妻⼦送郎的深情厚意与“看吧”出现有⽓势的画⾯形成对⽐。
B段37⼩节的进⾏曲速度不宜过快,要稳健⽽富有弹性,可运⽤“挑”的指挥⼿法。“进⾏曲,多是与集体⾏进步伐相配合的歌曲。它⼀般都有雄壮的旋律,铿锵有⼒的节奏,强弱分明的节拍,(4/4或2/4拍),规整的结构。⾏动的群众歌曲多采⽤进⾏曲体裁。”“挑,合唱表现⼿段的⼀种,不连也不跳的,指挥进⾏曲速度,具有点和反弹,同时还要和指挥的幅度有关系。”c段结束从37⼩节要作不同处理。第⼀遍是庄严宣誓,⽤轻声起唱,由p渐f,以表现⼈民军队不断壮⼤和在太⾏⼭上神出⿁没打击侵略者的战⽃情景。第⼆遍则似千军万马对侵略者发起“进攻”⾼潮刹住,f渐p再拉宽渐慢,最后⼀句“灭亡”均应唱成强结束。
(⼆)声乐⾓度上处理
这⾸合唱曲是1938年在武昌县华林政治部第三厅为⼭西游击队写的。杜涛声词、冼星海曲。歌曲由两部分构成,第⼀部分稍慢、宽⼴,更多的是叙说,带有充满朝⽓的抒情。
歌曲的⼀开始进⼊:“红⽇照遍了东⽅,⾃由之神在纵情歌唱”,要唱得连贯,抒情地歌唱;“红⽇”在⼒度上要弱起渐强⾄“东⽅”,旋律线上⾏,在“东⽅”⼆字上加顿⾳表⽰强调,歌唱的男声部,跟随旋律线下⾏,唱出好似群⼭中的回响;“⾃由之神”弱⽽逐渐渐强⾄“纵情”,在“纵”字上加顿⾳突出符点⾳符,既舒展⼜热情。
谱例4
“千⼭万壑铜壁铁墙”注意两个⼩乐句的⼋分休⽌符,“铜壁铁墙”要唱的字字铿锵有⼒。“抗⽇的烽⽕燃烧在太⾏⼭上”的“燃烧”加顿⾳突出强调战⽃在烟⽕中开始,把乐句的语⽓强调出来,⽓息深⼊短⽽有⼒。
谱例5
“⽓焰”⼆字加顿⾳,⽤最强的⼒度唱出这两个⾼⾳,充分显⽰出中国⼈民抗⽇的坚强决⼼和⽓概。“听吧”要唱得轻柔些,好似内⼼在倾听。
谱例6
“母亲叫⼉”要唱得连⽽柔,突显出亲情,“打东洋”的“打”字要⽤顿⾳唱出愤慨之情。“妻⼦送郎”要唱得连贯,“上战场”的每个字要⽤顿⾳唱出抗⽇的决⼼。
谱例7
歌曲的第⼆部分,基本是进⾏曲风,显⽰游击队员在太⾏⼭上的战⽃决⼼和必胜的信念。反复,共唱两遍,在处理上可以有些变化。如第⼀遍⽤进⾏曲速度,第⼆遍可以⽐第⼀遍稍快:进⾏曲,反复后先慢后渐快,要保持⼀种乐观、昂扬、坚定的基本情绪。第⼀遍的后两句不要慢,⽽第⼆遍的最后⼀句“敌⼈从哪⾥进攻”的“攻”字可以带有停顿,以加强最后的⼀句“我们就要他在哪⾥灭亡”的⼒度,这⼀句的每个字坚定有⼒,结尾可拉宽,⼆声部的“灭亡”⼆字每个⾳加重⾳,显⽰出抗⽇战⽃必胜的决⼼和豪迈的⽓概。
谱例8
通过对《在太⾏⼭上》作品的分析和艺术处理,使我对抗战⾳乐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时代在前进,合唱⾳乐也应在历史的岁⽉⾥前进,从⽽满⾜⼈民的⽇益需要。作者以抒情性和战⽃性相结合的风格,⽣动⽽形象地表达了抗⽇军民乐观⽽豪迈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使歌曲既具有战⽃性、现实性,⼜具有⾰命浪漫主义的瑰丽⾊彩。作品与时代⾎⾁相连,也是创作成功的重要基础。《在太⾏⼭上》是以抗⽇救亡为主要题材内容,以群众歌咏活动为主要对象的、⼤众化的合唱⾳乐。我们中华民族通过⽣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了中国的⽂化,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的⾳乐⽂化,对世界⾳乐⽂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们要不断的强化⾃⼰,提⾼综合知识素养,来武装⾃⼰的头脑,在⾳乐的海洋⾥寻找属于⾃⼰的长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