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妙在虚实真幻之间——古代小说批评的辩证思维之一斑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41卷第4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41 No.4 2010年7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Ju1.2010 叙!jr:妙在虚实真幻之间 古代小说批评的辩证思维之一斑 曾凡安 ,石 麟2 (1.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2.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很早就掌握了“虚”与“实”、“真”与“幻”之间的辩证关系,许多著名的小说作家都 非常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真幻相生的叙事方法,而不少评点者也能准确而深刻地指出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辩证关系, 并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关键词:叙事;虚实;真幻;小说评点;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0)04—0125—07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常常涉及叙事理论。这些理论与我 也往往予以准确地点评,我们先看几则简明的例子。 们今天的叙事学、写作学研究的内容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自 书中第十五回,当梁中书派遣杨志押送生辰纲时,杨志 身的特点。而运用辨证思维的模式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创 向梁中书叙述了从大名府到京师途中必经的险要之地。这 作中的成功经验,则正是最具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特色的标志 些地方有的是后来要实写的,有的则是作为陪衬之笔而虚晃 之一。在小说评点中,评点者对诸如“雅”与“俗”、“动”与 一枪的,对此,金圣叹一一随正文而标示得明明白白。且看: “静”、“刚”与“柔”、“哀”与“乐”、“有”与“无”、“大”与 “经过的是紫金山(虚)、二龙山(实)、桃花山(实)、伞盖山 “小”、“显”与“隐”、“扬”与“抑”、“冷”与“热”、“主”与“宾” (虚)、黄泥冈(实)、白沙坞(虚)、野云渡(虚)、赤松林 等等各种辩证关系的对子,都有比较充分的论述。其中谈得 (实)。”(括号内是金圣叹批语)随后,金圣叹又有总结:“数 最多、最深入的是“忙”与“闲”、“犯”与“避”、“虚”与“实”、 出八处险害,却是四虚四实,然犹就一部书论之也,若只就一 “幻”与“真”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我们拟从中国传统文 回书论之,则是七虚一实耳。”…(290页)意谓在“智取生辰 化人手,就“虚”、“实”、“真”、“幻”之间的关系略作探讨,以 纲”这一回书中,只有黄泥冈一处地名是实,其他的都是陪衬 期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和实践中的虚实真幻关系有一 的虚写。 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与叙事学、 写地名如此,写人物亦乃如此。我们再看书中第十七 写作学之间的关系有所揭示。 回,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时,晁盖向宋江介绍“智取生辰纲” 的七个人物时,说道:“七个人:三个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 七,已得了财,自回石碣村去了;后面有三个在这里,贤弟且 中国古代作家很早就掌握了“虚写”与“实写”之间的辩 见他一面。”金圣叹批道:“七个人,三个虚,三个实,作两段写 证关系,尤其是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战国策》《史记》 出,妙绝文字。” (322页) 《汉书》等,更是有大量的注目于虚实关系的篇章存在。小说 在《水浒传》中,这样虚实相间的例子举不胜举,而金圣 是叙事文学中之佼佼者,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 叹的评语也络绎不绝,不妨再看一例: 要。许多著名的小说作家都非常善于运用虚实相问的叙事 又如前回叙林冲时,笔墨忙极,不得不将鲁智深 方法,而不少评点者也能准确而深刻地指出“虚”与“实”之 一边暂时阁起,此行文之家要图手法干净,万不得已 间的辩证关系。 而出于此也。今入此回,却忽然就智深口中一一追 《水浒传》中多有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绝妙片断,金圣叹 补叙还,而又不肯一直叙去,又必重将林冲一边逐段 收稿日期:2010—02—19 作者简介:曾凡安(1961一),男,湖北公安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史研究;石麟(1953一),男,湖北黄石人,教授, 从事古代小说史与小说理论批评研究。 ・12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焦 穿插相对而出,不惟使智深一边不曾漏落,又反使林 殊的虚写;而“遥写”,大概就是远远地写,大抵上也就是毛宗 冈所谓“远树轻描”的意思,也是虚写之一种。 庚辰本《红楼梦》亦有脂批云:“前。悔娶河东狮’是实 写,‘误嫁中山狼’出迎春口中,可为虚写。以虚虚实实,变幻 冲一边再加渲染,离离奇奇,错错落落,真似山雨欲 来风满楼也。…(第八回回前总评,186—187页) 毛宗冈则十分形象地称这种虚写与实写为“近山浓抹, 远树轻描”,意谓在画家笔下,近处的山与树都“浓抹”之,而 远处的山与树则“轻描”之。他说: 《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林,远树轻描之妙。画 家之法,于山于树之近者,则浓之重之,于山与树之 体格,各尽其法。”E6 3(第八{ 回,1461贝) 另一位小说评点者“在园”在《女仙外史》第九十八回回 末总评云:“《外史》之妙,妙在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故 其行文,在乎虚虚实实,有有无无,似虚似实之间,非有非无 远者,则轻之淡之。不然林麓迢遥,峰岚层叠,岂能 于尺幅之中一一而详绘之乎?作文亦犹是已。…… 至若曹丕三路伐吴而皆败,一路用实写,两路用虚 写;武侯退曹丕五路之兵,惟遣使入吴用实写,其四 路皆虚写。诸如此类,又指不胜屈。只一句两句,正 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 (《读三国志 法》,卷前12页) 不仅如此,在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过程中,毛宗冈还反 复论证了这种叙事写人的“虚”与“实”之关系。如:“前张角 妖术,只在卢植口中虚点一句;今张宝妖术,却用实叙。都 好。”“一场大事,只就探子回报带笔写出。一边实叙,一边虚 叙,参差尽致。” 2 (第二回夹批,12页,13页)“前文曹操破吕布 却用实写,此处袁绍、公孙都用虚述,一详一略,皆叙事妙 品。” (第二卜一回夹批,205页) 邹瞍在评点《青楼梦》的过程中,也不断涉及“虚”与 “实”的问题,如:“琴音生子,却用虚写。”“碧珠死用虚写,笔 法变换。”_3 (第五十一回夹批,434页)“竹卿之死用虚写。” (第六十二回夹批,528页) 在该书第六十二回的回前总评中,邹瞍更是大谈“虚实” 之法及其相关的问题:“收拾三十六美,颇非易易,观其到仙 境便知矣。若说一起同来,必无是理,且嫌率直,必须陆续渐 来。或实写,或虚写,或阴司鬼卒押来,或用土地送来,种种 叙法皆妙。”“挹香出家,用详写,从自己口中细说,姚、叶出 家,用虚写,从别人带叙出来;拜林出家,用略写,亦从自己说 出。写得离奇错综,不独宾主分明,亦是情理兼到。”【3 (524 页)可见,这位晚清评点家对这一问题是极端重视的。 但明伦在评点《聊斋志异》时,也对虚写、实写问题涉及 颇多。如:“杀仇只用虚写,神气已足。” (《商三官》篇夹批, 374页)“杀某甲用虚写,笔笔活现,字字传神。” (《崔猛》篇 夹批,1 129页)“从对面写侠士,已见一斑。此处先虚后 实。” (《云萝公主》篇夹批,1 266页)无论是单纯的“虚写”,抑 或是“先虚后实”,总之,《聊斋》中的虚实之笔用得精妙绝 伦,而但明伦氏对这一问题的评价也言简意赅。 其他评点者对此问题也多有议论。 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的过程中,将实写和“影写”、 “遥写”相对而言,指出:“写春梅,用影写法,写瓶儿,用遥写 法;写金莲,用实写法。然一部《金瓶》,春梅至‘不垂别泪’ 时,总用影写,金莲总用实写也。”[sj(第一回回前总评,2页)这 里说的“影写”,大致上就是暗写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一种特 之际,盖此老所独得。”【 (1 070—1 071页)这是将“虚”与 “实”、“有”与“无”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述,以见其书叙事 之妙。 “齐省堂”本《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回末总评中也有这 方面的论述:“曹武惠王庙与泰伯祠,一虚一实,互相掩映,深 得古人用笔之妙。”1 8](570页) 董孟汾在《雪月梅传》第三十七回的夹批中,也屡屡言及 “虚笔”之妙用:“不知岑秀本领,故有此议论,却是虚笔取 势。”“与下文胡抚飞檄相应,是虚笔作陪。”E9](283页,285页) 醉园在《岭南逸史》第一回回末总评中也说过:“此回写 逢玉处,详尽得妙。下回写贵儿处,隐跃得妙。便可悟作文 虚实之法,而避合掌之弊。”_1 (8页)所谓“合掌”,其实就是 一种“重复”。诗词写作时两句话同说一件事,小说创作中两 回书写法相同,都是合掌。避免合掌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实相 问,使文章具错综之妙。看来《岭南逸史》的作者和评点者都 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 有些评点者不仅点明了小说创作中虚写与实写的对立 统一关系,而且还进一步研讨了“虚”与“实”之间的包容或 转化关系。 金圣叹说: 张青述鲁达被毒下,忽然又撰出一个头陀来,此 文章家虚实相间之法也。然却不可便谓鲁达一段是 实,头陀一段是虚。何则?盖为鲁达虽实有其人,然 传中却不见其事,头陀虽实无其人,然戒刀叉实有其 物也。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联绾激射,正复不定,断非一语所得尽赞耳。…(第二 十六回回前总评,510页) 金圣叹又说: 正赚徐宁时,只用空红羊皮匣子,及赚过徐宁 后,却反两用雁翎砌就圈金赛唐猊甲。实者虚之,虚 者实之,真神掀鬼踢之文也。 (第五十五回回前总评, 1 019页) 毛宗冈在评点《三国演义》时也注意到了虚写与实写之 间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他说: 当周瑜战曹仁之时,正孔明遣将取三城之时。 妙在周瑜一边实写,孔明一边虚写。又妙在赵子龙 一边,在周瑜眼中实写,云长、翼德两边,在周瑜耳中 第4期 曾凡安等:叙事:妙在虚实真幻之间——古代小说批评的辩证思维之一斑 ・127. 虚写。此叙事虚实之法。_2 (第五十一回回前总批,507 页) 毛宗冈还说: 前文之决水者二:曹操之决泗水以淹下邳,决漳 河以淹冀州是也;后文之决水者一:关公之决湘江以 淹七军是也。独此卷于涪水之决,则欲决而不能决, 遂不果决。有前之二实,不可无此之一虚,有此之一 虚,然后又有后之一实。文字有虚实相生之法,不意 天然有此等妙事,以助成此等妙文。_2 (第六十三回回 前总评,626页)) 《红楼梦》脂评对此也大加议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新的 提法。如: 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 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 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 也。。。 (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批语,444页)) 分明几回没写到贾琏,今忽闲中一语,便补得贾 琏这边天天闹热,令人却如看见听见一般,所谓“不 写之写”也。 (庚辰本第三十九回批语,715页) 今用老妪数语,更写得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光 灿烂,人烟簇集,柳陌曲巷之中,或提灯同酒,或寒月 烹茶者,竞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觉 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 伏下后文,且又趁出后文之冷落。此闲话中写出,正 不写之写也。 (庚辰本第四十五回评语,816页) 这里,脂批一而再再而三所谓之“不写而写”,其实也就 是一种高级状态的“虚写”。 上述而外,评点者对于虚写与实写之辩证关系也有不少 很不错的说法。 如天花藏主人在《平山冷燕》第二回的回前总评中说: “皇太后召见既虚描矣,宠爱之情于何窥之?又以刘太监一 送透露全斑,虽虚亦实矣。”Ltt 2(14页) 而但明伦在对《聊斋志异・田七郎》的一段夹批中,则将 虚实之笔的对立转换关系说得如花似锦:“杀林儿用虚写,用 对面写,点七郎用虚笔;杀某弟用实写,用正面写,点七郎用 实笔;至杀宰又是一样写法,此法不实不虚。”[4 J(471页) 一篇文章也罢,一部小说也罢,他的作者不可能不注目 于虚写和实写的问题。如果全文都用实写,将使作品累赘不 堪、平冗乏味;如果全文纯用虚笔,则过分空灵,使读者丈二 金刚摸不着头脑。只有能够做到虚实相问的作者方是个中 高手,如果在虚实相间的同时,更能注目于“虚”与“实”之间 的种种辩证关系,如对峙、错综、包容、转换等等,那就更是文 章圣手了。评点者亦乃如是,如果仅仅只是点出小说作品中 的“虚写”“实写”云云,当然是很不错的批评者,但如果能进 而分析这“虚实”之间的种种奥妙、种种关系,那才是目光如 烛的评点方家。 弄清小说创作的虚实之关系,仅仅是问题的第一步。进 而言之,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真、幻关系的问题,尤其 是对于历史小说和神怪小说而言,如何处理好真实与虚幻之 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历史真实还是进行艺术虚 构,这一在今天的批评家们乃至普通读者看来不成问题的问 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创作实践和小说理论研究领域却是大 有“问题”的。 在古代中国,小说创作和评价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 错误观念:其一,小说被当作历史的附庸;其二,小说中的神 异描写被当作真实存在。有些小说作者完全分不清小说创 作中的写实与虚构的关系,完全相信那些神奇鬼怪的故事是 人类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导致了小说创作的迷茫和 小说理论的}昆乱。 然而,在那一片令人丧气的沼泽泥潭之中,也有若干通 往康庄坦途的弯弯曲曲的小路。它告诉人们,我们的小说作 者和评点者们并非完全混账,他们中间也有见识卓异的佼佼 者,他们对于小说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现实与神异的 关系都进行了不同凡响的描写或发表了卓尔不群的意见。 当然,在研究那些超前的、正确的意见的同时,对于有些评点 者的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意见,我们也要放在一起进行综 合探讨。 我们先从《水浒传》说起。尽管该书也有少量的神异描 写,如“洪太尉误走妖魔”、“入云龙斗法破高廉”等等,但在 绝大多数情况下,该书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对此,金圣叹发出由衷的赞扬,并将其与《西游记》进行了比 较分析。金圣叹说:“《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 力过人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 了。” (《读第五才子书法》,17页) 毛宗冈对此也有相近的看法:“读《三国》胜读《西游 记》。《西游》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实叙帝 王之事,真而可考也。” (《读三国志法》,卷前14页) 毛氏的话虽然也不错,但与上述金圣叹的话相比,就显 得不那么恰当了。因为金氏批评《西游记》,是说它“每到弄 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指的是那种没有艺术功力的神 异描写,而没有全盘否认《西游记》中的神异描写。毛氏的话 则对《西游记》的神异描写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并且错误 地认为只有叙“真而可考”之题材的小说作品才是好作品。 在紧接在上段话后面的另一段评语中,毛宗冈的这种错误认 识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 读《三国》胜读《水浒传》。《水浒》文字之真,虽 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 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能 匠心之为难也。 (卷前14页) 这就不仅否定了《西游记》中的魔幻之笔,而且对《水浒 ・12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正 传》中的艺术虚构也一并进行了鄙夷和批判。毛宗冈通过贬 抑《水浒传》《西游记》来达到抬高《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 的言论绝不止上述两处,在第九十四回的回前总评中,毛宗 来捉他”时的一段批语,一来可以表现垂死之人精神之迷离 恍惚,二来也是“作者故意借世俗愚谈愚论设譬,喝醒天下迷 人”。_1 (甲戌本夹批,176页)如此一箭双雕的“幻笔”,方可谓 高妙之至。 冈又说:“《三国》一书,所以纪人事,非以纪鬼神。惟有一番 筹度,一番诱敌,乃见丞相之劳心,诸将之用命。不似《西 对于《红楼梦》中“幻笔”的运用,脂批多有阐述发明,而 且经常批到点子上。不妨再看庚辰本第二十五回的一段眉 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 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6 J(51o页) 游》、《水浒》等书,原非正史,可以任意结构也。” (929页) 当然,这段话在贬低《水浒》《西游》神异描写的同时,也的的 确确道出了《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作者的苦衷——难以 任意结构。 当然,毛宗冈也看到《三国演义》中同样有虚幻的描写, 对此他怎样解释呢?请看他的两段话: 每读《封神演义》,满纸仙道,满目鬼神,觉姜子 牙竞一无所用,不若《三国志》中之偶一见之也。如 伏波显圣,山神指迷,入山求草,祝井出泉,未尝不仰 邀神助,恍遏仙翁,然不可无一,不容有二。使尽赖 神谋,何以见人谋之善;使尽仗仙力,何以见人力之 奇哉? (第八十九回回前总评,877页)) 前卷祝井出泉,是孔明但邀神助,此卷以扇反 风,是孔明自有神通。每读《西游记》,见孙行者之 降妖;读《水浒传》,见公孙胜之斗法,以为奇幻。不 谓《三国志》中已备《西游记》《水浒》之专矣。况彼 以捏造之事,虽层见叠出,总属虚谈,不若此为真实 之事。即偶有一二,已足括彼全部也。 (第九十回回 前总评,887页) 看来,毛宗冈也认为在小说作品中,神异描写实不可少, 只是不能太多、太泛而已。平心而论,这才是符合艺术规律 的较为妥当的观点。 相比较而言,《红楼梦》“脂评”中讨论“幻笔”的某些话 则显得更为公允一些。如书中第三回写到林黛玉说“癞头和 尚”一段,甲戌本有眉批云:“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 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 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_】 (38页) 这里所说的,就是小说创作需要一定的“幻笔”来进行辅 助性描写,但幻笔不能太多,且不能重复累赘,太幻则不真, 过分低层次的重复使用“幻笔”则令人生厌。那么,什么样的 “幻笔”才是高妙的呢?甲戌本同一回的另一段眉批很快作 出了回答:“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 宝玉矣,幻妙之至。”【12](44页) 可知,真正高妙的“幻笔”是为表达思想、推动情节或塑 造人物服务的,绝不是作者故作高深以取悦读者、蒙蔽读者 或在“每到弄不来时”的搪塞之笔。《红楼梦》的作者对“幻 笔”的认识是深刻的,《红楼梦》的评点者对“幻笔”的认识同 样也是深刻的。谓予不信,请再看下面一段脂批:“《石头 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 唐不经之谈问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耶?——以破色 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 (庚辰本第十六回眉批,316 页)这是写在书中人物秦钟临死前梦见“许多鬼判持牌提锁 对于“幻笔”的评论,在其他评点者那儿也常常可以见 到。如: 此回写花笑人之历报,如昙花断地狱,或变跳 蚤、或变杜鹃、或变叩头虫,奇奇幻幻。末后吊场处, 忽然联入白氏,显出心诚,令人不测。小说中之蜃楼 海市也。” (醉花驿使、热肠樵叟《锦绣衣》第五回回末总 评。734页) 这里,评点者将幻笔比喻成海市蜃楼,显然是赞美之辞。 再如: 永乐元午九月,盛庸,耿炳文俱书赐死,则泗国 封爵之有无,存而不论可也。以工部尚书邯郸侯开 场,乃梦梦空空之事也。其余因事命名,大约皆如相 如作赋之子虚、鸟有先生,亡是公之类耳。 14](寄旅散 人《林兰香》第一回回末总评,6页) 将小说创作中的虚构,比喻成“相如作赋之子虚、乌有先 生,亡是公之类”,其间的基本态度还是赞扬的。 相比较而言,一位佚名的评点者在《五色石》第一卷的卷 末总评中对该篇所用虚幻之笔的赞美就很有些“力度”了: “事至曲,文至幻矣。其尤妙处,在天竺相逢,恍恍惚惚,令人 于自家议聘之后,又虚想一寺中美人。此等笔墨,飘乎欲 仙。”_】 (35页) 更有甚者,在《聊斋志异》写“幻”名篇《画壁》中,诸评点 者对“幻笔”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讨论:“幻色。”“幻境。”(但明 伦夹批)“只缘凝想,便幻出多少奇境。”(稿本无名氏夹批) “因思结想,因幻成真,实境非梦境。”(冯镇峦夹批)[4 3(14 页)“此篇多宗门语,至‘幻由人生’一语,提撕殆尽。志内诸 幻境皆当作如是观。”|4 (何守奇篇末总评,17页) 这些评语、尤其是何守奇的评语,不仅针对《画壁》篇而 言,甚至推而广之,认为《聊斋志异》全书的“幻笔”都应从 “幻由人生”一句去挖掘根源,这种看法,无疑是符合蒲松龄 的本意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实际的。 当然,也有些评点者、尤其是历史小说的评点者仍然死 死抱住小说创作之“真实性”不肯放手,固执地认为小说是历 史之附庸,小说创作就是为了羽翼正史。钱江拗生就是这样 一位评点者,他在评点《樵史通俗演义》的过程中,就曾经反 复表达这种观点。他说:“此回摹仿《水浒传》潘金莲、潘巧 云两段。然李自成杀君之寇,其出身双泉堡,得罪艾同知,举 是实事。非好弄笔人漫无考据,如《剿闯》两小说之凭空捏造 也。”(第二十二回回末总评)“节节实录,写得跃跃生动。哭 第4期 曾凡安等:叙事:妙在虚实真幻之间——古代小说批评的辩证思维之一斑 .129. 不赴援一事,范质公每向友人述之,非劈空描画,以资谈柄 便奇,奇到极处,字字是珠,亦字字是泪。此一序可以作王夫 人之状,可以作王夫人之诔。以《似见》名篇,哀多如更闻 矣。”【19](770页) 也。”(第二十五回回末总评)“此回事事丕电实。高闯一段传 闻甚确,特为拈出,以备正考。”(第二十七回回末总评)“字 字实录,可为正史作津筏。”(第三十四回回末总评)“余是年 在金陵,无论各镇纷争得之听闻,马阁部‘略似人形,方可留 用’一示,实亲见张挂部前,不敢妄一语也。”(第三十七回回 末总评) (194页,220页,306页,331页) 这里所谓“真”,与上述诸家所谓“真”不大一样。上述 者多为“真实事件”,此处则指“真情”。这样的观点,自然就 符合文学创作规律了。的的确确,只有写真情实感的小说作 品才能称之为说部“极品”。 反反复复,唠唠叨叨,钱江拗生在这里无非是证明书中 所写均乃真实可信的。甚至明明书中用的是“小说家言”,借 四 鉴了《水浒传》中描写潘金莲、潘巧云的方法,评点者还要声 明“举是实事,非好弄笔人漫无考据,如《剿闯》两小说之凭 空捏造也”。甚至举出别人乃至自己的亲见亲闻、亲身经历 来说明小说作品中描写内容的历史真实性。这样的评点者, 可谓“写真实论”的顽固鼓吹者了。有人怀疑这位钱江拗生 就是《樵史通俗演义》的作者陆应呖(当然,陆应呖是否《樵 史通俗演义》的作者也还得进一步考证),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就无怪乎这部小说作品只能是三、四流以下的“历史真实” 之作了,因为其作者基本上不懂得艺术虚构为何物! 与之观点相近的还有晴川居士,他在《白圭志序》中说: “夫造说者藉事辑书,尚以为难,若平空举事,尤其难矣。如 周末之列国,汉末之三国,此传奇之最者,必有其事而后有其 文矣。若夫《西游》、《金瓶梅》之类,此皆无影而生端,虚妄 而成文,则无其事而亦有其文矣。但其事无益于世道,余常 怪之。”… (卷首) 这种观点可以说比钱江拗生更为陈腐,因为它除了极端 追求小说创作的历史真实之外,还对那些所谓“无影而生端, 虚妄而成文”的作品如《西游记》《金瓶梅》等创作的成功表 示极端的不理解。还是那句话,这些评点者根本不懂得什么 叫做“艺术虚构”。若按照他们的批评理论去进行小说创作, 必然导致根本性的失败。 “写真实论”的鼓吹者还有清人蔡元放,他在《东周列国 志读法》中劈头就说:“《列国志》与别本小说不同。别本多 是假话,如《封神》、《水浒》、《西游》等书,全是劈空撰出。即 如《三国志》,最为近实,亦复有许多做造在于内。《列国志》 却不然,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连记实事也记不了, 那里还有工夫去添造。故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 作小说一例看了。” (卷首读法第1页) 这样,将《东周列国志》与那些有不同程度的虚构之作品 进行比较,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在评点者或许认为是对《东 周列国志》的一种表彰,而在真正具有文学批评眼光的评点 者甚或稍有艺术鉴赏力的读者看来,恰恰是对该书的讽刺和 批判。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东周列国志》完全 照抄历史(实际情形也差不多)的话,它充其量不过是一部介 乎历史通俗读物与历史小说之间的作品,连纯粹意义上的小 说都算不上,更不要说想进入优秀小说之林了。 另一个强调“真”的评点者是高澹人,他在《虞初续志・ 似见篇序》的篇末总评中说:“天下奇文,只是真,真到极处, 众多小说评点者不仅结合作品的描写实际充分讨论了 “真”与“幻”的关系,有的甚至还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 深入一步的研究,尤其是研究其间的辩证关系。 袁于令在《隋史遗文序》中,通过对《隋史遗文》书名的 解释,大谈了一通正史与遗史之间的关系: 史以遗名者何?所以辅正史也。正史以纪事, 纪事者何?传信也。遗史以搜逸,搜遗者何?传奇 也。传信者贵真: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摹圣贤心事, 如道子写生,面面逼肖。传奇者贵幻:忽焉怒发,忽 焉嘻笑,英雄本色,如阳羡书生,恍惚不可方物。苟 有正史而无逸史,则勋名、事业彪炳天壤者,固属不 磨;而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史不胜书者,卒多湮没无 闻;纵大忠义而与昭代忤者,略已挂一漏万,罕睹其 全。 (卷首) 袁于令在充分肯定“遗史”为“正史”之辅的前提下,对 “遗史”与“正史”不同的分工和各自的特色进行了一语中的 的阐发:“正史”传信而贵真,“遗史”传奇而贵幻。这应该说 是对小说作品与历史著作之本质区别的最清醒、最深刻的认 识,也是对真与幻之于小说与历史之关系的最为明晰、最为 本质的区划。 《红楼梦》脂批在这方面的认识也颇为深刻,如书中第二 十五回写贾宝玉为马道婆的“魇魔法”所困,贾府“正闹得天 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甲戌本于此有 夹批云:“不费丝毫勉强,轻轻收住数百言文字,《石头记》得 力处全在此处。以幻作真,以真为幻,看书人亦要如是看为 本。” (192页) 这里,提出了小说创作不仅要有幻笔,而且,“幻”与 “真”还是相互可以转化的,真中有幻,幻中有真,甚至可以 “以幻作真,以真为幻”,真真幻幻,幻幻真真,由此而达到作 者的某种创作目的,也让读者得到一种扑朔迷离的审美 享受。 此外,在《五色石》佚名评点者的言论中,也可以看到对 “真”与“幻”之间关系的讨论:“蛇为仙,玉化云,奇矣!然神 仙之幻不奇,人事之幻乃奇。托任是假,姓王亦是假,认儿是 假,呼婿亦是假,是一假再假也。任茜本有,王回却无,是两 假之中,又有一真一假也。假子难为子,侄婿可为婿,是同假 之中,又有半假半真也。至于任之死是真,若死在中式之后, 则死亦是假,吕之病是假,乃病在治丧之前,则病又疑真。真 ・13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拄 真假假,假假真真,总非人意想之所到。” (第四卷卷末总评, 人传奇中写“幻”的名篇,而这段评语亦堪称议论“幻笔”之 105页) 的论。 看来,能将小说作品中的故事写得幻幻奇奇、真真假假 还有更妙的:“此等传,如不会说谎人言谈,娓娓而颠,未 的作者大有人在;而对于真与幻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得如此 易见其幻处。不在幻,而正在不能幻,乃其成幻。又说幻家 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评点者亦自不少。这段评语中尤其值 一种体制。”【19](《陆颐传》篇篇末总评,299页)作者并未明确而 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总非人意想之所到。”这里,似乎已经 公开地追求“幻”,而“幻”恰在其中,这乃是更高层次的 摸到了“幻笔”奥妙之核心问题:“幻”建立在“真”的基础之 “幻”,正如同“太上无情”却是情之至者的道理一般。看来, 上,又比“真”更具艺术魅力;而当读者接受这种“真”与“幻” 不仅“幻”与“真”之间充满了辩证关系,就是“幻笔”自身的 完满结合的描写片断时,一般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但平心静 运作过程也体现着什么叫做“辩证”。由此又可见得,在讨论 气地细细思索之后,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而这,又恰 “幻笔”的问题上,邓乔林先生堪称与众不同的“灵蛇早握” 恰是“幻”中有“真”之所致。这样的幻笔,真正是匪夷所思。 者了。 诚如以上那位佚名评点者所赞扬的:“种种变幻,俱出意表, 署名“随园老人”的评点者在《萤窗异草・紫玉》篇篇末 虽春水之波纹万状,秋云之出没千观,不足方其笔墨也。” 总评中的一段话也说得不错:“幻极矣!而言之若凿凿可据, (第六卷卷末总评,160页) 生龙活虎,直令人无从着手。”_2 (167—168页)明明是幻笔, 更有甚者,在《女才子书》卷十的卷末总评中,有署名 明明是虚构的故事,却要让读者觉得言之凿凿,不得不相信, “月邻”的一段评语,进一步指出了“幻笔”应该具有的境界。 这就是善用幻笔的小说家的本事。 他说:“说仙说道,并不捏作怪诞语,而又玄妙娓娓,情理均 在对《聊斋志异》的评点文字中,评点者们也就生活真实 透,想子笔端亦有白毫光也。” (142页)虚幻而不怪诞,并 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发表了很不错的见解。 且“通情达理”,同时又能娓娓动人。这样的幻笔,的的确确 如《聂小倩》篇最后写鬼女聂小倩与丈夫所纳之妾“各 应该算得上是“幻”之至也。而刘廷玑在专论《女仙外史》的 生一男”,如果过分追求生活真实,则鬼女不可能生子。这样 《在园品题》中,却提出了“外史者,言诞而理真,书奇而旨 一来该篇内容就要全部作废了,因为篇中聂小倩的所有言谈 正”【 (1110页)的观点,认为幻笔必须与“理真”“旨正”紧密 举止几乎都是“人”的行为。对此,冯镇峦的一段夹批说得很 结合,也就是要求幻笔必须具备深刻的思想性。这种理论, 好:“各生一男,则小倩居然人矣。此等处但论其文,不必强 与月邻的“情理均透”有共同之处。 核其事。” 4 (168页) 在文言小说的评点者中,辑评《广虞初志》的邓乔林特别 更有趣者,《聊斋志异》的评点者不仅大力赞扬书中的幻 喜欢谈“幻”,而且还谈出了一些道道。请看: 笔,而且还提出了幻笔之极境——幻中幻。在《狐梦》一篇的 似讥、似讽、似悲、似伤,忽断忽连,作者何所寄 篇末总评中,何守奇说道:“狐幻矣,狐梦更幻;狐梦幻矣,以 寓?大约唐人以诗德求之高才鸿士,沦仰不偶者为 为非梦,更幻。语云:‘梦中有梦原非梦。’其梦也耶?其非梦 多,往往借神仙魔怪以见意,而未有如此之奇幻灵 也耶?吾不得而知之。”L4 J(622页) 空,绝无踪形者。从何作想?从何用笔?信乎文心 当然,若论对“真”与“幻”的关系的理论概括,还是但明 之不可测也。足为烟火人道哉。 (《柳归舜》篇篇末 伦的一段话最为透彻而痛快:“是真非真,是幻非幻,真即是 总评,265页) 幻,幻即是真。虚虚实实,离离奇奇,事或有之,文亦宜 不仅对篇中的幻笔大加赞美,而且还进而指出这些幻笔 然。” (《张鸿渐》篇夹批,1 231页) 的运用者独特的心理状态。再如: 对小说创作中的“真”与“幻”以及“幻”的限度的问题谈 小说之幻妄者,此记曲尽伎俩矣。变易然横如 得既透彻又具体的还有张无咎,他在《三遂平妖传叙》中说: 生龙活虎,不可把捉。幻外更幻,令人目眩神摇,知 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然语有之:“画鬼 其幻而莫尽其所以幻也。岳南路傍老人与三娘子, 易,画人难。”《西游》幻极矣,所以不逮《水浒》者,人 毕竟不知何等怪物?此等处甚妙,愈见其幻矣。传 鬼之分也。鬼而不人,第可资齿牙,不可动肝肺。 首云:“不知所从来。”末句云:“走去,更不知所之。” 《三国志》人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然势不 前后影射,总成一大幻妄,令人开卷而跃然,掩卷而 得幻,非才不能幻,其季(孟)之间乎!尝辟诸传奇: 击罄。是稗官家最高手,非唐人莫能也。【19](《板桥 《水浒》,《西厢》也;《三国志》,《琵琶记》也;《西游》 记》篇篇末总评,267页) 则近日《牡丹亭》之类矣。他如《玉娇丽》、《金瓶 这一段可谓对篇中所用幻笔的极端赞扬,所赞扬这不仅 梅》,如慧婢作夫人,只会记日用账簿,全不曾学得 仅是某些幻笔的片断,而是通篇皆幻,首位对照的幻笔。更 处分家政;效《水浒》而穷者也。《七国》、《两汉》、两 为可贵之处,评点者不仅赞扬了幻笔本身,而且重点凸显了 《唐》《宋》,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效《三国志》 幻笔给人造成的奇特的审美感受:“令人开卷而跃然,掩卷而 而卑者也。《西洋记》,如王巷金家神说谎乞布施, 击罄。”平心而论,《板桥记》(名一作《板桥三娘子》)确为唐 效《西游》而愚者也。 (141页) 第4期 曾凡安等:叙事:妙在虚实真幻之间——古代小说批评的辩证思维之一斑 .131. 这里,对诸多小说作品“真”与“幻”及其效果的评价,基 [3]青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本上是到位的。那么,张无咎认为什么样的创作方式才是对 [4]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新1版.上海:上 这一问题的最好把握呢?在上述文字的后面,他评价《三遂 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平妖传》“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就是最高标准。虽然 [5]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三遂平妖传》当不起这样的评语,但以之来评价《水浒传》 [M].济南:齐鲁书社,1987. 这样的说部巨著却是非常合适的。 [6]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2版.北京:作 在对待小说创作的“真”与“幻”的关系的问题上,古代 家出版社,2006. 小说评点家们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说来,评 [7]吕熊.女仙外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点历史小说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鼓吹“写真实论”,而其他 [8]吴敬梓.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类型小说的评点者,则多多少少注目于“真”与“幻”的结合。 社。1984.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乃在于各位评点者对于小说之“翼史” [9]陈朗.雪月梅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6. 意识的浓厚或淡薄,在于他们在多大的程度上认为稗官是史 [10]岭南逸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之支流。蔡元放在《东周列国志序》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明这 [11]平山冷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一问题的实质:“顾人多不能读史,而无人不能读稗官。稗官 [12]曹雪芹.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古 固亦史之支流,特更演绎其词耳。善读稗官者,亦可进于读 籍出版社,1985. 史,故古人不废。”【18](卷首《序》第1页) [13]苗深,等.明清稀见小说丛刊[M].济南:齐鲁书社, 按照这样的观念来创作或评点小说,中国小说史和中国 1996. 小说批评史将永远停滞不前,幸而有那么一些卓有建树的小 [14]林兰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说作家或卓有见识的评点者,他们逐渐淡化小说创作中的历 [15]五色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史意识,逐渐增强小说评点中的审美意味,这样,才使得我们 [16]陆应吻.樵史通俗演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的中国小说史和中国小说批评史不断推陈出新,在明清之际 1987. 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17]崔象川.白圭志[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18]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2. 参考文献: [19]柯愈春.说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1]陈曦钟,侯忠义,鲁玉)11.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 [20]袁于令.隋史遗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大学出版社,1981. [21]女才子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2]全图绣像三国演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2]萤窗异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1981. [23]罗贯中.三遂平妖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Narration:Excellence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Virtuality ——View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Ancient Fiction Criticism ZENG Fan—an,SHI Lin (1.School of Literature,Wuyi University,Jiangmen,Guangdong 529020,China; 2.School of Literature,Hubei Normal Univesrity,Huangshi,Hubei 435002,China) Abstract:The ancient Chinese writers of fiction ha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 tween virtuality and authenticity,reality and illusion.Many famous novelists were expels at utilizing the narrative method of alternating imagination with reality,fact with invention,while quite a few literary critiques could offer ae— curate and objective comments and criticism with their profound comprehension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Key words:virtuality;authenticity;fictional criticism;dialectical thinking (责任编辑周声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