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1年11 30 麓 钐 1 doi:10 3969 ̄issn 1674-151x 2011 11 001 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许彩明, 胡益贵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利用问卷调查法,从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 面,分析和探讨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和推动体育经营管理人 才培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1)11—001—03 1 前言 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 理学教学工作。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雄 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等5所体育 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科设置的优势并 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形成于2O个世 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 没有在体育管理学的教学上体现出来,管 纪8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 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 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科力量还没有参与到 展及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体育管 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7所 体育管理学的教学中来。以上这种师资队 理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师范院校体育院系;苏州大学、浙江大 伍的情况充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学是一门新 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面对社会主义市 学、河南大学、中北大学、同济大学、武 兴的发展型学科。 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 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8所 3.2课程设置 育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多方面 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对这些高校的体育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院校的体育院 也都有了相应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随着 专业本科4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 (系)都开设了与体育管理学相关的课程, 大学本科的扩招以及研究生招收政策的放 个学校发放10份,共发放200份,收回 如学校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但体 宽,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 188份,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181份, 育管理学课程设置上却呈现课时量、广 增。相反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所需要的经 有效率96.3%。 度、深度略不协调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 营管理人员却相对匮乏。毋庸置疑,高校 2.2.3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软件对收 影响了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好坏将在一定 集数据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 课程设置包括体育管理学在教学体系中的 程度上决定着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地位、所分配的学时量以及覆盖面。调查 3结果与分析 显示,各高校的社会体育学、体育教学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公共体育事业学等非体育管理学专业都开 3.1 师资队伍 设了体育管理学课程,可以说体育管理学 2.1 研究对象 据调查反馈,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教 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强大的覆盖面。不过体 我国本科高校体育管理学教学现状。 师的学历以研究生为主,体育管理学教师 育管理学在课程体系中并不以“必修课” 2.2研究方法 的职称是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已经占调查 的角色出现,刚刚超过50%的比例为专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管理学学 总数的50%以上,讲师、副教授、教授 业基础必修课;35%为专业选修课,另外 科建设及发展的相关文献26篇、专著 的比例接近90%。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体 的15%不能确定课程性质;对于体育管 4篇, 参阅相关报刊资料等,从中提取相 育管理学教师以30 ̄45岁的中青年教师 理学专业而言,体育管理学仍以专业方向 关观点,为本文研究作有力论据。 为主,“老教授”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 课为主,占65%,专业主干课占35%。 2.2.2 问卷调查法 抽样调查了帮考网 从整体上分析,我国体育管理学教师 与课程性质相对应的课时量也呈现 上所列举的体育专业排名较靠前的全国 多以本院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教师 了这样的现象,除体育管理学专业的课时 20所有体育本科专业的高校,包括北京 为主,鲜有外聘教师担任本院校的体育管 为48学时或64学时外,其他体育类专业 投稿日期:2011—07—11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卓越教师培训计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929)。 作者简介:许彩明(1974~),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2 粕 2011年11月总第3O期 博士 论坛iiiiiii 安排的学时均不超过32学时,安排16学 括的知识面广、涉及的项目多,既具科学 式是一根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jE确 时的比例接近20%。 性又具艺术性。一直以来,采用何种教学 的考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发现和 从对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反馈信 方法改善体育管理学教学质量一直受到高 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错误的考核评价 息得出,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各 度重视。传统的体育管理学教学以课堂讲 模式不利于学生成长,甚至会扼杀人才。 高校的重视,绝大多数体育类专业都开设 授为主,往往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体育管理重在实践,对多维知识的运用能 了体育管理学课程,但在课程性质和课时 另外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特点,体育管理学 力,所以相对应的考核定会与其他学科的 安排上仍存在一定问题,这说明我国的体 教学目标往往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影响 考核有不同之处。然而,在调查中发现, 育管理学学科发展还不成熟,处于初期 阶段。 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案例分析法 体育管理学的考核没有达到考核管理人才 的引进和应用受到了众多体育管理学教师 的青睐,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论 的要求。 3.3教材和内容 对课程所选用的教材进行调查显示, 数据显示,94%学生反映课程考核由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3个部 40%的学生使用秦椿林、张瑞林主编的 《体育管理学》:23%使用秦椿林主编的 《体育管理学高等教程》;1 1%的学生使用 张瑞林、秦椿林主编的《体育管理学》; 19%的学生使用孙汉超、秦椿林主编的《体 育管理学》;7%的学生选择了使用其他的 教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国家体育总 局组织统编和全国各高校编写的体育管理 专门教材己逾3O本,不同版本的体育管 理学教材在框架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模式单 一,内容阐述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特征、案 例的引入及编写方式不拘一格、篇幅因内 容侧重而有所差别。对体育管理学所选用 的教材调查结果说明,我国目前体育管理 学的教材没有得到权威的统一,教材的编 写和使用缺乏统一的交流。 对教学内容的意见调查中,采取5级 评分标准(1=强烈反对,2--反对,3: 既不反对也不同意,4=赞同,5:强烈赞 同)进行评定,得到结果如下:认为教 学内容陈旧的平均得分为3.19±0.51,教 学内容清晰度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56± 0.71,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平均得分为3.42 4-0.8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方面的平均得 分为2.34±0.90。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 教学内容的评价水平一般,对教材内容和 结构没有明显的偏好,但其中比较突出的 是对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明显不满。 教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深 度和广度,进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以及体 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体育管理学教材 应立足于我国体育管理的实践,在汲取我 国普通高校管理学教材建设经验和国外体 育管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各高校教材 的交流、学术组织建设和研究,以促进我 国体育管理学教材建设,使之在内容与结 构上更加合理、实用。 3.4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经营管理的实践性非常强,包 以及思维创新的能力,提高课堂中学生的 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中对体育管 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从学生的角 度了解到了有关教学方法使用和效果的 情况。 调查中,有70%的学生反映:体育 管理学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结合 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29%的学生选择“完全是教师讲授”;只 有1%选择“教师讲授为主,以创业体验 等事件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可见,体 育管理学仍比较依赖“教师讲授”的传统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 的应用还不深入。统计发现,有85%的 学生认为体育管理学课程非常有必要开 设,这部分学生中有70%表示“在课堂 上打不起精神”和“听着听着就厌烦了”, 有部分同学甚至建议“采用具有实际操作 性的实验教学”。从调查数据上分析,体 育管理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还不深入,理 论上的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暂时没有体 现出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 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会在一 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 调查中90%的学生反应课堂教学以教师 课件表达手段为主,10%表示有音像材料 辅助教学,而对于“体育管理模拟软件和 实验室”没有任何高校建立。 综上所述,体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仍依 赖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新颖的 教学手段受到教学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还没有深入的应用,当然这可能与体育管 理学教师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和体育管理 案例教材严重缺乏有联系。 3.5课程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评鉴,是以学 生是否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而采取的方 法和措施。从发展的角度看,考核评价模 分组成,这部分中有95%学生表示期末 考试以“一张试卷”为标尺,另外5%以 团队成果为标尺。对于试卷的内容设置, 40%的学生认为应该以拓展知识为主,基 础理论知识为辅;30%认为应该以基础理 论知识为主,拓展知识为辅;另外的30% 认为应该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试卷应该 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目前体育 管理学的考核体系调查发现,大多数专业 的体育管理学考核体系相同,只有少部分 学生对目前的考核体系有建议。 课程考核是体育管理学教学的重要 内容,通过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 握和运用情况,检验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 培养效率。从以上的调查发现,体育管理 学的课程考核与其他学科的考核的差异性 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通过考核体现 出来,学生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有 效的把握,这对我国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 培养不利。 4结 论 4.1 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师资队伍在年龄 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师资在内外部交流 上存在封闭性。 4。2 我国各院校体育类专业大部分都开 设了体育管理学课程,但在课程性质和课 时安排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体育管理学课 程设置上出现了课时量、广度、深度略不 协调的现象。 4.3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教材没有得 到权威的统一,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缺乏统 一的交流,教材在内容上比较单一,不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体育管理学课程仍以传统的教授方 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案例分析 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受到教学基础设施等 (下转第59页) ii 勃 2o11年11月总第3o期i 钐 59 表2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中能否交到好朋友的认知分析N(%) 自己的意志品质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个数 字的显示是远远不够的。 4.3 39%的女生44%的男生认为体育活 动可以使人放松情绪而忘记烦恼,38%的 女生和32%的男生认为有可能在参加体 育活动后忘记烦恼。由此说明体育教育在 调节中学生的情感情绪过程中起到了一 种改善的功效,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恶劣 的心境以到达人们所需要的积极、稳定的 表3学生认为运动后会觉得心情愉快而忘记烦恼的认知分析N(%) 心境。 4.4 调查中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在促进个 体人格健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实施个体身心内外和 谐统一的特殊功能。 4.5 要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 康服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关键,一 是教师的心理健康;二是体育教师的心理 有积极作用的,说明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 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改善的功效,通过体育 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 是不够的。 活动来改善恶劣的心境以到达人们所需要 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卫生知 3.3中学生对体育教育培养学生 的积极、稳定的心境。 识是很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 的认知分析 4结论与建议 就应在课的设计中,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 由表2可知,72%的女生和74%的 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 男生都一致认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交到好 4.1 大部分学生对“健康”的概念不是 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朋友;28%的女生和26%的男生认为有 很明确,但仍有少数学生认为健康除了身 4.6 学校和家长应支持学生参加适当的 可能在体育活动中交到好朋友:而几乎没 体健康没有疾病之外还应心理也健康,如 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提高。 有人认为体育活动中交不到朋友。这说明 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有良好的社会 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适应能力、情绪情感稳定等。学校可以对 参考文献: 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 此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关系 有效途径。也就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 的认知讲座等课题,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 [1]陈博.略论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3.4中学生对体育教育情绪自我 识,提高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I】.体育研究与教育,2002. 调控的认识分析 作用,重视体育教学。 【2l黄光明.体育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 由表3可知,有39%的女生和44% 4.2 44%女生和53%的男生认为体育 京体育学院,1992. 的男生认为体育活动可以使人放松情绪而 锻炼后可以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3】祝蓓里,季浏等.体育心理学IM].北 忘记烦恼;38%的女生和32%的男生认 37%的女生和33%的男生认为体育锻炼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为有可能在参加体育活动后忘记烦恼。由 有时是可以使自己更加坚强、更加自信。 【4】杨晓岚.浅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 此说明体育教育在调节中学生的情感情绪 48.08%的学生认为采用体育活动来调节 进作用[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8. (上接第O2页) 参考文献: [3】王洪坤,韩玉姬.我国体育管理学科教 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得到深入应用。 材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 J.成都体育学 4。5 体育管理学的课程考核制度与其他 [1】实用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2004. 院学报,2009,8(35):17—20. 学科的差异性不大,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 【2】浦义俊.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现状 【4】韩开成.体育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 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核制度的针 和问题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对性不强。 2009,2(28):3—5. 2007,3(22):43-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