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隧道施工测量实施细则

来源:华佗健康网
改建铁路三江至南川线扩能改造工

第I合同段

隧道测量实施细则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施工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三南铁路项目经理部 监理单位:成都大西南铁路监理有限公司三南铁路监理站

二〇一三年四月六日

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实施细则

第一节 工程测量

本隧道的控制测量由集团公司派人组织实施,目前控制桩已布点、测设完毕,复测成果已上报审批,每半年进行复测、校核一次。

一、隧道控制测量

(一)洞外平面控制附和导线测设

施工时通过洞外精测点引进洞内,采用双导线布置形成闭合导线,利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精确控制隧道中线。

洞口导线点位使用钢筋(顶上刻十字线)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点与点之间保持通视良好。布置完毕后,利用设计院交接的导线网点GPS点(已知)作基准点,以三维坐标法,用全站仪引测复核导线上各点的精确坐标值(并经平差),用精密水准仪从高等级的2个BM点测定导线上各点的准确高程(并经平差)。水平角的观测采用正倒镜六个测回,测角精度≤±1.0”,每条附合导线长度必须往返观测各三次读数,在允许值内取均值,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30000。

(二)洞外精密水准点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点布设利用平面控制点的埋石作为高程控制点,如特殊需要时进行加密,加密水准点的精度不低于高程控制点的精度。

在进出口附近布设水准点,作为隧道进洞的高程控制点,采用3m水准标尺黑红面读数,每一站所测黑红面高差不大于3mm,黑红面读数之差不大于3mm,前后视距差不大于

3m,视距累积不大于10m。测得结果平差后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小于20√L。

(三)洞内控制测量 1、洞内导线测量

洞内测量是洞外控制点向洞内导线点的引测,主要内容为施工中线测量,水准测量及施工断面测量、洞内控制点的布设。布设导线时为了减少测角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要尽量减少导线转折点的数量,避免用短边,但导线边也不宜过长,最长边以能显示测距为原则,使平差计算简单化,布网时相邻导线边的长度不宜相差悬殊。

2、外业观察方法

隧道洞内导线控制测量在洞外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洞内施工特点布设导线,以洞口投点为起始点,沿中线布设,形成导线环。导线边长根据测量设计的要求并考虑实际通视条件,选择长边布设。导线点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

由洞外向洞内的测角、测距工作,在夜晚或阴天进行,洞内的测角测距,在测回间采用仪器和觇标多次置中的方法,并采用双照准法(两次照准、两次读数)观测。照准的目标应有足够的明亮度。并保证仪器和反射镜面无水雾。

洞内导线平差,采用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也可采用近似平差。洞内导线的坐标和方位角,必须依据洞外控制点的坐标和方位角进行传算。

洞内高程必须由洞外高程控制点传算。每隔100~150米设立一对高程控制点。洞内高程采用水准仪进行往返观测。并定期进行复测。

3、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数据的整理、平差计算均采用两组对算、复核的方法在计算机中进行。

(四)测量等级和精度要求 1、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等级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见表1-1-1。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1-1-1

项 部 方 位 洞 内 法 导 线 测 量 二 三 四 测量目 等级 适用的 隧道长度(km) 直线6~8 测角 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 起始边 基线 曲线5~8 直线3~6 曲线3~5 直线2~3 曲线1.5~3 ±1.0 ±1.8 1/5万 1/10万 1/20万 1/3万 1/5万 1/10万 1/5万 1/5万 1/5万 1/5万 1/10万 1/10万 1/10万 1/10万 1/2.5万 1/2.5万 1/2.5万 ±2.5 1/1.5万 注:(表中加黑部分为本隧道采用值)

2、隧道控制测量精度

隧道控制测量精度见表1-1-2。

隧道控制测量精度表1-1-2 横 向 中 误 差 测量部位 两个开挖洞口间长度(km) 洞 外 洞 内 洞内、洞外总和 <4 30 40 50 4~8 45 60 75 8~10 60 80 100 10~13 90 120 150 18 17 25 高程中误差 注:(表中加黑部分为本隧道采用值)

3、高程控制测量仪器选择

高程控制测量仪器选择见表1-1-3。

测量部位 测量等级 二 mΔ (mm) ±1.0 ±3.0 ±5.0 ±1.0 ±3.0 ±5.0 高程控制测量仪器选择表1-1-3 两开挖洞口间水准路线长度水准仪型号 (mm) >36 13~36 5~13 >32 11~32 5~11 S0.5、S1 S1 S3 S3 S1 S3 S3、S10 水准标尺类型 线条式铟钢水准标尺 线条式铟钢水准标尺 区格式木质水准标尺 区格式木质水准标尺 线条式铟钢水准标尺 区格式木质水准标尺 区格式木质水准标尺 洞 外 三 四 二 洞 内 三 四 注:(表中加黑部分为本隧道采用值)

4、隧道水准测量等级及限差

隧道水准测量等级及限差见表1-1-4。

隧道水准测量等级及限差表1-1-4 限差 水准测量等级 二 三 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中误差(mm) ≤±1.0 ≤±3.0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 6√(R) ±20√(R) 测段往返观测高差不符值 ± 4√(R) ±12√(R) 线路闭合差 ± 4√(R) ±12√(R) 四 五 ≤±5.0 ≤±7.5 ±30√(R) ±30√(R) ±20√(R) ±30√(R) ±20√(R) ±30√(R) 注:(表中加黑部分为本隧道采用值)

二、常规施工测量

隧道施工测量由各施工队组织实施,设两级复核,即项目经理部测量队及施工队测量班。

(一)洞口测量

根据隧道洞口的设计结构和洞口地形标高,详细计算洞口边仰坡开挖边线的坐标和各桩中心坐标。利用附合导线与以上计算坐标的相对关系,用全站仪放出洞口边仰坡开挖轮廓线,十米桩中心坐标点位,以放出的坐标点为中心放出开挖边线桩,控制洞口边仰坡的开挖。

(二)洞身测量

隧道洞身施工测量根据隧道设计文件,精确计算出线路百米桩的坐标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标高,直线段按10m(曲线每1米)编制出本标段隧道标高表。

每循环由测量班用断面测量仪测设隧道开挖轮廓线,钢架架立前后和衬砌立模前后,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对混凝土净空断面应用解析法测量。

在洞内进行施工放样时随时配带气压标、温度计,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仪器进行气压、温度的修正。

(三)净空断面测量

要求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以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隧道的实际净空。包括:拱顶高程、最接近界限的内轮廓点、半拱宽度、内轨顶面线左右侧宽度、铺底或仰拱顶面高程。测量程序为:中线点、最接近界限的内轮廓点、衬砌内轮廓最大跨度点、拱顶高程、断面支距(以线路中线为准)。隧道断面实际净空测量图见图1-2。

隧道洞身衬砌作业后,每20m对已衬砌段净空采用断面仪进行洞身净空检查,洞身开挖贯通后,隧道进口和出口两个施工工区协调配合,及时组织测量人员进行贯通测量。依据测量规范及测量结果,调整贯通误差,并将调整结果及时上报监理和业主有关部门。依据设计图纸检查完工后的结构尺寸,如实填写检查结果,并检查资料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存档。

图1-2 隧道断面实际净空测量图

(四)施工测量注意事项

1、定期组织测量人员与相邻施工单位共同进行洞内外控制点联测,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专人负责对桩点的保护,注意防止桩点沉降、偏移,并定期复核,有误时及时调整。

2、利用已知点(包括控制点、方向点、高程点)进行引测、加点和工程放样前必须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即已知点检测无误或合格时,才能利用。重要定位和放样,必须坚持用不同的方法或仪器校核测量或换人检测后才能施工,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

(五)中线基桩及永久性水准点测设 1、中线测量

隧道中线基桩应在全隧中线测量后,用混凝土包金属标志(不锈钢)。洞内控制测量桩橛埋设同基桩。根据贯通误差调整后的线路中线点埋设基桩。

直线上,每隔200~250m埋设一个中线基桩,曲线上应

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包括曲中点),曲线中部应适当增加使其前后均能通视。

应在中线基桩两侧边墙上绘出标志,设立标点,以资识别。标志设在高出轨面1.50m处,标志框内以白漆打底,红漆书写,上写中线点名称(例如ZH等),中间统一里程,下写标志桩距离中桩的距离。

平导、正洞洞身变换截面、衬砌类型、专用洞室以及其他需要测量净空断面的里程处应标志临时中桩,供测绘断面时使用。

2、水准测量

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两端洞门附近各设两个,与中线基桩相似,在隧道边墙上作出标志,注明水准点的编号和标高。

洞内水准点和洞外水准点进行联测,高程闭合差符合规定精度(四等水准)后,进行平差确定各点的高程 。

洞内临时中桩的边墙上要标出内轨面的高程,供净空测量时使用。

作为竣工资料之一,对洞内中线基桩和永久性水准点,应列出实践成果并注明统一竣工里程。

三、注意事项及测量资料管理

(一)测量组人员应团结配合,保持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

(二)加强仪器的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保持其良好状态,制定仪器维修和保养制度及周检计划,按时送检。

(三)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双方会同,持交桩表逐桩核对,交接确认遗失的坚决补桩,无桩名者视为废桩,资料与现

实不符的应予以更改。

(四)专人负责对桩点的保护,注意防止桩点沉降、偏移并定期复核,有偏差时及时调整。

(五)观测和计算结果必须做到记录真实,不得涂改,不得凭记忆补记,注记明确,计算清楚,格式统一,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

严格按规程办事,遇到超限时要认真检查,必要时返工,因超限划去的观测记录应注明原因。

观测和计算结果必须做到记录真实,注记明确,计算清楚,格式统一,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

后附测量仪器检定证书,测量人员资质证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