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一上册必背古诗文
一、古诗
第一单元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行进,我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山岛上)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秋风飒飒吹来,林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而起。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耀眼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幸运得很,好极了,写一首诗歌来抒发的我的壮志吧。 【主旨】
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 【主旨】
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1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船帆高高挂起。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主旨】
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小桥下流动着溪水,旁边有几户人家,古旧的道路上,萧瑟的西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太阳就要从西方落下,(我这个)伤心断肠的思乡人还漂泊在天涯。 【主旨】
生动的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 【主旨】
这首诗设计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感情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久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你。 【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没有谁能送酒来。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着战场零星开放了。 【主旨】
这首诗由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引出遥望故乡长安,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3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 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秋天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直冲云霄而上,也引发我的诗兴飞上了蓝天之上。 【主旨】
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下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因病僵直地躺在孤寂的乡村,并不为自己哀伤,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主旨】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潼 关 【清末】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市,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径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5
二、古文
第二单元
《世说新语》二则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你很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气地骂道:“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一同出行)。中午您没有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位)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拉他,元方(却)走进门去,连头都不回。
第三单元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7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第四单元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叶般凋零、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第五单元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8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另一只狼仍跟从。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困窘,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看见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正要走,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六单元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
9
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要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