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研究
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JournalofPostgraduates2016年9月Sept.2016
湘鄂赣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研究
赵
越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法对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自然
地理要素探讨其分布原因。研究表明:A级景区等级结构为纺锤型,呈集中态势的凝聚型空间分布格局;A级景区分布与水资源关系密切,大多分布于江河湖泊周围;景区分布区域的地质构造具有时间跨度大、形式种类多的特点,且多分布于第三级阶梯,位于低海拔区域;景区多分布有热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土壤多为酸性或黄棕壤。
关键词:A级景区;空间结构;自然背景;湘鄂赣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似性较大、交通条件优越、合作交流密切,形成了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湘鄂赣三省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规模等级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湘鄂赣三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旅游空间布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国土面积约56.46万平方公里(108°E~118°E,24°N~33°N),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因历史渊源深厚、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基础良好及合作交流密切,形成了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有利于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湘鄂赣三省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南3大名楼分布在鄂湘赣3个省份,中国两大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也被长江串连起来,长江风光旅游带中名山、名水、名湖、名城使得三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共有820处A级景区,其中湖南265处,湖北332处,江西223处,数量在中国各省A级景区中均占较大比重。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物质载体,国家旅游局A级旅游景区认定是中国对旅游景区质量和档次进行综合评价的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按五级划分,从4A、3A、2A、1A级旅游景区。景区评高到低依次为5A、
A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等级、数量及分布格局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时空安排都有
[2]
重要的影响。学界对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及规
[1]
律特征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多是从全国范围这样一个宏观层面或是个案微观层面来研究,而对省级区域的中观层面关注相对较少。前苏联地理学家用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3]
,Bevilacqua
E对意大利Veneto地区的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4]。国内相关研究有黄玮等探讨了璧山县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统计特征;
[5]
吴必虎等以首批国家4A级旅游
[6]
景区为例揭示了距离分异规律;卞显红测定了长江
[7]
三角洲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特征;谢志华、
[8]
吴必虎等研究了我国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旅游景点
[9-11]
。
中国A级景区不同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城郊游憩地和
,国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结论在中国景区并
不能完全实证,国内学者多局限于宏观或微观旅游点,研究方法上主要对A级景区的分布进行集中分散、直线距离通达度、邻近度等定性研究,而运用ArcGIS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
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历史渊源深厚、旅游资源相
06-14.收稿日期:2016-
“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项目批准号:11JBGP041)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
作者简介:赵越(199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与环境。女,湖南长沙人,
119
1、数据来源
文章研究数据即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共820处A级旅游景区名单(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及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ht-tp://www.cnta.gov.cn/)、湖南省旅游局(http://www.hnt.gov.cn/)、湖北省旅游政务网(http://www.hubeito-ur.gov.cn/)、江西旅游政务网(http://www.jxta.gov.cn/)官方网站。三省地势图、三省地貌类型图、三省降水分布图、三省土壤类型图、三省植被类型图、三省地质图均来源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中国1∶400万基础数据,由Arc-GIS10.2经过配准、裁剪得出。
2、研究方法(1)最邻近指数最邻近指数是目前测度点状空间分布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以随机分布时的最邻近距离为理论最邻近距
离,将其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实际点状分布。[12]
其表达式为:
R=
RI
R(1)E
RE=
12
式中:R槡SN
(2)
I为实际最邻近距离,
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S为区域面积,N为区域内A级景区数量。当R=1时,点状目标呈随机分布;当R>1时,点状目标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目标趋于凝聚分布。
(2)空间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
标,分析旅游景区在市际尺度上的分布特征。[13]
n=100×槡Σ(N)2
Gi(3)
i=1
N式中:G为景区地理集中指数;Ni为第i个区域景
区数;N为景区总数;n为区域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景区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景区分布
越分散。
(3)空间分析
以1∶400万中国矢量化图为底图,利用ArcGIS10.2配准、裁剪得出A级景区的空间数据库,使用密度分析工具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叠加至三省地势图、三省地貌类型图、三省降水分布图、三省土壤类型图、三省植被类型图、三省地质图上,利用空间可视化探讨A级景区与自然地理背景的关系。
二、
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一)景区分布的等级结构一般认为,地理要素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统计学意
义的等级规模差异,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金字塔规模。[14]
同理,一个健全、合理、完善的区域A级景区体系在规模分布上也应该表现出这种等级规模差异特征。然而,统计表明,湘鄂赣三省的A级旅游景区并未呈这样
120
的等级规模差异特征。
如图1、图2所示,湘鄂赣三省A级旅游景区在总体上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与传统金字塔规模分布不同。金字塔型规模分布虽然稳定合理,但反映的是要素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人民不再满足于现存的旅游资源,纺锤型结构代表
了对中端市场的需求。5A级景区23处,
1A级景区仅5处,说明当前的纺锤型结构仍然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
图1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统计
图2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等级规模结构
(二)景区分布的空间结构1、空间分布类型
通常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有均匀、随机和集
聚三种空间分布类型。[15]
根据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公式计算得出最邻近点指数R≈0.76<1,表明湘鄂赣三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
2、集中程度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来研究景区分布的集中程度。根据地理集中指数公式,景区总数为820处,得出湘鄂赣三省A级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8.51。假设820处A级景区平均分布在各州市内,则此时地理集中
指数为19.59,58.51大于19.59,表明湘鄂赣三省A级
景区的分布较为集中。
3、空间分布密度
为了更好的说明湘鄂赣三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
上的集聚和分布形态,通过ArcGIS10.2软件,利用密度分析工具对湘鄂赣820处A级旅游景区进行空间核密度分析,生成核密度图(图3)。结果显示,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省会长沙、武汉、南昌最高,省级驻地周边的地级驻地景区核密度较高,即各省区的景区基本都是高密度分布在省会城市周边,地级行政区分布核密度
次之。总体来看,
A级景区分布密度较高地区位于经济发达、历史文化更丰厚的省会城市,且等级越高,经济
发达地区景区密度越大,主要是因为A级景区建设的投资规模、旅游消费能力等受经济水平的高低影响,尤其是A级景区的开发与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景区内部的游览设施的建设,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往往无法满足景区发展的内在需求,相对的其城市旅游起步比较晚,缺乏明确的旅游规划与政府主导力度,导致其景区数量、密度相对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三省的省界处个别城市A级景区密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A级景区的分布并不完全与城市的规模大小、距离省会城市的远近紧密耦合,也受到城市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各省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用科学的旅游规划指导、引领和促进旅游发展的综合影响。
图3
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核密度图
三、
A级景区分布与自然地理要素(一)水资源
如图4所示,
A级景区大部分分布于降水大于1600mm的区域内,这与中国A级景区总体上南多北
少、东多西少的分布一致[16]
。但是,降水量与A级景区分布并非呈线性相关关系,因为降水是通过形成江河湖泊、影响植被土壤景观多样化的方式间接影响A级景区分布,并非直接相关。
由于河流、湖泊沿岸具有取水、灌溉、水运诸多的
便利,又有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人口承载力高的河谷平
原,因而成为“城市生长”的集聚地带。[17]
地表水域不仅给人类带来生活资源,同时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游玩价值,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统计各级河流和湖泊的缓冲区A级景区数量可得,
75.69%的A级景区都分布在江河湖泊周边。其中分布在河流周边的有585处,占总数的73.34%;分布在湖泊周边的有36处,占总数的4.39%。另外,69.97%的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分布于长江干流沿岸,70.12%的景区分布于两河交汇处,且分布于汉江、湘江、赣江等长江支流上的景区数量也相对较多,河流等级越高,A级景区分布数量越多。中国古代讲究风水,追求“天人合一”的融洽和谐和对称分布的审美,对水的重视自古以来未曾削弱,旅游景区的分
布必然与河流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关联。如图可知,A级景区大多都有重要河流穿过,且以河流为轴其数量呈
近似对称分布的形态。许多A级旅游景区以河流为轴线分两侧布局,如汉江、湘江、沅江和长江干流两侧。由此可见,水是重要的风景名胜资源,湘鄂赣三省大部分A级景区都是在江河湖泊的基础上形成的,水资源与A级景区分布密切相关。
图4
A级景区与水资源关系
(二)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是天然构景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了风
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对风景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A级景区分布区域的地质构造具有时间跨度大、形式种类多的特点(图5a),
地质构造形成于元古界或更早的占总数的22%、古生界占总数的38%、中生界占总数的31%,新生界占总数的9%。在地质构造种类中,酸性岩类最多,其中花岗岩所占比重最大,为总数的33%。镁铁质岩类和黄岗岩类分别有28处、12处。不
121
同地区地质构造的不同导致A级景区形象特征分布上的差异。因此,分析A级景区分布的地质特征,不仅有利于认识A级景区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有利于了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对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湘鄂赣三省中的湖南、湖北跨越第二、三级阶梯,在阶梯分隔带上,有74处A级景区,且景区密度较大(图5b)。原因是阶梯分隔带作为地貌类型最为丰富、地形起伏最大、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区域,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是A级景区分布最为密集带。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景区并不主要分布于山区的正中位置,而多为其边缘地带,其深处少有景区分布。这一点也说明了旅游开发中可进入性的重要。显然,旅游开发不能一味依托旅游资源的天然禀赋,而要考虑市场条件及自身的可进入性。由于湘鄂赣三省绝大部分位于第三级阶梯,中国旅游
景区分布数量与地势呈线性关系
[18]
,即第三级阶梯景区数量最多,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少,
湘鄂赣三省景区数量在全国各省A级景区数量中居于前列,第三级阶梯A级景区数量在三个阶梯中所占比重最大。
丰富的地貌类型是A级景区自然景观多样性的基础。湘鄂赣三省地貌主要以盆地、丘陵、平原为主(图5c),A级景区处于低海拔区域的有741处,占总数的90%,其中冲积平原占总数的47%,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A级景区数量较多。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位于中海拔起伏山地数量较小。由于旅游地吸引力和其与周围地区的差异性有一定的联系,湘鄂赣三省可利用此规律多开发中低海拔起伏山脉的旅游资源,增加A级景区在此地貌类型上的数量,从而发展出更多地貌类型的景区景点。
图5aA级景区与地质关系
122
图5bA级景区与地势关系
图5cA级景区与地貌关系
(三)植被种类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可见植物的构景作用之大。我国南方向以秀著称,即因南方山地植被覆盖率高而多佳木美竹,山地四季景象不同所致。
湘鄂赣三省植被景观类型较多(图6),组成成分较复杂,地理分布各异。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14大类森林景观类型中。其中,景区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植被种类的数量较多,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239处,约占总数量的29%,分布于亚热带、热带落叶阔叶林的有186处,约占总数的23%。同时中海拔山地产生的垂直地带性差异使得原本在亚热带区域的A级景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矮化,形成灌丛和萌生矮林,所以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也有较少量落叶灌丛、矮林和草甸结植被类型。长江流
域由于以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适于竹林生长,故A级景区中有竹林分布,也有以竹海为特色的景区,例如咸安星星竹海。
植被观赏价值要比其经济价值更高。繁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使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增加了景观色彩的层次,植被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更为突出。春季,亚热带、热带阔叶林一片翠绿,果树园花开繁华;夏季,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投影盖度较大,竹林成片,让景区成为避暑游览佳境区;秋季,落叶经济林、落叶灌丛、矮林和落叶阔叶林使得景区别有一番“黄金落叶之秋”的景象;冬季常绿阔叶林、藤本常绿使得景区依然具有观赏价值。四季变化的植被景观使A级景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淡化旅游淡季旺季的分界线。
图6
A级景区与植被关系
(四)土壤类型受到岩石母质、气候、地表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壤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使得A级景区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呈有规律的集聚分布。
长江中游土壤类型主要以水稻土、红壤、黄棕壤为主(图7)。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湖南、江西两省的大部分和湖北的东南部。湘鄂赣A级景区中有396处位于红壤区,占景区总数的48.29%。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中生长。红壤为酸性土壤,土质较松散,透气性良好,易于排水和通气,适宜茶树的种植。湘赣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茶源地,其茶园同时也因其具有观赏价值而被众多A级景区收入景区景观,以茶命名的A级景区有修水白茶园等。湘鄂赣三省水稻种植面积广阔,其中水稻土在
三省中所占比例较大,
A级景区中有占总量29%的景区分布于水稻土,且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呈凝聚型空间
分布。水稻不仅可以作为农作物,同时也具有观赏价
值,由其所构成的梯田也成为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热点,如娄底紫鹊界梯田景区。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与秦岭-淮河之间的北亚热带地区,是中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黄棕壤在湘鄂赣三省中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所处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故湖北北部有大量森林公园景区分布。
图7A级景区与土壤类型
四、结论
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和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在规模等级总体上表现为纺锤型结构,凸显出中端市场需求,同时说明当前的纺锤型结构仍然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向代表高端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发展。
(2)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的最邻近指数R≈0.76,表明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A级景区地理集中指数为58.51,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的分布较为集中;景区分布密度较高地区位于经济发达、历史文化更丰厚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景区密度更大。
(3)湘鄂赣三省大部分A级景区是在江河湖泊的基础上形成的,水资源与A级景区分布密切相关;A级景区分布区域的地质构造具有时间跨度大、形式种类多的特点,地质构造形成于古生界的A级景区最多,中生界次之,新生界最少,在地质构造种类中,酸性岩类最多,其中花岗岩所占比重最大;在二、三级阶梯分隔带上,有74处A级景区,且景区密度较大,湘鄂赣三省绝大部分景区位于第三级阶梯;A级景区处于低海拔区域的占总数的90%,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A级景区数量较多。
123
(4)湘鄂赣三省A级景区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植被种类上,同时中海拔山地产生的垂直地带性差异使得A级景区也有较少量落叶灌丛、矮林和草甸结植被类型,且长江流域以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适于竹林的生长,故A级景区中有竹林分布,同时四季变化的植被景观使A级景区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淡化旅游淡季旺季的分界线;湘鄂赣A级景区总数的48.29%位于红壤区,水稻土和黄棕壤也使得梯田景区和森林公园在湘鄂赣三省分布较多。
参考文献
[1]朱竑,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
615.地理科学,2008,(5):607-[2]王雯萱,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128.[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124-[3]戴同良.苏联旅游地理学进展:旅游部门的发展及其地域组
46.织的条件和因素[J].地理译报,1989,(4):40-[4]BevilacquaE,CestiE.TheStructureandImpactofInternation-alTourismintheVenetoRegion,Italy[J].GeoJournal,1989,(3):285-288.
[5]黄玮,姜辽,高鑫.重庆市璧山县游憩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发
172.展模式[J].经济地理,2010,(1):167-[6]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
J].人文地理,2003,(1):1-5.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
[7]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国家4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J].经济
160.地理,2007,(1):157-[8]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753.地理科学,2008,(6):748-[9]PearceG.TourismToday:AGeographicalAnalysis[J].Long-manSci-entific&Technical,1995:30-56.
[10]GunnA.Tourism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J].
PsychologyPress,2002:116-158.
[11]MurphyE.Tourism:ACommunityApproach[J].Routledge,
2013:68-124.
[12]程海峰,胡文海.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地理
1280.科学,2014,(10):1275-[13]许贤棠,刘大均,胡静.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
——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征及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2015,(9):182-188.
[14]王硕,曾克峰.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国
93.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4):88-[15]袁俊,余瑞林.武汉城市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
[J].经济地理,2010,(2):324-328.
[16]吴佳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
2014,(9):1747-1757.
[17]刘大均,谢双玉.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0):1276-1281.[18]长安.浅析中国A-AAAA景区空间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背
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6-41.
AResearchonSpatialDistributionandtheRelationshipwiththeNaturalElementsofTourismScenicAreainHunan-Hubei-Jiangxi
ZHAOYue
(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Scienc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Usingthe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spatialanalysismethodsandcombiningthenaturalgeographicalele-ments,thispaperanalyzesandexploresthecharacteristicsandreasonsofthespatialdistributionofA-levelscenicareasinHunan-Hubei-Jiangxidistrict.Theresearchshowedthat:(1)ThehierarchyofA-levelscenicareaisfusiform,thedistri-butionofA-leveltouristdistrictsisastyleofagglomerationanditsspatialdistributionappearsunbalancedinconcentra-tion,whilenucleardensityandcitylevelsarepositivelycorrelated.(2)A-levelscenicareas,closetowater,aremostlydistributedinriversandlakesaround.(3)Thegeologicalstructureofscenicareas'distributionischaracterizedbygreattimespanandvariety,andthroughoutthethird-levelladder,theyarelocatedinthelowaltitudearea.(4)Inscenicspotsthroughoutthetropical、subtropicalevergreenand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vegetation,thesoilisacidicormoreyellowbrownsoil.
Keywords:A-levelscenicareas;spatialstructure;naturalbackground;Hunan-Hubei-Jiangxiprovince
指导教师
胡
静
责任编辑
黄
群
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