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华佗健康网
学园I XUEYUAN 2014年第32期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 刁二计安徽省长丰县罗塘中心校 【摘要】古诗蕴含丰富的意境,意义深远。本文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让其感受蕴含的语言美、声韵美、意 境美、哲理美和心灵美,充分体现古诗的美育效应。 【关键词】古诗声韵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远优美的意境,具有很 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 美的荟萃,是美育学生的重要土壤。因此,本人认为在古诗 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节律诵读。体昧声韵美 古诗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 古诗教学中,通过诵读可让学生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进而 体会其蕴含的情感,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味声韵美。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李白的《独坐 敬亭山》,作者通过描写敬亭山景象,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孤 寂之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写的是天上的鸟儿 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道白云,却也不 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 去。“尽”“闲”两个字,将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 “动”中有“静”,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相看两 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 之情。其次,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是体现语言 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恰当。“诗以言志,歌以咏情”, 古人在赋诗作词时摇头晃脑,一咏三叹,就是在抑扬顿挫的 节奏中品味古诗的音韵美。 二品析词句。感受语言美 古诗文是一种语句凝练、富有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 活和感情的文学体裁。它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并不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必须先对诗句文字意义进行领会、理解, 才能知其意、感其情。 如教学《鹅》,我首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自由读、 指名读、小组读,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 品味,使学生与诗人形成感情共鸣,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奠 定感性认识的基础。然后是“析”,紧扣诗文中传神的词, 如“曲、白、绿、红、拨”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鹅的形象 之美,也就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 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 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这就要求 学生去“品”、去“析”,去想象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大 地一片生机的景象,这个“绿”字使大自然活了,使古诗更 有灵性了,体现出了古诗文的语言美。 三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 选人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 在诗中借景物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 古诗意境美。 一1 12一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2—0ll2—0l 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必须凭借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 想象才能得以实现。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 描绘的生 睛景,形象地经过大脑加工改造,形成“图像” 再现于大脑屏幕上,这样文字材料变成了“图象”材料,便 于学生感受和领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想象的“画 面”中感悟语言,这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想 象力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的关键所在。 如杜牧的《山行》中写了五种景物,教学时先让学生对各种 景物的色彩展开想象,再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脑海中呈现 出一幅远近映衬、错落有致、色彩绚丽的秋色图,从而进一 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悟理性,领略哲理美 选人教材的古诗,不仅诗中有情,而且诗中有理。如“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林西壁》)等。 这些佳句,议论十分凝炼,蕴含丰富哲理,饱含着诗人深刻 的生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如珠 妙语,领略哲理美。如宋代诗人苏轼采用艺术的整体观察法, 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题林西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其实又何止是看山,对任何事物的观察要达 到清晰、完整,既要置身于内,“入虎穴”,又要置身于外, 做“旁观者”;如不做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客观分析,也 不免为局部现象所迷惑而认识不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 第一、二句,想一想为什么身在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悟出真谛,领略诗的哲理美。 五认识境界,鉴赏心灵美 有些古诗,或叙事直抒胸臆,或借物寄托情怀,大多具 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如《示儿》是陆游临终时的诗作。一般 地说,一个人与世长辞时,其遗嘱不外乎是遗产的分配、后 代的前途、个人的功名,但陆游却不是这样,“死去元知万 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诗人临死,只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兴亡。他唯一要嘱咐子女的后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短短四句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古 代诗人的爱国激情,饱含着祖国一定会统一的坚定信念,还 表现出爱国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精神。教学时,要从 形象人手,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 使学生认识诗的思想境界,鉴赏诗人的心灵美。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哲理 美和心灵美的感受、鉴赏是同时体验、统一进行的。教师只 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深入浅出地进行引 导,古诗的美育效应就能达到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庞远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