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是⼈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段。它在⼈的⼀切实践活动中,具有重⼤的作⽤。⼈们通过观察,获得⼤量的感性材料,获得对事物具体⽽鲜明的印象。达尔⽂曾对⾃⼰做过如下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也没有过⼈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精细观察的能⼒上,我可能在众⼈之上。”达尔⽂⼀⽣都坚持采集⽣物标本。有⼀次,当他剥开树⽪发现两只罕见的⼤甲⾍时,⽴刻⼀⼿⼀只把这两只⼤甲⾍抓住。但他突然⼜发现了第三只更为奇异的⼤甲⾍,为了不让它逃⾛,竟把⼀只甲⾍塞进嘴巴,腾出⼿去抓第三只。没想到塞进嘴⾥的甲⾍排出了⼀种⾟辣的液体,烧痛了他的⾆头。后来,达尔⽂在回忆这段⽣活时说:“那是⽆⽤的玩意吗?不,那是我学到的最有⽤的知识,它使我⾛进了科学的⼤门。”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个别特点,如颜⾊、声⾳、⽓味、味道、硬度等;知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形状、⼤⼩、远近等。在实际⽣活中,感觉和知觉是很难分开的,如颜⾊总是某种物体的颜⾊,声⾳总是某种东西发出的声⾳等等,所以把⼆者合称为感知。感知是认识的基础,没有感知,就没有认识。
观察与随便看看、随便听听不同。例如看⽂娱节⽬,内⾏总是带着观察的眼光看待⼀切,⽽外⾏则带着欣赏、了解故事情节或消遣的眼光去看,因此,结果不⼀样。
⼼理学家根据⼈在知觉事物时有⽆预定⽬的,分为有意知觉和⽆意知觉。
⽆意知觉是事先没有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的知觉。或者是由外界现象的特点引起的,或者为⼈的兴趣所指引。例如,当你漫步公园时,⽆意中可以看见绿树成荫,湖⽔荡漾,可以听到鸟⼉的喳喳声,汽车的喇叭声,……这些都是⽆意知觉。
有意知觉是按预先定好的⽬的、任务,并需要⼀定意志努⼒的知觉。例如听报告、参观博物馆、分析设计图纸等等。 观察必须先有⼀定的⽬的性,有选择地去知觉某种事物。观察总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如,对事物进⾏⽐较,以便了解它们的特征和本质。
⽆⽬的性和有⽬的性、⽆计划性与有计划性,结果都有很⼤的不同。例如在国外⼀次⼤型讨论会上,突然有两个⼈冲了进来,前⾯的在逃,后⾯的持枪追逐,绕会场半圈,突然听到⼀声枪响,两⼈都冲了出去。这个事故经过前后共20秒。随后,会议主席要求与会者将⽬击经过写出来。结果交出的40篇报告中,除⼀篇在主要事实经过的描述上错误率少于20%以外,其余错误率都在 20%以上,甚⾄有25篇的错误率达到4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的报告有10%或更多的细节是臆造的。这是事先准备好的⼀次观察⼒的测试。
观察能⼒的强弱决定着⼀个⼈智⼒发展的⽔平。因为观察⼒是智⼒活动的基础。观察⼒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脱离了感知就⽆所谓观察⼒。⼀个五官失灵、七窍不通的⼈,还有什么观察⼒可⾔呢。⽣活中常有视⽽不见、听⽽不闻、⼼不在焉、⼝不知味的情形发⽣,这是指感觉器官暂时失去了作⽤。观察⼒具体地讲,就是指⼀个⼈有计划地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