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浙江的感兴》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
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
连木柱子也是黑的,
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
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
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
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
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
正如那三味书屋里,
既
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
?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
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
富有感染力----他是最严格的,有时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
他的
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
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走了一个旧的市区,
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
那里依然
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
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
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
一段
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
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
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
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
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
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
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
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
然而
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27.你是如何理解第一段划线句“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
28.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多一点了解了。”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
请谈谈你对“一切
29.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具体阐述。
【答案】26.27.
A
那馄饨其实是普通平常的馄饨,
它代表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抒发对亲人的真
挚怀念,对故乡浓重的赞美之情,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28.
示例:①鲁迅的艺术素描朴质
,有温厚的人情。②他用笔经济,
勾画实在处境,有抒
情气氛。③鲁迅严格又不乏温情,平常的叙述也富有感染力。29.
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指对景物的描摹都是为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借景抒
情,以景寓情,写景的目的是抒情。本文写的是对浙江的追忆和游历,
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
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
的江南图景,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如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严谨、素净,物件厚实可靠;西湖清爽,洗涤红尘,淡雅天
然,素描淡妆,以天然而胜。作者其实就是为了抒发对故乡浓重的赞美之情,借景抒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样情景交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