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北省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含解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6年河北省中考模拟试题(四)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①②③④⑤

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

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

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

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躬为调药 ( ) (4)东南民力竭矣( )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得之则生 B. 呼尔而与之 ..C. 敌为之语 D. 飞何功之有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译文: 4.请根据乙文提供的信息,列举岳飞打仗“有胜无败“的三条原因。(3分)

答: 答案:

1.(1)通“德”恩惠,感激(2)停止(3)亲自 (4)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第(1)小题“得”属于课内实词,通假字,要把本字和解释写全;第(2)小题属于课内实词,没有难度。第(3)小题虽为课外语段中的词语,但本着“课外问题,课内解决”的原则,可以联系《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躬”为“亲

1

自”的意义。第(4)小题也可以联系《出师表》中的“庶竭驽钝”,“竭”为“竭尽”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越来越增强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越来越少,所以复习时应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学会灵活运用。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先明确四个句子中 “之”的含义:A. 得之则生,代词,它;B.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C. 敌为之语,代词,他;D. 飞何功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表倒装。因此,D项与其他三项不同。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中考题的考查不会有太高难度。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3.(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各位将领在边远的地方戍守,岳飞派妻子慰劳他们的家人;为国家牺牲的人,就抚育他们的孤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第(1)小题是课内的句子,翻译时注意要补全省略的成分。第(2)小题来自课外,难度不高,但注意重点词语,如“死国者”译为“为国家而死的人”。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省略成为及时补出。还要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1)平时严格训练(2)军纪严明(3)关心将士 (4)谋定而后战 ()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首先通读乙文全文,明确乙文的层次,可知乙文主要写了岳飞带兵的做法:(1)平时严格训练(2)军纪严明(3)关心将士 (4)谋定而后战。只要答出三条,意思对即可。本题的考查点是概括内容。只不过选自课外,但其实并不难,因为乙文的层次非常明晰,考生只要认真通读全文,很容易做对。

【乙】参考译文: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将军每到驻军修养的时候,都会要求将士上土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喂马的,立刻处斩作为惩罚。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有的士卒病了,将军亲自为他调制药品。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问候照料他们的家人,对不幸战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遗孤。凡是上级有所赏赐,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侵占。岳飞作战擅长以少敌多。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所有统制(官名,不译),谋划定当而后出战,因此岳飞的军队所向披靡。因而敌人为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2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王何患焉 .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食可得也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乃使人请食于吴 ..C. 国恒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思后患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8.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2分) 9.《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3分)

5.(1)拂:违背 (2)通“弼”,辅佐(3)患:忧虑,担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第(1)小题“拂”属于课内实词,没有难度;第(2)小题属于课内实词,通假字,要把本字和解释写全;第(3)小题虽为课外语段中的词语,但本着“课外问题,课内解决”的原则,可以联系 “患得患失”,“患”为“担心”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越来越增强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越来越少,所以复习时应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学会灵活运用。 6.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先明确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A.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则食可得也,那么。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乃使...人请食于吴,介词,向。C. 国恒亡,灭亡;今亡亦死,逃跑。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祸患;....不思后患,祸患,灾难。因此,D项两个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7.(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却是吴国的祸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第(1)小题是课内的句子,翻译时注意要补全省略的成分,还要注意“动心忍性”为使动用法,要译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第(2)小题来自课外,难度不高,但注意重点词语,如“今”译为“现在”“越”“吴”为国家名称。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省略成为及时补出。还要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3

8.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首先通读乙文全文,明确乙文的主要内容为“经历灾难并不是坏事,可能成为取胜的一个条件”,这与甲文的中心论点非常一致。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主题内容。只要认真通读全文,很容易做对。

9.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3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理解“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一句话的含义,再联系“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可以看到这正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考生只要认真辨别,很容易做对。

【乙】参考译文:越国遇上大灾年,越王很害怕,召范蠡来商量。范蠡说:“您对此何必忧虑呢?如今的荒年,这是越国的福气,却是吴国的灾祸。吴国很富足,钱财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虚名,不思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卑谦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借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对此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没有过三年,吴王夫差被擒。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答: 11.选文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A.录毕,走送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译文: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4

译文: 14.李生的言论运用了《论语》中的哪些观点?(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

10.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优美句的赏析。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从句子的内容人手,主要看该句是否蕴含着某种深刻含义。其次,从句子的语言特色人手,紧紧抓住所选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赏析,如修辞手法、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表达作用。如: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内容,抒发作者„„情感。无论从哪种角度赏析,理由一定要充分,注意一般不要从结构层次的角度来回答。

11.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主题与情感。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最后几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现了作者复杂而微妙而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本题的解答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准确把握之上,同时要读准题意,不要答非所问。 1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先要明确例句中“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再明确四个句子中 “之”的含义:A.代词,代书;B. 助词,的;C. 助词,取独,不译;D. 动词,去,往。因此,C项与例句用法相同。 13.(1)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

(2)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思考它,最终一定没有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两道小题都来自课外,虽然难度不高,但注意重点词语,如“或”译为“有的人”,“志” 译为“记住”。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省略成为及时补出。还要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14.①学而不思则罔。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③不耻下问。④学而不厌。(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横向拓展联系。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所比较的文段内容都很熟悉了解,才能进行纵横比较,以便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种题的解答方法是:准确地梳理出相关文段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题意要求进行整合取舍。

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5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5.本文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请联系全文,试分析下面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 16.请再举一个陋室不陋的例子。(文中提到的除外)(2分)

答:

【乙】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②③④

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注释】①治平:送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声。③箸:附着,着陆。④宜兴:县名,在今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见于东南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星在其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 又一震而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译文: 19.乙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陨石的?(3分)

答:

15.(1)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乐观旷达、淡泊宁静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主题与情感。前者体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不因贫困而失意,依然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后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闲人”上,体现了作者复杂而微妙而情感:乐观旷达、淡泊宁静。本题的解答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准确把握之上,同时要读准题意,不要答非所问。

16.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洁净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归有光的项脊轩;满屋尽书的陆游的书巢。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情况。答这类题,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好积累基础,同时注意搜集与文章有关的信息。 17.B

6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先明确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A.见于东.南,介词,在;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B.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代词,它;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它。C. C.星在其中,代词,它的;其真不知马也,大概。D.又一震而坠,....表承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因此,B.项两个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18.(1)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就挖出一块圆石头,还热着,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略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每句中,错一个关键词的翻译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第(1)小题是课内的句子,翻译时要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第(2)小题来自课外,要注意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省略成为及时补出。还要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19.从声音、热度、形状、大小、颜色、重量等方面来介绍陨石的。(答出四个关键词语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首先通读乙文全文,明确乙文的层次,可知乙文主要从声音、热度、形状、大小、颜色、重量等方面来介绍陨石的。只要答出四个关键词语即可。本题的概括内容比较容易,因为乙文的层次非常明晰,考生只要认真通读全文,很容易做对。

【乙】参考译文:北宋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 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不一会而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又一震响后,星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院子里,远处近处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都烧毁了。 这时火熄灭了,看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看,星星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渐渐暗下来,还热得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掘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还很热,它大小像拳头一样,一头略微尖些,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似的。 常洲的太守郑伸得到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到现在还用匣子里藏着,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给人们看。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记载得很详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一)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解释加点的字词。(3分)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3)执策而临之 .

21.上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7

(二) 穆公亡马

①②

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野人:农民。 2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报食马之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B.闻穆公为晋所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C.乃饮之酒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D.不以畜害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

译文: 2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穆公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 答案:

20.(1)通“现”,表现 (2)用鞭打 (3)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第(1)小题属于课内实词,“见”为通假字,要把本字和解释写全;第(2)小题“策”属于课内实词,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第(3)小题属于课内实词,没有难度。

21.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讽刺,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对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的把握。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回答。只要注意审题,理解的难度不大。 22.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项“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C项两个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23.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这道小题来自课外,注意重点词语,如“亡马”译为“马跑丢了”,而不能译为“马死掉了”。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省略成为及时补出。还要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24. 别人吃了秦穆公的马,他不仅不为所失去的马迁怒于人,还赐以酒,可见他胸怀宽广,能体恤百姓,不计得失,以德报怨。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考查了语文能力拓展,要求学生能将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于阅读。对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需要认真阅读文章选取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回答。平时应勤积累,多练习,活学活用。结合文章内容1分,人物形象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说

8

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这次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

六、阅读【甲】【乙】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8分)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富商有段姓者,尝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

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

怨苦。女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感悟,乃放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畜:养。②系狱:囚禁于牢狱。③堪,忍受。 25.【甲】文的作者是清朝的 。(2分) 26.下列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满坐寂然 . A.夸父与日逐走。 B.女在家有人喂饲。 .. C.对镜帖花黄。 D.项为之强。 ..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妇抚儿乳 宾客意少舒 ..A. 儿含乳啼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以为妙绝 ..

D.

C.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群响毕绝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 .. (3)尝畜一鹦鹉___________ (4)及归___________ ..

29.翻译句子。(3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

30. 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25.林嗣环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答这类题,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好积累基础,同时注意与文章有关的信息。 26.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语言现象。先明确例句中“坐”为通假字,通“座”,再明确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用法:B.“女”通“汝”。C.“帖” 通“贴”。 D.“强” 通“僵”。 因此,只有A项没有通假。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27.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先明确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A. 动词,喂奶;名次,奶头。B. 心情;内容。C. 都是听到。D. 极;停止,消失。因此,C项两个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28.(1)即使 (2)说出 (3)曾经 (4)到了„„时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第(1)小题“虽”属于课内实词,古今异义,要译为“即使”;第(2)小题属于课内实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第(3)小题虽为课外语段中的词语,但本着“课外问题,课内解决”的原则,可以联系《核舟记》中的“尝贻余核舟一”,“尝”为“曾经”的意义。第(4)小题也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及”为“到了„„”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越来越增强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越来越少,所以复习时应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学会灵活运用。

29.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这道小题是课内的句子,翻译时注意要补全省略的成分,还要注意重点词语,如“于是”译为“在这个时候”, “股”译为“大腿”, “走”译为“跑”。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字字落实。 30.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A、C、D项都是口技表现的内容,属于正面描写。B项是观众的听口技时的反应,这才是侧面描写。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双关,用典,对比,衬托,比喻,拟人,夸张等。

【译文】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个鹦鹉,十分聪明,能与客人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商人于是剪了他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他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他出狱以后问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的自由,是何等的痛。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翻然醒悟,马上就把他放了。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